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书 - 第 319 页/共 321 页

治疮疡一切失血,或脓水出多,气血俱虚,恶寒发热,作渴烦躁。盖血生于气,故血脱者宜补气,阳生阴长之理也。用人参一两,枣十枚、姜十片,水煎徐徐服。   人参养营汤(三三七)方在补阵二十一。   治疮疡脾胃亏损,发热恶寒,血气俱虚,四体倦怠,肌肉消瘦、面色痿黄、汲汲短气,食少作渴,凡大病后最宜用此。   五味异功散(三三八)方在补阵四。   治脾胃虚弱,饮食少思。即四君子汤加陈皮。   生脉散(三三九)方在补阵五六。   治疮疡胃气亏损,阴火上冲,口干喘促。或肢体倦怠,肌肉消瘦,面色痿黄,汲汲短气,汗出不止,食少作渴。或脓水出多,气血俱虚,烦躁不安,睡卧不宁。或湿热大行,火土合病,脾胃虚弱,身重气短。或金为火制,绝寒水生化之源,肢体痿软,脚欹眼黑等证。   当归补血汤(三百四十)方在补阵四四。   治疮疡脾胃虚损,或服峻剂致血气俱虚,肌热、大渴引饮,目赤而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此病多得于饥饱劳役者,若误服白虎汤必死。   黄六一汤(三四一)方在补阵四九。   治疮疡阴阳俱虚,盗汗不止。   参术膏(三四二)方在补阵三九。   治疮疡中气虚弱,诸药不应,或因用药失宜,耗伤元气,虚症蜂起,但用此药补其中气,诸症自愈。   (东垣)圣愈汤(三四三)方在补阵九十。   治脾胃亏损,脓水不止,或金疮出血,心烦不安,眠睡不宁,五心烦热,饮食少思。   (钱氏)七味白术散(三四四)方在小儿七。   治疮疡胃气虚弱,或因克伐,或因吐泻,口干作渴,饮食少思。   (陈氏)五味子汤(三四五)方在补阵五八。   治疮疡肾水枯涸,口燥咽干,喘促虚烦。   参附汤(三四六)方在补阵三十七。   治疮疡失血过多,或脓瘀大泄、或寒凉汗下,真阳脱陷,上气喘急,自汗盗汗,气短头晕等证,急服此汤以救元气,缓则不治。   人参理中汤(三四七)方在热阵一。   治疮疡脾胃虚寒,呕吐泄泻,饮食少思,肚腹作胀或痛、或胸膈虚痞,饮食不入。   六味丸(三四八)方在补阵百二十。   此壮水之剂。夫人之生,以肾为主,凡病皆由肾虚而致,此方乃天一生水之剂,无有不可用者。若肾虚发热作渴,小便淋秘,痰气壅盛,咳嗽吐血,头目眩晕,小便短少,眼花耳聋,咽喉燥痛,口舌疮裂,齿不坚固,腰腿痿软,五脏齐损,肝经不足等症,尤多用之,水能生木故也。若肾虚发热,自汗盗汗,便血诸血,失喑。此水泛为痰之圣药,血虚发热之神剂也。   八味丸(三四九)方在补阵百二一。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胄虚寒,而患流注鹤膝等症,不能消溃收敛,或饮食少思,或食而不化,脐腹疼痛,夜多漩溺。   (陈氏)加减八味丸(三百五十)方在古补百二二。   治肾水不足,虚火上炎,发热作渴,咽喉疼痛,口舌生疮,寝汗憔悴等证。   还少丹(三五一)方在补阵一三五。   治足三阴经虚损,致患鹤膝风等证。又补脾肾,进饮食之良剂也。   大防风汤(三五二)方在补阵九八。   治足三阴亏损,外邪乘虚内患,鹤膝风或附骨疽肿痛,或肿而不痛,不问已溃未溃,用三五剂后,更全用调补之剂。   十宣散(三五三)方在痘疹十四。   治疮疡脉缓涩,体倦恶寒,或脉浮紧细,用之以散风助阳也。   (薛氏)四神丸(三五四)方在热阵一五一。   治疮疡脾肾虚弱,大便不实,饮食少思,或小腹作痛,或产后泄泻,肚腹作痛,不思饮食。   五积散(三五五)方在散阵三九。   治风寒湿毒客于经络,致筋挛骨痛,或腰脚酸疼,或拘急,或身重,并皆治之。   二陈汤(三五六)方在和阵一。   治疡痈中脘停痰,呕吐恶心,或头目不清,饮食少思等症。   小柴胡汤(三五七)方在散阵十九。   治肝胆经风热,瘰结核,或肿痛色赤,或寒热往来,或日晡发热,或潮热身热,默默不欲饮食,或怒火口苦,耳聋咳嗽,皆用此药。   小青龙汤(三五八)方在散阵八。   治肝肺受寒,咳嗽喘急,宜服此发散表邪。   人参败毒散(三五九)方在散阵三六。   治疮疡外有表邪,痛寒热,或拘急头痛,脉紧有力。   不换金正气散(三百六十)方在和阵二二。   治疮疡脾气虚弱,寒邪相搏,痰停胸膈,致发寒热。服此以正脾气,则痰气自消,寒热不作。   加味道遥散(三六一)方在补阵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