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 - 第 6 页/共 199 页
脉沉微者。大顺散。若真阳虚人。房室不慎。复伤生冷。腹痛极泻利。脉沉弦者。冷香饮子。甚则霍乱吐利。通身冷汗不止。脉伏或脱者。急用浆水散救之。庶可十全一二。暑气攻里。腹内刺痛。小便不通。生料五苓散加木香。小便血者。导赤散加辰砂。伏暑霍乱。腹痛泄泻如水。身热足冷者。五苓散下来复丹。伤气困倦。身有微热。头重吐利。小便赤涩。十味香薷饮。伤暑咳嗽发寒热。盗汗不止。脉数者。热在肺经。清暑益气汤。冷水澡浴。致暑湿相搏。一身尽痛。自汗发热。五苓加羌活。吐泻者。五苓与正气和服。冒暑纵饮。及饮冷酒。引暑入腹。大热而小便如血。五苓减桂加黄连。日间冒暑经营。夜间露卧门窗。此先感暑而后感寒。去衣则凛。着衣则烦。
或鼻流清涕。或寒热如疟。六和汤加羌活。无汗。加紫苏。呕吐。加藿香。兼食。加草豆蔻、砂仁。冒暑作劳。乘汗冷浴。身痹如针刺。间有赤肿处。或发水泡者。六和汤加苍术、荆、防。甚则加桂。若身热头痛。躁乱不宁。或身如针刺。此热伤肉分也。白虎汤加苍术。虚。加人参。或咳嗽发寒热。盗汗不止。脉数者热在肺经。清燥汤。秋暑泻利。消暑丸。疰夏病。属阳虚元气不足。宜补中益气加半夏、茯苓。其人伤湿。因而中暑。名曰湿温。两胫逆冷。胸满头目疼重。妄言多汗。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及烦渴引饮者。切不可汗。
汗之必死。苍术白虎汤。
喻嘉言曰。体中多湿之人。外暑蒸动内湿。二气交通。最易中暑。所以肥人湿多。夏月百计避暑。反为暑所中者。不能避身之湿。即不能避天之暑也。益元散驱湿从小便出。夏月服之解暑。体盛湿多则宜之。清 无湿之人。津液为时火所耗。当用生脉散充其津液。
若用益元散妄利小水。竭其下泉。枯槁立至。故凡汗多之人。即不可利其小便也。小半夏茯苓汤。
治暑专治其湿也。少加甘草。即名消暑丸。是消暑在消其湿。理明辞正矣。又如益元散加辰砂。
则并去其热。五苓散加人参则益虚。加辰砂减桂则去热。白虎汤加人参则益虚。加苍术则胜湿也。
中暑必显躁烦热闷。东垣仿仲景竹叶石膏汤制方。名清燥汤。仍以去湿为首务。夫燥与湿。相反者也。而清燥亦务除湿。非东垣具过人之识。不及此矣。古方治暑风。用苏合香丸。大非。今人治暑。概用香薷饮。大谬。按香薷辛淡。辛能发散。淡能渗泄。乃夏月解表利水之剂。果身热烦躁呕吐。小便不利者。合黄连以解暑。靡不应手获效。若气虚胃弱之人。食少体倦。自当多服参、。岂能堪此发泄。苟误用之。是虚其虚也。至于奔走劳役而中热者。用此温散之剂复伤其气。
如火益热矣。今人不分虚实当否。夏月少有不快。一概用之。所谓习俗成讹也。
夏月无故卒例。昏不知人。面垢。冷汗自出。手足微冷搐搦。或吐泻。或喘渴。此君相二火内外相煽。兼之素有痰郁。因火鼓动窒碍心窍故也。宜先以热土熨脐中。或研蒜水灌鼻中。皆取其通窍也。石顽曰。按中寒卒然倒仆如中风者。乃盛寒之气卒犯少阴。而厥逆无脉。此阳气大虚。不胜阴寒厉气也。必口鼻气冷而无痰声。虽盛暑中亦有之。以其人真阳素虚之故。不可拘于时月也。中暑卒然晕倒如中风者。
乃酷暑之气鼓运其痰壅塞心胞。此肾水素亏。不胜时火燔灼也。必喘乏而无痰声。若中风卒倒。
则必手足搐引。痰声涌塞于喉中。甚则声如拽锯。为中风之真候。以此辨之。万无差误也。
或问。 暑用白虎、清暑、香薷等法。何以为辨。石顽曰。中 用白虎汤。热伤形之治也。
用人参白虎汤。兼伤无形之气也。中暑用生脉散。暑伤无形之气也。用清暑益气。暑伤于气兼挟风热乘虚而伤其经也。伤暑用十味香藿。风热湿杂合而伤形气也。偏于表。则变香薷饮为消暑十全。偏于里。则变香薷饮为六和汤。此夏月鼎峙三法也。其用消暑丸者。上盛之湿泛滥而为痞满也。用益元散者。下盛之热阻滞而为溺涩也。用大顺散者。冰果内伤于脾也。用冷香饮者。冷食内伤于肾也。用来复丹者。阴气固结于下也。用五苓散者。阳气遏绝于内也。近世医人。治夏月诸病。
不论虚实寒热。概用香薷饮。既开汗孔。复利水道。且克中气。况于方中必除去人参。增入枳壳、槟榔辈重耗其气。而痞满发热烦躁愈剧。此际补之不可。泻之不可。惟栀子豉汤随证加入甘草、生姜等味以和之。夜甚者。导赤散加丹皮、白芍以调之。次以生料六味调之。虚甚躁渴者。合生脉以滋金水之源。此前贤未之及也。当知治暑 诸证。汗液大泄。中气先伤。虽有膈满潮热。最忌攻下。
以无形之热不能随药下散也。即有头额重痛。最忌发汗。凡表药皆能升举痰食浊气支撑膈上也。
而肥人湿热素盛。加以暑气相搏。则为湿温。证必自汗足冷漉漉如从水中出。脉虽沉细。而小便必赤涩。不可误认阴寒而与温药。亦不可因其头重身疼而与发汗。误汗身青面色变者。大剂竹叶石膏汤可救之。亦有因其痞满喘胀误与下药者。大剂桂苓丸可疗之。惟误用附子者。虽有合剂。
不能起矣。至于触热劳形。卒然倒仆。方书用道途中热土置当脐。更使聚溺其腹。并捣生蒜汁注鼻孔。其立法最精。惜乎未经阐发。世都不解。殊不知此虽酷烈为患。良由其人真元素亏。加以时火亢极。鼓激命门之虚阳。 然离根。非藉道途中之热土。往来人之热溺。不能护卫其阳使之归源。用蒜汁注鼻孔者。取蒜以开窍。温散其郁闭之热。所谓热因热用。温能除大热也。若与冷水灌之 之渍之。则气随焰息。而暴绝不返矣。间有元气不大虚人。真火原未离根。不胜亢 而倒者。用水灌渍。亦有得苏者。因是愚夫一见热倒。便以水灌。既灌不苏。虽卢扁不能复图矣。
〔诊〕经去。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此暑伤元气也。仲景以弦细芤迟为伤暑。以暑伤气而不伤形。所以气消而脉虚弱也。大抵脉来虚大无力。或小弱。皆本气虚而为暑所中。不足之证也。若得洪盛数疾之脉。皆热气燔灼而为时气所伤。为有余之邪。至若内伤寒冷。及中寒脉沉紧之类。
虽当夏月。却与暑证无预。
罗谦甫治一人。夏月胸项多汗。两足逆冷谵语。关前濡。关后急。当作湿温治。经曰。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濡弱见于阳部。湿气搏暑也。小急见于阴部。暑气蒸湿也。盖先伤湿而后伤暑。暑湿相搏。是名湿温。先与白虎加参。次换苍术。三日而愈。
又治一蒙古百户。因食酒肉 乳。得霍乱吐泻。从朝至午。精神愦乏。脉皆浮数无力。知所伤之物已出。即于墙阴掘地约二尺。贮新汲水。搅动一时澄定。用清者一杯。调桂苓白术散。徐徐服之。吐泻遂止。翌日微烦渴。遂与钱氏白术散。时时服之而愈。
滑伯仁治一人。病自汗如雨。目赤身热。口燥心烦。盛暑中帷幕周密。以至亡阳。服术附数剂。脉虚而洪数。舌上苔黄。曰。前药误矣。令撤幔开窗。以黄连解毒、人参白虎。三进而汗止。
渴。用冰水调益元散。七日而愈。
石顽治礼部员外申菽 。触热过梁溪。归而眩晕麻瞀。发热便闭。服黄连、香薷不应。用凉膈散。便通。或时昏眩不省。或时四肢清冷。而晡时为甚。邀石顽诊之。脉得弦细而芤。此暑伤心包。阳气郁伏。所以有似阴寒也。与生脉合保元。清理肺胃。则包络自宁矣。
卷二 诸伤门
湿(湿热)
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阳受风气。阴受湿气。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湿胜则濡泻。因于湿。
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首为诸阳之会。其位高。其气清。其体虚。故聪明系焉。却被湿土之独气熏蒸。清道不通。
故沉重不利。似乎有物蒙之。失而不治。湿郁为热。热留不去。热伤血不能养筋。故为拘挛。湿伤筋不能束骨。故为弱痿。素尝气疾。湿热加之。气湿热争。故为肿。诸阳受气于四肢也。今人见膝间关节肿痛。全以风治者误矣。
风寒暑皆能中人。惟湿气积久。留滞关节。故能中。非如中风寒暑之暴也。外中湿者。或山岚瘴气。或天雨湿蒸。或远行涉水。或久卧湿地。则湿从外中矣。其证关节疼重。头重体疼。腹胀烦闷。昏不知人。或四肢倦怠。腿膝肿痛。身重浮肿。大便泄泻。小便黄赤。羌活胜湿汤。若一身尽痛。为风湿相搏。除风湿羌活汤。肢体烦疼。头重鼻塞。或见泄利。或下清血。为风木之邪内干湿土。神术汤。湿毒下血。大便泄泻。四肢沉重。升阳除湿防风汤。若腰以下重着。为湿滞经络。渗湿汤。然病有伤中之不同。伤湿者。足太阳膀胱经也。中湿者。足太阴脾经。或足少阴肾经。伤膀胱则烦渴引饮。
小便不利而肿胀。五苓散。着脾则四肢浮肿。不能屈伸。大便多溏。此醇酒浓味水湿等物所伤。
湿从内中也。除湿汤。着肾则腰疼身重。小便不利。此醉卧湿地。或下体湿衣所伤。湿从外中也。
肾着汤。湿盛身疼。小便不利。体重发渴者。五苓散加羌活。治湿在上在外者当微汗。羌活胜湿汤。在下在内者。当利小便。五苓散。东垣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然亦不可过治。病去六七。即当改用理脾之剂。如水去其地犹湿。若过用之。肾水受亏矣。
罗谦甫云。春夏之交。病如伤寒。其人汗自出。肢体重痛。转侧难。小便不利。此名风湿。
非伤寒也。阴雨之后卑湿。或引饮过多。多有此证。但多服五苓散。小便通利。湿去则愈。切忌转泻发汗。小误必不可救。初虞世云。医者不识。妄作伤风治之。发汗死。下之死。己未京师大疫。正为此。罗得其说。救人甚多。大抵五苓散能分水去湿。胸中有停饮及小儿吐 欲作痫。五苓散最妙。以中有桂。辛温能散肝脾之结耳。戴复庵云。五苓散。仲景本治太阳汗湿之邪自经犯本。故取治风湿自汗。肢体重痛。渴而小便不利者最宜。若无烦渴小便不利者。此邪犹在经。宜用羌活胜湿汤。或除风湿羌活汤选用。不必拘于前说也。
戴人曰。夏月人之腠理疏豁。元气不闭。故易于伤风伤湿。如汗出未拭而风闭之。则为风湿。
素有热而湿临之。则为湿热。湿久菀亦然也。元气素虚而受湿。则为寒湿。或受于地。或受于天。或受于酒酪 乳。治者宜分别之。如风湿。小建中加黄 、白术、羌活、防风。湿热。苓桂术甘汤。寒湿。小青龙加减。阳虚者。去麻黄加熟附、白术。或麻黄加术汤。湿家无汗身烦疼者。麻黄加术汤。伤湿而兼感风。则眩晕呕逆烦热。恶风不欲去衣被。或额上微汗。或身体微肿。汗渍衣湿。当风坐卧。多有此证。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或羌活胜湿汤。令微发汗。若大发汗。则风去湿在。已得汗而发热不去者。败毒散加苍术、防己。伤湿又兼感寒。则拳挛掣痛。无汗惨惨烦痛。五积散。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 汤缓脉。风湿相搏。身重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白术附子汤。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
喻嘉言曰。人身阳盛则轻矫。湿盛则重着。乃至身重如山。百脉痛楚。不能转侧。而此不用附子回阳胜湿。更欲何待。在表之湿。其有可汗者。用附子合桂枝汤以驱之外出。在里之湿。其有可下者。用附子合细辛、大黄以驱之下出。在中之湿。则用附子合白术以温中而燥脾。今之用白术。杂入羌、防、枳、朴、栀、橘等药。且无济于事。况用槟榔、滑石、舟车、导水等法乎。湿家不可发汗。以身本多汗。易至亡阳。故湿温之证。误发其汗。名曰重 。故为深戒。若久冒风凉。以水灌汗。抑郁其阳者。又不得不微汗之。湿家当利小便。此大法也。而真阳素虚之人。汗出小便滴沥。正泉竭而阳欲出亡之象。若以为湿热。恣胆利之。真阳无水维附。顷刻脱离而死矣。
湿热 贾真孙曰。湿为土气。热能生湿。故夏热则万物湿润。秋凉则万物干燥。湿病本不自生。因热而怫郁。不能宣行水道。故停滞而生湿也。况形盛气弱之人。易为感受。岂必水流而后为湿哉。人只知风寒之威严。不知暑湿之炎喧。感于冥冥之中也。原病式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或 肿体寒而有水气。必小便赤少或渴。是蓄热入里极深。非病寒也。治法。宜理脾清热利小便为上。治湿不利小便。
非其治也。湿证有二。湿热证多。湿寒证少。当以脉证明辨之。如脉滑数。小便赤涩。引饮自汗。
为湿热证。若小便自利清白。大便泻利。身疼无汗。为寒湿也。湿热身黄如橘子色。而小便不利。
腹微满者。茵陈蒿汤。身黄小便不利而渴者。五苓散加茵陈。烦热小便不利而渴者。桂苓甘露饮。
湿热相搏者。清热渗湿汤。肩背沉重疼痛。上热胸膈不利。及遍身疼痛者。属外因之湿热。当归拈痛汤。其人平素阴虚多火。加之走精者。湿袭精窍也。虎潜丸。或拈痛加龟板、白术、牡蛎。
湿热之属于里者。则水肿小便不利。当与五苓、神芎辈。分轻重以泄之。后用实脾之剂调理。若夫阴水肿胀。另详水肿本门。
石顽曰。昔人有云。湿热一证。古所未详。至丹溪始大发其奥。故后世得以宗之。殊不知其悉从东垣痹证诸方悟出。然其所论。皆治标之法。绝无治本之方。及读仲景书至痞论中。则湿热治本之方具在。盖伤寒误下。则有痞满之变。然亦有不经攻下而痞者。皆由痰气逆满之故。故仲景特立泻心汤诸法。正以祛逆上之湿热也。湿热证类最多。如鼓胀水肿。呕逆吞酸。黄瘅滞下。
腰腿重痛。香港脚痹着等候。悉属湿热为患。然皆别有所致而然。咸非湿热之本病也。尝见苍黑肥盛之人。及酒客辈。皆素多湿热。其在无病之时。即宜常服调气利湿之剂。如六君子加黄连、沉香、泽泻之类。夏秋则清燥汤。春夏则春泽汤加姜汁、竹沥。使之日渐消弭。此谓不治已病治未病也。
及乎五旬内外。气血向衰。渐至食少体倦。或胸腹痞满。或肢体烦疼。或不时举发。或偶有所触而发。忽然胸高喘胀。烦闷呕遂。甚至上下不通者。须乘初起元气未衰。急投控涎丹十余粒。不下。少顷再服。当此危急之时。不下必死。下之庶或可生。此系专攻湿热痰涎之药。不可与硝、黄辈同视也。世医舍此而用香燥之剂。未有不相引丧亡而已。以与身偕老之固疾。因元气衰惫而骤然僭发。已为九死之候。更兼误治。必无生理。
慎勿复药。自贻其咎也。又有素禀湿热而挟阴虚者。在膏粱辈。每多患此。以其平时娇养。未惯驰驱。稍有忧劳。或纵恣酒色。或暑湿气交。即虚火挟痰饮上升。轻则胸胁痞满。四肢乏力。重则周身疼重。痰嗽喘逆。亦有血溢便秘。面赤足寒者。甚则痿厥瘫废不起矣。大抵体肥痰盛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