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499 页/共 3614 页
(出指南方)
主肾咳。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痛。恶风脉浮。宜服白
前汤。恶寒脉白前细辛川芎五味子(各一两)麻黄(去节)芍药桂心(各半两)上为散。每服三
宁神散
(一名宁肺散)
治一切肺虚咳嗽。涎喘不止。
甜葶苈(炒)木瓜(各一两半)御米壳(蜜炒四两)乌梅(切炒)五味子人参(各一两)
天门冬散
(出指南方)
治肺经邪热咳嗽。
天门冬(去心)紫菀(去苗)知母(各一两)桑白皮五味子桔梗(各半两)上为散。每
细辛附子汤
(出指南方)
治心咳恶寒。心咳之状。上引心痛。喉仲介介然如
梗。甚则咽喉肿痛。脉浮恶风。宜服桂心汤。脉紧恶寒口噤。宜服附子细辛汤。恶热脉
洪数。小便赤涩。宜服茯苓汤。
附子(炮)细辛(各半两)人参石菖蒲(各一两)五味子(二两)甘草(半两)上为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服。
茯苓汤
(出指南方)
治心咳恶热。
茯苓麦门冬(去心)黄芩(各一两)秦艽柴胡(各半两)杏仁(去皮尖一两)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服。一方有五味子一两。
射干汤
(出指南方)
主肝咳。肝咳之状。咳则两胁痛。甚则不可转侧。转侧则
两胁下痞满。恶风脉浮。宜服射干汤。恶寒脉紧。宜服五味子煎。恶热脉数。目赤头
痛。煎百部丸。
射干麻黄(去节各半两)五味子(一两)半夏(泡一两)款冬花(二两)甘草(半两)上
麻黄浓朴汤
(出指南方)
主脾咳。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引肩背痛。甚则
不可以动。动则咳。恶风脉浮。宜麻黄浓朴汤。恶寒脉紧。口中如含霜雪。中脘阴冷。
宜温中汤。大便坚。从背至头发热。脉数。宜茯苓丸。
浓朴(制)麻黄(去节)杏仁(去皮尖)橘皮(各一两)甘草(半两)半夏(洗半两)上为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三片。煎七分。去滓温服。
茯苓丸
(出指南方)
治脾咳恶热。
茯苓(二两)黄芩陈皮(各二两)半夏(三分)桔梗(半两)五味子(五分)上为细末。用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生姜汤。米饮亦得。一方有大黄。
槟榔丸治三焦咳。腹满不欲食。
槟榔(锉)陈橘皮(汤浸去白焙)枳壳(去瓤麸炒各一两)干姜(炮去皮一钱半)牵牛子(微炒三两)桑根白皮(锉炒半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
食后临
皂荚丸治三焦咳。腹满不欲饮食。
皂荚(不者去黑皮)半夏甜葶苈(炒各一两)杏仁(去皮尖双仁半两以上四味用醋一升煮干慢火炒令焦为末)槟榔(半两为细末)巴豆(二十一枚去心皮膜醋一盏煮令紫黑色水洗焙干细研)上通前末。共六味细研。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至二丸。茶清下。生姜汤亦得。
人参散治膀胱咳。嗽而遗溺。
人参(一两)白茯苓(去黑皮)黄(锉炒)山芋甘草(炙锉)乌药(各一分)上为细散。每服一钱。沸汤点。不拘时温服。
人参款花膏治肺胃虚寒。久嗽不已。咽膈满闷。咳嗽痰涎。呕逆恶心。腹胁胀
满。腰背倦痛。虚劳冷嗽。及远年近日一切嗽病。服诸药不效者。并皆治之。
款冬花(去梗)五味子(去梗炒)紫菀(去芦头洗)桑白皮(去赤皮)人参(去芦各一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每服一丸。食后细嚼。淡姜汤送下。或每一大丸分作四小丸。含化亦得。若身热口干。兼服天麻防风丸。
阿胶散治肺胃不调。久咳不瘥。
阿胶(炙燥一两)桑根白皮(锉炒半两)甘草(炙锉半两)桔梗(锉碎炒微焦为度半两)细
人参桔梗散治心咳。咽喉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