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396 页/共 3614 页
肾热病者。先腰痛胫酸。大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胫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
肝热病者。左颊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赤。肾热病者。
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色者疗之。名曰治未病。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呕血者死。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咳血而衄。汗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
凡有此候者。皆不可治也。热病已得汗。脉静者生。脉躁者难治。热病脉常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之极也。得汗者生。不得汗者难瘥。热病已得汗。脉尚燥喘且即复热。喘盛者死。
热病七八日。脉不躁不数。后三日当有汗。若不汗者难治。热病七八日。其脉微小者生。脉代舌焦干黑者死。热病已得汗。常热不去。脉静者生。脉躁者难治。热者脉常躁。此气之极也。亦死。热病腹满常喘。热不退者死。热病多汗。脉虚小者生。紧实者死矣。
又云。热病者。皆伤寒之类是也。或愈或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余以十日以上者何。
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必不能免于死矣。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疼。腰背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肌肉。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目。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
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于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
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
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开。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缩小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帝曰。
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矣。未满三日。可汗而已。其满三日。可下而已。
卷一百五十二 热病门
热病一日
(附论)夫热病一日。病在太阳主表。表谓皮肤也。病在皮肤之间。故头项腰脊皆痛。宜汗之则愈也。
方
解肌散
(出圣惠方)
治热病一日。头痛身热。四肢烦疼。宜服。
麻黄(去根节)川升麻甘草(炙微赤锉)赤芍药柴胡(去苗)桔梗(去芦头)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一两)上为粗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热服。衣覆取汗。未汗再服。
石膏散
(出圣惠方)
治热病一日。头痛壮热。宜服。
石膏麻黄(去根节各二两)黄芩桂心赤芍药柴胡(去苗各一两)上为粗散。
每服三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热服。衣覆取汗。未汗再服。
葛根散
(出圣惠方)
治热病。一日头痛。项强。身热如火。宜服。
葛根(锉)赤芍药麻黄(去根节)石膏(各二两)白芷柴胡(去苗)黄芩桂心(各一两)上为粗散。每服四钱。以水一大盏。入葱白五寸。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
不计时候。热服。衣覆取汗。
柴胡散
(出圣惠方)
治热病。一日头痛。壮热烦闷。宜服。
柴胡(去苗)赤芍药葛根(各一两)栀子仁黄芩(各半两)石膏(二两)上为散。
每服四钱。用水一大盏。葱白二茎。豉半合。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栀子散
(出圣惠方)
治热病一日。头痛壮热。心中烦闷。宜服。
栀子仁黄芩(各三分)石膏葛根(锉)柴胡(去苗)麦门冬(去心焙各一两)上为粗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豉五十粒。葱白二茎。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麻黄散
(出圣惠方)
治热病一日。头痛壮热。宜服。
麻黄(一两去根节)川大黄(三分锉碎微炒)黄芩桂心甘草(炙微赤锉)赤芍药(各半两)上为细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新汲水调三钱。服后。盖衣取汗。未汗再服。
治热病一日。壮热头痛。宜服。
(出圣惠方)甘草(一两炙微赤锉)生姜(三分切)栝蒌(二枚大者细锉碗中盛之)上先将甘草生姜。以酒一大盏半。煎至八分。去滓。热投入栝蒌碗中。绞取汁。不计时候。分温二服。衣覆取汗。
桃柳汤浴方
(出圣惠方)
治热病一日。身体壮热。头痛骨肉酸楚。背脊强。
口鼻干。手足微冷。小便赤黄。宜用。
桃枝并叶(五片细锉)柳枝并叶(五片细锉)上以水一石。煮取一斗。去滓。带热避风处淋浴。浴后于密室中。刺头并眼后两边及舌下。血断。以盐末涂针处。便宜服葛豉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