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506 页/共 3614 页
生姜椒(去目炒出汗各一两)上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合。
卷一百六十一 喘嗽门
咳嗽上气(附论)
夫诸气皆属于肺。肺气和平。则升降自若。若为寒邪所伤。则肺气壅涩。不得宣通。故咳嗽而上气。其证喘咳多涕唾。甚者面目浮肿。久而不已。肺气虚极。风邪停滞。令人胸背痛。以至唾脓血也。咳嗽上气者。为肺气有余也。肺感于寒。微者则成咳嗽也。肺主气。气有余则喘上气。此为邪搏于气。气壅涩不得宣发。是为有余。故咳嗽而上气也。久咳嗽上气者。肺气虚极。风邪停滞。故其病积月累年。久不得瘥。则胸痛面肿。而上气唾脓血也。
方
地黄煎治肺脏气不和。上气咳嗽。
地黄汁(一升半)麦门冬(汁)生姜(汁)天门冬(汁各五合)射干(一两)黄牛乳(一升)蜜(二升)黄牛酥(五升)黄(锉炒)桂(去粗皮)人参(二两)五味子款冬花紫菀(去苗土)贝母(去心各二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研五枚)玄参赤茯苓柴胡(去苗各一两)上为末。次将自然汁及酥乳蜜等。入铜器中。以文武火煎百十沸。时时搅转。
然后旋旋调下诸药末。搅令匀。煎百余沸。来日封闭。于甑上蒸两炊久。待冷。以蜡纸紧封闭十数日。时复一看。莫令损动。每日饮后。服一匙头。便仰卧渐渐咽之。令药浸润心肺。
至夜临睡时。如前再服。
治上气咳嗽。兼水气癖气。
葶苈子(炒)贝母桔梗鳖甲(炙)防葵(各六分)白术(四两)茯苓大戟枳实(炙)紫菀旋复花杏仁(去皮尖熬)橘皮(各四两)芫花(二分)大黄(一钱)皂荚(一分炙去皮子)上捣筛。蜜和为丸。空腹以饮服。如梧桐子五丸。日二服。渐渐加至十九丸。以微利为度。忌桃、李、雀肉、苋菜、醋物、猪肉、陈臭等。
木香枳壳汤治咳嗽气促。
木香枳壳(去瓤麸炒)黄连(去须各一两)麻黄(去根节)贝母(去心)百合紫菀(去苗土)款冬花(去梗)桑根白皮天雄(炮裂去皮脐)白石脂昆布(洗去咸焙各一两半)黄芩(去黑心半两)旋复花(微炒三分)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十枚)上锉如麻豆。每
款冬花丸治三十年上气咳嗽吐脓血。喘息不得卧。
款冬花(去梗)干姜(泡)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桂(去粗皮)吴茱萸(洗净焙干炒)菖蒲(锉米泔浸半日炒干各一两一分)细辛(去苗叶)芫花(醋浸炒干)紫菀(去苗土)甘草(炙锉)桔梗(炒)白茯苓(去黑皮)皂荚(炙去皮子各三分)人参(三分)上为末。炼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酒下。加至十丸。每日三服。
桑白皮汤治咳嗽上气促急。心躁寒热。四肢烦疼。夜间甚者。
柴胡(去苗)桑根白皮天雄(炮裂去皮脐)羌活(去芦头)枳壳(去瓤麸炒)大腹(连皮锉各一两半)黄连(去须)当归(切焙)麻黄(去根节)桂(去粗皮)甘草(炙锉各一两)白梅(拍碎四块)黄芩(去黑皮)旋复花(微炒各半两)上锉如麻豆。每服五钱。
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同煮八分。去滓温服。
润膈丸
(一名大阿胶丸)
治积年咳嗽上气。涎唾稠粘。五心烦躁。不思饮食。
心肺留热。
(案原方:葶苈二两炒。人参去芦。远志去心。防风。白茯苓去皮。贝母炒。阿胶。五味子。熟地黄洗。杏仁汤浸去皮尖。山药各一两。丹参。麦门冬。杜仲去皮锉炒令黑。柏子仁。甘草炙。百部炙各五两。上为末。蜜丸如弹子大瓷器收勿泄气。每服一盏。研化煎六分。食后临卧温服。日二三服。张氏方无丹参、远志、防风、葶苈、五味子。加川芎、当归、细辛各半两。通前十七味为末。蜜丸弹子大。此病得之或因寒。治应斟酌损益。使可通行。
昔盛文肃太尉。因赴召甚急。后病呕血。医官独孤及为处此方。服之立效)
紫苏散
(出圣惠方)
治久咳嗽。上气胸满。不能饮食。头面浮肿。唾浓血。
紫苏子(一两微炒)半夏(三分汤洗七分去脐)五味子(三分)麻黄(三分去根节)细辛(三分)紫菀(三分去苗土)赤茯苓(一两)黄芩(半两)甘草(半两炙赤锉)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桂心(半两)甜葶苈(一两隔纸炒令紫)桑白皮(一两锉)上为散。每服五钱
皂荚丸
(出圣惠方)
治久咳嗽上气。心胸满。吃食减少。
皂荚(一两去黑皮酥炙令黄去子)紫菀(三分去苗土)款冬花(半两)细辛(三分)陈橘皮(三分汤浸去白瓤)桂心(半两)麦门冬(一两去心焙)紫苏子(三分微炒)干姜(三分炮裂锉)当归(三分锉微炒)甘草(半两炙赤锉)川椒(一两去目及闭口微去汗)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微黄研如膏)上为末。炼蜜和捣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五味子汤治咳嗽上气。语声不出。心胸痞闷。头昏痰涎。小便赤涩。
五味子(炒)人参桑根白皮(炙锉)麦门冬(去心焙)防风麻黄(去根节)细辛甘草(炙锉)白前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枳壳(去瓤麸炒各五钱)甜葶苈(三钱隔纸炒)上为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蜀椒丸
(出千金方)
治咳嗽上气甚良。
蜀椒(五分)乌头杏仁菖蒲皂荚石(一两)细辛款冬花紫菀干姜(各三分)吴茱萸麻黄(去根节各四分)上为细末。每蜜丸梧桐子大。暮卧吞二丸。治二十年久嗽。不过二十丸。
紫菀煎
(出圣惠方)
治久咳嗽上气。涕唾稠粘。头面虚肿。宜服。
阿胶(三两捣碎令黄)射干(三两)细辛干姜(一两炮裂锉)竹沥(一盏)芫花根(半两去土)桑白皮(三两锉)款冬花(二两)附子(半两炮去皮脐)甘草(半两炙赤锉)白蜜(一盏)上为散。先以水二斗。于银锅中。煎至一斗。去滓。入蜜及竹沥。以慢火熬成膏。
又方治咳嗽。胸胁支满。多唾上气。
石(一作矾石)乌头(一方不用)菖蒲(各一分)细辛黄环(各二分)款冬花紫菀杏仁(各三分)吴茱萸(四分)干姜(五分)蜀椒(五合)上为末。炼蜜和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着牙上咽汁。每一日六服。剧者常服不止。
射干煎
(出千金方)
治咳嗽上气。
生射干款冬花(各二两)紫菀细辛桑白皮附子甘草(各二两)白蜜竹沥生姜(各一升一云干姜)饴糖(五两)上以射干先纳白蜜并竹沥中。煎五六沸去之。
咀六物。以水一升。合浸一宿。煎七上七下。去滓。乃合饴姜汁。煎如饧。服如酸枣大十丸。日三。剧者夜二。不知加之。以知为度。外台秘要用芫花根半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