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501 页/共 3614 页

人参(二两)官桂茯苓(各一两)麻黄贝母菖蒲(各半两)甘草(一分)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服。   卷一百六十 咳嗽门   咳逆(附论)   夫咳逆者。是咳嗽而气逆上也。气为阳。流行脏腑。宣发腠理。肺之所主也。咳病由肺虚感微寒所成。寒搏于气。气不得宣。胃气逆聚上冲。肺腹侧胀满。气逆不下。复搏于胃。   胃口气弱。脾中伏冷。客邪之气冲于胃管。胃不摄。使阴阳气相击。故为咳逆。其状咳而胸满气逆。膊背痛及汗出。尻阴股膝足皆痛也。男子妇人咳逆。俗呼曰吃忒。乃阴阳不和之故。火欲上行。为寒所抑。寒不胜火。故作凝滞之声。伤寒亦可有此证。并宜既济散治之。   方   游气汤疗厥逆。脏气有余。寒气虚劳。忧气惊气。其人善悸。胸中或寒。上下无   常。多悲伤。流四肢脐四边。常有核游肿。大便不利。   浓朴〔四两(三钱)炙〕人参甘草(炙)牡蛎〔各二(三)两(钱)熬〕茯苓〔四两(钱)〕姜〔八两(分)〕黄芩〔三(五)两(分)〕上为散。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去滓。分五次服。日三夜再。若腹痛。   去黄芩。加芍   丁香柿蒂散治吐痢。及病后胃中虚寒。咳逆至七八十声。相连收气不回者。难   治。   人参茯苓橘皮半夏良姜(炒)柿蒂丁香(各一两)生姜(一两半)甘草(三分)上为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乘热顿服。或用此调苏合香丸亦妙。   五味子汤疗咳嗽短气。不得喘息。时发寒热胸苦满。不得饮食。   五味子〔二(一)两(钱)〕桂心(五分)甘草(炙一钱)细辛〔一(四)两(分)〕干姜〔三分(两)〕紫菀〔二两(钱)擘一方一两〕大枣(三十枚擘)麻黄〔二两(五分)去节〕上为   上气丸疗咳逆。   干姜(四两)桂心款冬花(各一两)附子(四个炮)五味子(二两)巴豆(六十枚老者三十枚去心研)上下筛。别捣巴豆如膏。纳药末。以蜜和丸。如麻子大。以一丸着牙上咀。当暮卧时服亦可。日三服。忌生葱猪肉芦笋。   治久患咳嗽噫。连咳四五十声者。   (出肘后方)用生姜汁半合。蜜一匙头。煎令熟温服。如此三四服立效。   治寒气攻胃咳。   (出圣惠方)用黑豆二合。于瓶子中以热醋沃之。纸封开小孔子。令患人以口吸其气。入咽喉中即定。   橘皮干姜汤   (出医方大成)   治胃中有寒咳逆。   橘皮通草干姜桂心人参甘草(各等分)上为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六分。温服。日三服。   羌活散   (出三因方)   止咳逆。   羌活附子(炮去皮脐)茴香(炒各半两)木香干姜(炮)丁香(各一两)上为末。   每服二钱。水七分盏。盐少许。煎数沸。空心服。一方无丁香。一方用丁香。不用木香。   羌活附子散   (出医方大成)   治吐利后。胃寒咳逆。即前方羌活散。   高良姜散   (出圣惠方)   治胃冷咳噫。气厥不通。   丁香(一两)高良姜(一两锉)干木瓜(半两)莲子心(半两)菖蒲(半两)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热服。   白前汤   (出肘后方)   治久咳逆。上气体肿。短气胀满。昼夜倚壁不得卧。常作   水鸡声。此汤白前〔二(四)两(钱)〕紫菀(二钱)半夏〔洗各二(三)两(钱)〕大戟〔七(一)合(钱)〕上切四物。以水一斗渍一宿。明旦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羊肉饧。大佳。   丁香散   (出医方大成)   治咳逆噎汁。   丁香柿蒂(各一钱)甘草(炙)良姜(各半钱)上为末。用热汤点二钱乘热。   不拘时候服。   丁香柿蒂散治诸肿吃噫。呕逆痰涎。   丁香柿蒂青皮陈皮(各一两)上咀。每服二三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小胡椒丸   (出十便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