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361 页/共 3614 页
紫菀(二两半去苗土)贝母(二两煨令微黄)甘草(炙微赤锉一两)桑白皮(一两锉)麦门冬(去心一两)人参(去芦头一两)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杏仁(一两五钱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柴胡散
(出圣惠方)
治时气热未退。壅滞。虚羸咳嗽。
柴胡(去芦)黄芩(各一两)桔梗(去芦头一两)玄参(一两)地骨皮(一两)麦门冬(一两半去心焙)甘草(五钱炙微黄)赤茯苓人参(去芦头)紫菀(去苗土)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时气肺热。胸膈壅滞。咳嗽不止。
(出圣惠方)贝母(一两煨令微黄)紫菀(三分去苗土)甘草(一分炙微赤锉)上为散。每服五钱。
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防风百解散治伤寒风。头痛项强。身体疼痛。肌热恶寒。咳嗽喘促。老幼皆宜
。温平不躁。
麻黄(去根节三两)甘草(锉炒二两)防风(二两)苍术(半斤为末炒黄)上为细末。
每服三钱。水一钟半。葱白三寸。同煎七分。去滓。温服。无时。进二三服。微汗周而已。
地黄汤治天行肺热咳嗽。喉有疮。
生地黄(切一升)升麻(八分)玄参(八分)芍药(八分)柴胡(八分)麦门冬(去心八分)贝母(六分)竹叶(切一升)白蜜(一合)上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绞去滓。
纳蜜再煮三沸。含咽勿停。中间不防食下利。忌芜荑、热面、猪犬肉、油腻。
前胡汤治天行壮热咳嗽。头痛心闷。病源。热邪壅于肺。上焦有热。其人必饮水
。水停心下。则上乘于肺。故上气而咳也。
前胡(八分)升麻(八分)麦门冬(去心八分)贝母(六分)紫菀(六分)石膏(十二分碎绵裹)杏仁(三十枚去皮尖双仁)竹叶(切一升)甘草(二分炙)上切。以水八升。
煮取二升五合。绞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进一服。不吐利。瘥。忌海藻、菘菜、油腻、猪肉等。
生姜煎
(出一便良方)
治天行病。上气咳嗽。多唾粘涎。日夜不定。
用生姜三两。去皮。切如豆粒大。以饧半斤和。微煎令烂。每日无问早晚。少少含。仍嚼姜滓一时之。
治天行病后。因食酒面。肺中热壅滞。遂成咳不止。
桑白皮(十二分)桔梗(一钱)麻黄(六分去节)肥干枣(二十一枚擘)曹州葶苈子(十分熬令紫为膏)上切。以水四升。煮桑白皮等四味。可取一升半。去滓。下葶苈子膏。
更煎三五沸。去滓。分温五服。空心食后服。或利勿怪。忌猪肉、油腻、生冷、果子等物。
华盖散
(出医学切问)
治伤风冒湿。头目昏重。憎寒壮热。四肢疼痛。咳嗽
失音。涕唾稠粘。不问老幼皆可退之。
苍术(二两)桔梗(一两)浓朴(一两)杏仁(五钱)陈皮(五钱)乌梅(五钱)麻黄(二钱)甘草(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如发汗加葱头。
卷一百四十九 时气门
时气口干
(附论)夫时气热毒攻于心肺。则膈上壅躁。若胃中有热。则津液竭少。咽喉不利。头目痛。心烦。故口干也。
方
葛根散
(出圣惠方)
治时气经下后未退。头疼口干。烦躁恍惚。
葛根(一两锉)麦门冬(一两去心)黄芩(一两)川升麻(一两)甘草(炙微赤锉一两)石膏(一两五钱)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赤茯苓散
(出圣惠方)
治时气胃热口干。烦躁不止。
赤茯苓(一两)栝蒌根(一两)麦门冬(去心一两)生干地黄(一两)知母(五钱)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小麦五十粒。淡竹叶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
温服。
芦根散
(出圣惠方)
治时气口干。
芦根(二两锉)麦门冬(去心一两)黄芩(一两)栝蒌根(一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上为散。每服二钱。以水一中盏。入竹茹一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又方
(出圣惠方)石膏(二两)人参(去芦头二两)葛根(一两锉)麦门冬(去心一两)上为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