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345 页/共 603 页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水痢,头风身痒(《唐本》)。
根
【主治】消积,治反胃(时珍)。
茎、叶
【主治】煮汁,洗漆疮(时珍。出《肘后》)。
果部第三十卷 果之二
庵罗果
(宋《开宝》)【释名】庵摩罗迦果(出佛书)、香盖。
时珍曰:庵罗,梵音二合者也。庵摩罗,梵音三合者也。华言清净是也。
【集解】志曰:庵罗果,树生,若林檎而极大。
宗 曰:西洛甚多,梨之类也。其状似梨,先诸梨熟,七夕前后已堪啖。色黄如鹅梨,才熟便松软,入药亦希。
时珍曰:按:《一统志》云:庵罗果俗名香盖,乃果中极品。种出西域,亦柰类也。叶似茶叶,实似北梨,五、六月熟,多食亦无害。今安南诸地亦有之。
【气味】甘,温,无毒。士良曰:酸,微寒。
志曰:动风疾。凡天行病及食饱后,俱不可食。同大蒜、辛物食,令人患黄病。
【主治】食之止渴(《开宝》)。主妇人经脉不通,丈夫营卫中血脉不行。久食,令人不饥(士良)。
叶
【主治】渴疾,煎汤饮(士良)。
果部第三十卷 果之二
柰
(《别录》下品)【释名】频婆(音波)。
时珍曰:篆文柰字,象子缀于木之形。梵言谓之频婆,今北人亦呼之,犹云端好也。
【集解】弘景曰:柰,江南虽有,而北国最丰。作脯食之,不宜人。林檎相似而小,俱不益人。
士良曰:此有三种:大而长者为柰,圆者为林檎,皆夏熟;小者味涩为 ,秋熟,一名楸子。
时珍曰:柰与林檎,一类二种也。树、实皆似林檎而大,西土最多,可栽可压。有白、赤、青三色。白者为素柰,赤者为丹柰,亦曰朱柰,青者为绿柰,皆夏熟。凉州有冬柰,冬熟,子带碧色。孔氏《六帖》言:凉州白柰,大如兔头。《西京杂记》言:上林苑紫柰,大如升,核紫花青。其汁如漆,着衣不可浣,名脂衣柰。此皆异种也。郭义恭《广志》云:西方例多柰,家家收切,曝干为脯,数十百斛,以为蓄积,谓之频婆粮。亦取柰汁为豉用。其法:取熟柰纳瓮中,勿令蝇入;六、七日待烂,以酒腌,痛拌令如粥状,下水更拌,滤去皮子;良久,去清汁,倾布上,以灰在下引汁尽,划开,晒干,为末,调物甘酸得所也。刘熙《释名》载:柰油,以柰捣汁涂缯上,曝燥取下,色如油也。今关西人以赤柰、楸子取汁涂器中,曝干,名果单是矣。味甘酸,可以馈远。杜恕《笃论》云:日给之花似柰,柰实而日给零落,虚伪与真实相似也。则日给乃柰之不实者。而《王羲之帖》云:来禽、日给,皆囊盛为佳果。则又似指柰为日给矣。木槿花亦名日及,或同名耳。
实
【气味】苦,寒,有小毒。多食令人肺壅、胪胀,有病患尤甚(《别录》)。
思邈曰:酸、苦,寒,涩,无毒。
时珍曰:案:《正要》云:频婆:甘,无毒。
【主治】补中焦诸不足气,和脾。治猝食饱气壅不通者,捣汁服(孟诜)。益心气,耐饥
果部第三十卷 果之二
林檎
(宋《开宝》)【校正】并入《拾遗》文林郎果。
【释名】来禽(《法帖》)、文林郎果。
《藏器》曰:文林郎生渤海间。云其树从河中浮来,有文林郎拾得种之,因以为名。
曰:文林郎,南人呼为 是矣。
时珍曰:案:洪玉父云:此果味甘,能来众禽于林,故有林禽、来禽之名。又唐高宗时,纪王李谨得五色林檎似朱柰以贡。帝大悦,赐谨为文林郎。人因呼林檎为文林郎果。又《述征记》云:林檎实佳美。其 微大而状丑,有毛而香,关辅乃有,江南甚希。据此,则林檎是文林郎,非 也。
【集解】志曰:林檎,在处有之。树似柰,皆二月开粉红花。子亦如柰而差圆,六月、七月熟。
颂曰:亦有甘、酢二种:甘者,早熟而味脆美;酢者,差晚,须烂熟乃堪啖。今医家干之入治伤寒药,谓之林檎散。
时珍曰:林檎,即柰之小而圆者。其味酢者,即楸子也。其类有金林檎、红林檎、水林檎、蜜林檎、黑林檎,皆以色味立名。黑者色似紫柰。有冬月再实者。林檎熟时,晒干研末点汤服甚美,谓之林檎 。僧赞宁《物类相感志》云:林檎树生毛虫,埋蚕蛾于下,或以洗鱼水浇之即止。皆物性之妙也。
【气味】酸、甘,温,无毒。
思邈曰:酸、苦,平,涩,无毒。多食令人百脉弱。
志曰:多食发热及冷痰涩气,令人好唾,或生疮疖,闭百脉。其子食之,令人烦心。
【主治】下气消痰,治霍乱肚痛(大明)。消渴者,宜食之(苏颂)。疗水谷痢、泄精(孟诜)。小儿闪癖(时珍)。
【附方】旧三。
水痢不止:林檎(半熟者)十枚。水二升,煎一升,并林檎食之。(《食医心镜》)小儿下痢:林檎、构子同杵汁,任意服之。(《子母秘录》)小儿闪癖,头发竖黄,瘰 瘦弱者:干林檎脯研末,和醋敷之。(同上)
东行根
【主治】白虫、蛔虫,消渴好唾(孟诜)。
果部第三十卷 果之二
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