本草纲目 - 第 384 页/共 603 页

反胃吐食:《袖珍方》:用母丁香一两为末,以盐梅入捣和,丸芡子大。每噙一丸。《圣惠方》:用母丁香、神曲(炒)等分,为末。米饮服一钱。朝食暮吐:丁香十五个研末,甘蔗汁、姜汁和,丸莲子大。噙咽之。(《摘玄方》)。   反胃关格,气噎不通:丁香、木香各一两。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先以黄泥做成碗,滤药汁于内,食前服。此方乃掾史吴安之传于都事盖耘夫有效,试之果然。土碗取其助脾也。(《德生堂经验方》)。   伤寒呃逆及哕逆不定:丁香一两,干柿蒂(焙)一两,为末。每服一钱,煎人参汤下。   (《简要济众方》)毒肿入腹:鸡舌香、青木香、薰陆香、麝香各一两,水四升,煮二升,分二服。(《肘后方》)。   食蟹致伤:丁香末,姜汤服五分。(《证治要诀》)妇人崩中昼夜不止:丁香二两。酒二升,煎一升,分服。(《梅师方》)。   妇人难产:母丁香三十六粒,滴乳香三钱六分,为末,同活兔胆和杵千下,丸作三十六丸。每服一丸,好酒化下,立验。名如意丹。(《颐真堂经验方》)。   妇人阴冷:母丁香末,纱囊盛如指大,纳入阴中,病即已。(《本草衍义》)。   鼻中息肉:丁香绵裹纳之。(《圣惠方》)风牙宣露,发歇口气:鸡舌香、射干各一两,麝香一分,为末,日揩。(《圣济总录》)。   龋齿黑臭:鸡舌香煮汁,含之。(《外台秘要》)。   唇舌生疮:鸡舌香末,绵裹含之。(《外台》)。   乳头裂破:丁香末,敷之。(《梅师方》)。   妒乳乳痈:丁香末,水服方寸匕。(《梅师方》)。   痈疽恶肉:丁香末,敷之,外以膏药护桑蝎螫人:丁香末,蜜调涂。(《圣惠方》)。   香衣辟汗:丁香一两为末,川椒六十粒和之。   绢袋盛佩,绝无汗气。(《多能鄙事》)。   丁皮   时珍曰:即树皮也。似桂皮而浓。   【气味】同香。   【主治】齿痛(李 )。心腹冷气   枝   【主治】一切冷气,心腹胀满,恶心,泄泻虚滑,水谷不消(用枝杖七斤,肉豆蔻(面煨)八斤,白面(炒)六斤,甘草(炒)十一斤,炒盐中三斤),为末。日药院方》)。   根   【气味】辛,热,有毒。   【主治】风热毒肿。不入心腹之用(《开宝》)。   木部第三十四卷 木之一   檀香   (《别录》下品)【释名】旃檀(《纲目》)、真檀。   时珍曰:檀,善木也,故字从 。 ,善也。释氏呼为旃檀,以为汤沐,犹言离垢也。   番人讹为真檀。云南人呼紫檀为胜沉香,即赤檀也。   【集解】藏器曰:白檀出海南。树如檀。   恭曰:紫真檀出昆仑盘盘国。虽不生中华,人间遍有之。   不香尔。   时珍曰:按:《大明一统志》云:檀香出广东、云南,及占城、真腊、爪哇、渤泥、暹罗、三佛齐、回回等国,今岭南诸地亦皆有之。树、叶皆似荔枝,皮青色而滑泽。叶廷《香谱》云:皮实而色黄者为黄檀,皮洁而色白者为白檀,皮腐而色紫者为其木并坚重清香,而白檀尤良。宜以纸封收,则不泄气。王佐《格古论》云:紫檀诸溪峒出之。性坚。新者色红,旧者色紫,有蟹爪文。新者以水浸之,可染物。真者揩壁上色紫,故有紫檀名。黄檀最香。俱可作带 、扇骨等物。   白旃檀   【气味】辛,温,无毒。   大明曰:热。   元素曰:阳中微阴。入手太阴、足少阴,通行阳明经。   【主治】消风热肿毒(弘景)。治中恶鬼气,杀虫(藏器)。煎服,止心腹痛,霍乱肾气痛。   水磨,涂外肾并腰肾痛处(大明)。散冷气,引胃气上升,进饮食(元素)。噎膈吐食。又面生黑子,每夜以浆水洗拭令赤,磨汁涂之,甚良(时珍)。   【发明】杲曰:白檀调气,引芳香之物,上至极高之分。最宜橙、橘之属,佐以姜、枣,辅以葛根、缩砂、益智、豆蔻,通行阳明之经,在胸膈之上,处咽嗌之间,为理气要药。   时珍曰:《楞严经》云:白旃檀涂身,能除一切热恼。今西南诸番酋,皆用诸香涂身,取此义也。杜宝《大业录》云:隋有寿禅师妙医术,作五香饮济人。沉香饮、檀香饮、丁香饮、泽兰饮、甘松饮,皆以香为主,更加别药,有味而止渴,兼补益人也。道书檀香谓之浴香,不可烧供上真。   紫檀   【气味】咸,微寒,无毒。   【主治】摩涂恶毒风毒(《别录》)。   刮末敷金疮,止血止痛。疗淋(弘景)。醋磨,敷一切猝肿(千金)。   【发明】时珍曰:白檀辛温,气分之药也。   故能理卫气而调脾肺,利胸膈。紫檀咸寒,血分之药也。故能和营气而消肿毒,治金疮。   木部第三十四卷 木之一   降真香   (《证类》)【释名】紫藤香(《纲目》)、鸡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