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 - 第 7 页/共 199 页

则外盛中空。加以阴虚。则上实下虚。所以少壮犯此最多。较之中年以后触发者更剧。而治又与寻常湿热迥殊。若用风药胜湿。虚火易于僭上。淡渗利水。阴津易于脱亡。专于燥湿。必致真阴耗竭。纯用滋阴。反助痰湿上壅。务使润燥合宜。刚柔协济。始克有赖。如清燥汤、虎潜丸等方。   皆为合剂。复有阴阳两虚。真元下衰。湿热上盛者。若乘于内。则不时喘满眩晕。溢于外。则肢体疼重麻瞀。见此即当从下真寒上假热例治之。否则防有类中之虞。即如痰厥昏仆。舌强语涩。   或口角流涎。或口眼 斜。或半肢倾废。非内热招风之患乎。历观昔人治法。惟守真地黄饮子多加竹沥、姜汁。送下黑锡丹。差堪对证。服后半日许。乘其气息稍平。急进大剂人参入竹沥、姜汁、童便。 时中。分三次服之。喘满多汗者。生脉散以收摄之。若过此时。药力不逮。火气复升。   补气之药。又难突入重围矣。服后元气稍充。喘息稍定。更以济生肾气丸。杂以黑锡丹一分。缓图收功可也。至于但属阳虚。而阴不亏者。断无是理。虽有邪湿干之。亦随寒化。不能为热也。   即使更感客邪。自有仲景风湿寒湿治法可推。不似阴虚湿热之动辄扼腕也。其湿热挟外感诸例。   另详绪论本条。   〔诊〕石顽曰。湿脉自缓。得风以播之。则兼浮缓。寒以束之。则兼沉细。此皆外伤于湿之诊也。若湿中三阴。则脉有沉缓沉细微缓之分。治有术附、姜附、桂附之异。盖沉缓沉细。为太少二阴寒湿之本脉。人所易明。独厥阴脉见微缓。世所共昧。今特申之。夫厥阴为风木之藏。内藏生阳。虽有湿着。风气内胜。鼓激其邪。流薄于经络之中。所以脉不能沉。而见阳浮阴缓之象。   是知微缓。亦厥阴受邪之本脉。观仲景厥阴例中。可以类推。至于湿袭经中。得人身浊气。蕴酿而为湿热。则脉多软大。若浮取软大。而按之滑者。湿并在胃之痰也。浮取软大。而按之涩者。   湿伤营经之血也。湿寒湿热之辨。大略不出乎此。   罗谦甫治中山王知府子。年十三。六月中豪雨水泛。戏水湿衣。至精神昏愦。怠惰嗜卧。次日头痛身热。腿脚重。一医用和解发散。重衾覆之。致苦热不禁。遂发狂言。欲去其衾而不得。   汗至四更。湿透其衾。明日循衣撮空。又以承气下之。语言不出。四肢不能收持。有时项强。手足螈 搐急而挛。目左视而白睛多。口唇肌肉蠕动。罗视之。具说前由。盖伤湿盛暑之时。过发其汗。更复误下。虚热生风发痉也。与保元汤加升、柴、芍药、五味、甘草。二日语声渐出。四肢柔和。饮食渐进而愈。   丹溪治一人。患湿气。背如负二百斤重。以肾着汤加桂心、猪苓、泽泻、酒芩、木通、苍术。   服之而愈。   又治一人。腰似折。胯如冰。用除湿汤加附子、半夏、浓朴、苍术而愈。   石顽治沈汝 子。夏月两膝胫至脚痛极。僵挺不能屈者十余日。或用敷治之法。不效。其脉软大而数。令拭去敷药。与当归拈痛汤二剂。汗出而愈。   卷二 诸伤门   燥   原病式云。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乃阳明燥金。肺与大肠之气也。盖风热火。同阳也。寒燥湿。同阴也。然燥金虽属秋阴。而异乎寒湿。反同其风热也。故火热胜。则金衰而风生。风热胜。则水竭而为燥也。燥之为病。皆属燥金之化。然能令金燥者。火也。故系辞曰。燥万物者。莫 乎火。夫金为阴之主。为水之源。而受燥气。寒水生化之源。竭绝于上。而不能灌溉周身。荣养百骸。色干而无润泽皮肤者。有自来矣。或大病克伐太过。或吐利津液内亡。或养生误饵金石。或房劳致虚。补阳燥剂。辛热太多。皆能偏助狂火而损真阴。阴中伏火。日渐煎熬。   血液衰耗。使燥热转甚。而为诸病。在外则皮肤皴揭。在上则咽鼻生干。在中则水液衰少而烦渴。   在下则肠胃枯涸。津不润而便难。在手足则痿弱无力。在脉则细涩而微。此皆阴血为火热所伤。   法当治以甘寒滋润之剂。甘能生血。寒能胜热。阴阳滋而火杀。液得润而燥除。源泉下降。精血上荣。如是则阴液宣通。内神茂而外色泽矣。   盛启东云。浚治之法。其理不出乎滋荣润燥。流通血气而已。且人身之中。水一火五。阳实阴虚。皆缘嗜欲无节。以致肾水受伤。虚火为患。燥渴之病生焉。或前后秘结。或痰在咽喉干咯不出。此皆津液不足之故。而火动元伤。肾虚恶燥也。理宜补养水中金。使金水相生。出入升降。   浚泽流通。何燥之有。   喻嘉言曰。燥之与湿。有霄壤之殊。春月地气动而湿胜。秋月天气肃而燥胜。故春分以后之湿。秋分以后之燥。各司其正。奈何内经独遗燥气。详病机诸气 郁。皆属于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二条明指燥病而言。生气通天论谓秋伤于燥。上逆而咳。发为痿厥。燥病之要。可一言而终。只缘内经失却长夏伤于湿句。致误传秋伤于燥为伤湿。而解者竞指燥病为湿病。宜乎经旨之不明也。戴人有云。休治风兮休治燥。治得火时风燥了。斯治燥之要。亦一言而终也。老人多有大便后寒热。发作有时。颇似外感。实非外感也。大便努挣伤气。故便出则乘于阳而寒。顷之稍定。则阳胜阴而热。若果外感之寒热。何必大便后始然耶。世医遇此证。每谓湿热内蕴。而用滑利之剂以驱之。不知瘦人身中。以湿为宝。   有湿则润。无湿则燥。今指燥为湿。是欲出而反闭其户也。   石顽曰。夫燥有脏腑之燥。有血脉之燥。燥在上必乘肺经。故上逆而咳。宜千金五味子汤。   若外内合邪者。千金麦门冬汤。风热心烦。脾胃热壅。食不下者。千金地黄煎。积热烦渴。日晡转剧。喘咳面青。能食便秘者。生地黄煎主之。燥于下必乘大肠。故大便燥结。然须分邪实津耗血枯三者为治。邪实则大烦渴。躁闷腹胀。通幽汤、润燥汤、清凉饮、四顺清凉饮、麻仁丸。大肠风秘血燥。润肠丸加郁李仁、防风。名润燥丸。润而下之。能食热盛。可用猪胆导法。津耗者。   屡欲便而不可得。圊欲了而不了。便出仍是大块。异功散加二冬、沉香。用麻仁擂水煎服。兼嚼苏子、胡麻之类。外用蜜煎导。或削陈酱瓜导之亦佳。血枯者。呕逆食不下。大便日渐燥结如栗。   生料六味丸去山萸。加生何首乌、当归煎服。或生料六味丸加肉苁蓉、桃仁擂水煎服。兼食人乳酥蜜之类。但苁蓉咸腐。服之每令呕吐。不可不知。老人气血俱耗竭者。固本丸作膏服。若至呕逆不食。便如羊矢。不可治矣。燥在血脉。多见风证。木无所畏也。燥本火气之余。故以滋燥养营汤治外。大补地黄汤治内。润燥养阴为第一义。火热亢甚。津液耗竭。不能荣养百骸。手足痿弱。不能收持。反似痹湿之证。养阴药中。必加黄柏以坚之。如虎潜丸之类。若误作风治则殆矣。   〔诊〕凡物近火则润。离火则燥。犹金之投入烈火而化为液也。故燥证多有反似痹弱之证者。   热伤阴血也。燥有内外诸证。不能尽述。其在皮肤。则毛焦皴揭。在大肠。则脾约便难。在肺经。   则干咳痰结。在肺脏。则悲愁欲哭。证虽各异。而脉之微细涩小则一。间有虚大数疾浮芤等状。   以意察之。重按无有不涩不细不微者。则知诸燥之证。皆肺金之一气。亦不出肺金之一脉也。   卷二 诸伤门   火   经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火在丹田之下者。是为少火。少火则生气。离丹田而上者。是为壮火。壮火则食气。食气之火。是为邪火。生气之火。是为真火。故少火亢极。则为壮火。夫五行之道。亢极则承。亢而过甚。则害乎所胜。而承其下者。必从而制之。此天地自然之理也。六气虽属外因。而火气郁发。   未有不因诸内者。内经除亢则害一说。属诸六气胜复。余皆不离身中偏胜之机也。   丹溪云。火水木金土。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见于天者。   出于龙雷则木之气。出于海则水之气也。具于人者。寄于肝肾。肝属木而肾属水也。胆者肝之腑。   膀胱者肾之府。心包络者肾之配。三焦司肝肾之分。皆阴而属火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或曰。相火天火所同。何东垣谓为元气之贼。盖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煽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故曰。相火元气之贼。岐伯历举病机一十九条。而属火者五。原病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火之动也。诸气 郁。皆属于肺。火之升也。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火之胜也。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火之用也。是火皆出于脏腑者然也。按心为君火。而又有相火寄于肝肾。即内经所谓一水不能胜二火也。五性之火。为物所感而动。即内经所谓一水不能胜五火也。又凡动皆属火。   故气郁火起于肺。大怒火起于肝。醉饱火起于脾。思虑火起于心。房劳火起于肾。此五脏所动之火也。然而六腑皆然。如牙痛龈宣。腮颊颐肿。此胃火之所伤也。目黄口苦。坐卧不宁。此胆火之所动也。舌苔喉痛。便秘不通。此大肠之火动也。癃闭淋沥。赤白带浊。此小肠之火动也。小腹作痛。小便不利。此膀胱之火动也。头眩体倦。手足心热。此三焦之火动也。凡人一身。只阴阳二气。阳气生发。阴气皆化为血。阳气不足。阴气皆化为火矣。阴虚火动者难治。如八味丸桂附之类。虚火可补。如保元汤参 之类。实火可泻。如解毒汤三黄之类。郁火可发。如火郁汤升柴之类。凡火盛者。不可骤用寒凉。必兼辛散。如泻阴火升阳汤、升阳散火汤之类。气壮脉实。   火盛颠狂者。可用硝、黄正治。如虚火盛而狂乱。以生姜汤从治之。若投以硝、黄正治。立危。   一切壮火狂阳痰气上冲膈膜。流入心包。诸药不效。内外热炽者。和剂紫雪可以平之。积热咽肿。   口舌生疮。烦躁妨闷。水浆不下。碧雪主之。好饵丹石。药毒迅发。壮热不已者。千金朴硝煎主之。凡气有余便是火。气从左边起者。肝火也。佐金丸、当归龙荟丸。从脐下起者。阴火也。八味丸、黑锡丹。五志过度。喜怒悲思不节。正气亢郁。变而为火者。于郁门求之。此治火之大略也。   赵养葵云。以火言之。有阳火。有阴火。有水中之火。有土中之火。有金中之火。有木中之火。阳火者。天上太阳之火。生于寅而死于酉。阴火者灯烛之火。生于酉而死于寅。此对待之火也。水中火者。霹雳火也。即龙雷之火。无形而有声。得雨而益炽。见于季春而伏于季夏。原夫龙雷之见也。以五月一阴生。水底冷。上天热。龙为阳物。故随阳而上升。冬至一阳来复。故龙亦随阳下伏。雷亦收声。人身肾中相火。亦犹是也。以平日不能节欲。致命门火衰。肾中阴虚。龙火无藏身之位。故游于上而不归。是以上焦烦热咳嗽等证。善治者以温肾之药。从其性而引之归源。行秋冬阳伏之令。而龙归大海。此至理也。奈何今之治阴虚火者。以黄柏、知母为君。而愈寒其肾。益速其毙。良可悲哉。   若夫阴虚火旺者。此肾水干枯而火偏盛。宜补水以配火。亦不宜苦寒之品以灭火。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正此谓也。如灯烛火。亦阴火也。须以膏油养之。不得杂一滴寒水。得水则灭矣。独有天上火入于人身。如六气温热之病。及伤热中 之疾。可以凉水渥之。可以苦寒解之。其余炉中火者。乃灰土中无焰之火。得木则烟。见湿则灭。须以灰培。实以温烬。人身脾土中火。以甘温养其火而火自退。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甘能除大热。温能除大热。此之谓也。又空中之火。   附于木中。以常有坎水滋养。故火不外见。惟干柴生火燎原。可以止遏。力穷方止。人身肝火内炽。郁闷烦躁。须以辛凉之品发达之。经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使之得遂其炎上之性。若以寒药下之。则愈郁矣。热药投之。则愈炽矣。金中火者。凡山中金银之矿。或五金埋瘗之处。夜必有光。此金郁土中而不得发越。故有光辉于外。人身皮毛窍中。自觉针刺蚊咬。及巅顶如火炎者。此肺金气虚。火乘虚而现。肺主皮毛故也。东方木实。因西方金虚也。补北方之水。即所以泻南方之火。虽曰治金中之火。而通治五行之火。无余蕴矣。脏腑虽皆有火。总不离于君相。盖君火为阳火。可以直折。相火为龙火。仅可温顺。导之归源。又何患乎。今人率以知、柏治相火。   殊不知相火寄在肝肾之间。乃水中之火。龙雷之火也。若用苦寒。则龙雷之火愈发矣。龙雷之火。每当浓阴骤雨之时。火焰愈炽。其势诚不可遏。惟太阳一照。火自消灭。此得水则炽。得火则灭之一验也。惟八味丸桂附与火同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