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089 页/共 3614 页

致生疸病。身面皆黄。肢体微肿。胸满气短。大便不调。小便黄涩。或时身热。并皆   治之。   枇杷叶(刷去毛)干熟地黄(去土)天门冬(去心焙)枳壳(去瓤麸炒)山茵陈(去根)生水一盏尤   竹茹汤   (出指南方)   治胃热而呕吐。欲知胃热。手足心皆热者是。   半夏(三分用姜汁半盏浆水一升煮去半切焙)干姜(三两)甘草(三分生)上锉散。每服   龙脑鸡苏丸   (出和剂方)   除烦解劳。消谷下气。散胸中郁热。主肺热咳嗽。   治鼻衄吐血。血崩下血。血淋热淋。劳淋气淋。止消渴。除惊悸。凉上膈。解酒毒。   又治胃热口臭。肺热喉柴胡(要真银州者二两锉同木通以沸汤大半升浸一二宿绞汁后入膏)麦门冬(汤浸去心焙四两)黄(去芦头一两)阿胶(炒微燥二两)生干地黄(末六两后入膏)蒲黄〔微炒二(三)两木通(锉二两下生干地黄和为丸。   汤下。咳疾。皆空热。赤芍黄、滑石   藕汁膏   (出杨氏家藏方)   凉血解肌。除五心烦热。   藕汁(三盏)生地黄汁(二盏)生薄荷汁(一盏)生姜汁(半盏)上银石器内慢火熬成稠膏   泽泻汤   (出指南方)   治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得。汗出解。此由太阳之经先   受风邪。与热相搏。肾气上从风与热。则为肾气厥。则烦满谓之风厥。宜先以针泻足   太阳。补太阴。   泽泻(半两)石膏赤茯苓(各一两)白术防风(各二两)上为细末。每服五钱。水二盏   除渴饮子治心经客热。小便不通。燥烦渴。   甘草(炙)陈小麦麦门冬(去心)赤茯苓(去皮)干葛灯心木通人参(各等分)上后   五味汤治四肢发热。   柴胡(去苗四两)黄芩赤茯苓五味子(各一两半)半夏(一两一分汤洗七遍)上为散   金花散治心肺积热。咽喉不利。口舌生疮。心胸烦闷。痰涎并多。   绿豆粉(四两)雄黄(三分)甘草末(七钱)朴硝(五钱)甜硝(五钱)白豆蔻(半两)生水下。   治小儿惊热。宜服之。   水解散治一切热疾。头疼心躁。   肉桂(一两半去粗皮)麻黄(四两去根节)芍药(二两)黄芩甘草(各一两)大黄〔二(不过三服。   三黄丸治三焦积热。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节烦痛。热上冲口苦唇焦。咽喉   肿痛。痰涎大黄(酒蒸)黄连(去须)黄芩(各等分)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不   丁香丸治积热伤寒。   丁香(三粒)巴豆(两粒去壳用管子叶包捶碎去油入钵内研烂)缩砂(四颗去壳)乌梅(为丸。   丹参赤膏治少小心腹热。除热方。   丹参雷丸芒硝戎盐大黄(各一两)上咀。以苦酒半升浸四种一宿。以成炼猪肪一   地黄丸治心热大过。三焦不顺。夜卧不寐。退热安神。有虚热者宜服此药。   生地黄(一两)人参白芍药当归(各半两)甘草(一分)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临卧浓煎淡竹叶汤嚼下一丸。常服养营卫。用人参汤下。   黄汤治大热有疮。宜服此。   川芎地黄(生干者)黄芍药(赤者)防风(各半两)羌活甘草(各一分)上为细末   除热饮子治心经客热。小便不通。口燥烦渴。   甘草陈小麦麦门冬赤茯苓赤芍药灯草人参(等分)上捣为饼子。每服五钱。水   解毒雄黄丸去积下热。   雄黄(研飞)川郁金(各一分)巴豆(十四个去油)上为末。醋煮面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五   犀角黄连散凉血和经下剂。治男子妇人上壅余热。下部虚寒。或遍身生疮久不   愈者。   犀角(三钱)当归(半两)大黄(二两)芒硝(二两)黑牵牛(微炒生四两)上为细末。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