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 - 第 59 页/共 199 页

肝风目暗证肝肾虚热。生风疼痛。举发无时。眼睛坠疼。颇有赤涩泪出。眼前多花发。一物如见两般。白蒺藜散、还睛丸选用。   大小雷头风证 不论偏正。但头痛倏疾而来。疼至极而不可忍。身热头旋。恶心呕吐。目痛便秘。若失治。祸变不测。目必损坏。轻则HT 凸。重则结白如珠而变内障。清震汤。   左右偏头风证 久则左发损左目。右发损右目。有左损反攻右。右损反攻左而二目俱损者。   若外有赤痛泪热等病。则外证生。若内有昏眇眩晕等病。则内证生矣。痛从内起止于脑。则攻害迟。痛从脑起止于内。则攻害速。若痛从中发。及眉梁内上星中发者。两目俱害也。从头风例治之。   阳邪风证 额板眉棱骨痛也。发则多于六阳用事之时。元气弱者。则有内证之患。若兼火者。   则有证外之病。选奇汤、清空膏、还睛丸选用。   阴邪风证 脑后枕骨痛也。多发于六阴用事之时。发则虚晕耳鸣。久而不治。内障成矣。三因芎辛汤。   巅顶风证 顶骨内痛极如锤如钻也。夹痰湿者。每痛多眩晕。若痛连及目珠而胀急瘀赤者。   外证之恶候。若昏眇则内证成矣。外证用羌活胜风汤。内证冲和养胃汤。痰湿。礞石滚痰丸。   卒脑风证 太阳内如槌似钻而痛也。若痛及目珠。珠外有赤脂纵贯及瘀滞者。外证之恶候也。   若珠不赤痛。自觉视如云遮雾障渐渐昏眇者。内证成矣。治法如巅顶风证。急早治之。以免后虑。   游风证 头风痛无常位。一饭之顷。游易数遍。若痛缓而珠赤。必变外障。痛甚而肿胀紧急者。必有瘀滞之患。久而失治。不赤痛而昏眇者。内证成矣。   邪风证 人素有头风。因而目病。内经所谓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是也。发则头痛目亦病。   目病头亦痛。轻则一年数发。重则连绵不已。先用羌活胜风汤。次与还睛丸。目中常若风吹状者。   此火气内伏。阳气不行于外也。大追风散。若无赤痛而止内胀昏眇者。内证成矣。   卷八 七窍门上   目赤   目赤有三。一曰风助火郁于上。二曰火盛。三曰燥邪伤肝。戴复庵云。赤眼有三。有气毒。   有热壅。有时眼。无非血壅肝经所致。属表者。羌活胜风汤。属里者。泻肝散等药。赤久生翳膜者。春雪膏、蕤仁膏选用。并用碧云散吹鼻。目赤肿。足寒者。必用时时温洗其足。并详赤脉处属何经治之。王节斋云。眼赤肿痛。古方用药。内外不同。在内汤散。用苦寒辛凉之药以泻火。   在外点洗。用辛热辛凉之药以散邪。故点药莫要于冰片。而冰片大辛大热。因其性辛甚。故借以拔出火邪而散其热气。世俗不知冰片为劫药。误认为寒。常用点药。遂致积热入目。昏暗障翳。又不知忌寒凉而妄将寒凉冷药挹洗。常致昏暗者。比比皆是。赤眼肿痛。脾虚不能饮食。肝脉盛。脾脉弱。用凉药治肝则脾愈虚。暖药暖脾则肝益甚。惟于平和药中。倍加肉桂杀肝而益脾。   一举两得。经云。木得桂而枯。更以芍药制之。散热存阴之捷法也。人乳点眼。久病昏暗极效。   以乳与血液同源。目得血而能视也。凡赤而肿痛者。当散湿热。赤而干痛者。当散火毒。赤而多泪者。当散风邪。赤而不痛者。当利小便。先左赤而传右者。为风热挟火。散风为主。勿兼凉药。凉能郁火也。先右赤而传左者。痰湿挟热。泻火药中。必兼风药。风能胜湿也。凡赤甚肿痛。于上睥开出恶血。则不伤珠。   瘀血灌睛证 此证为病最毒。若人偏执己见。不用开镰者。其目必坏。初起不过红赤。次后紫胀。及后则白珠皆胀起。在睥则肿胀如杯。在珠则白轮涌起。失治必有青黄牒出HT 凸之祸。   凡见白珠赤紫。睥肿虬筋紫胀。传点不退。必有瘀滞在内。可翻睥内视之。若睥内色晕。泛浮椒疮。或粟疮者。皆用导之。导后服宣明丸。   血灌瞳神证 因毒血灌入金井瞳神水内也。清浊相混。时痛涩。红光满目。 如隔绢。看物若烟雾中。此证有三。者肝肾血热灌入瞳神者。多一眼先患。后相牵俱损。最难得退。有撞损血灌入者。虽甚而退速。有针内障。失手拨着黄仁。瘀血灌入者。三证治法颇同。用大黄当归散。   有翳退翳。活法治之。   赤脉贯睛证 不论粗细多少。但贯到风轮。经过瞳外接连气轮者。最不易治。细者稍轻。粗者尤重。贯过者有变证。丝粗及有傍丝虬乱者有变证。凡各障外有此等脉罩者。虽在易退之证。   亦退迟也。贯虽未连。而侵入风轮。皆不易退。起于大 者。心之实火也。宜洗心散。筋脉大者。   用小锋针挑拨。起于小 者。心之虚火也。宜导赤散。不必挑。又有暴横嗜酒之人。赤脉灌睛。乃生相也。不在此例。   赤丝乱脉证 病生在气轮白珠上。有丝脉纵横。或稀密粗细不等。有痛不痛。有泪无泪。羞明不羞明。但常常如是。久而不愈也。非若天行客风暴壅。赤脉贯睛之比。当验其大脉从何部分而来。或穿连其位。即别其所患在何经络以治之。治外者。细脉易退。大脉虬紫者。退迟。必须耐久去尽。庶无再来之患。不然。他日犯禁。其病复发。凡丝脉沿到风轮上者。病最重而能变。   凡见丝脉虬紫。内服外点。点时细缩。不点即胀。久久亦然。及因而激动病变者。珠虽不紫。睥虽不肿。亦有积滞在络中幽深之处。揭开上睥深处看之。其内必有不平之色在焉。略略导之。不可过。过则有伤真血。水亏膏涩。目力昏弱之患。点以石燕丹。服用大黄当归散、酒煎散之类。   白睛黄赤证 人有白睛渐渐黄赤者。皆为酒毒。脾经湿伤。肝胆邪火上溢肺经故也。五苓散加茵陈。甚则黄连解毒加山栀、胆草。   卷八 七窍门上   目青   目之白睛变青蓝色者。病在至急。盖气轮本白。被郁邪蒸逼。走散珠中膏汁。游出在气轮之内。故色变青蓝。瞳神必有大小之患。羌活除翳汤去麻黄、川椒、薄荷、荆芥。加升麻、川连、甘草、桔梗。然当各因其病而治其本。如头风者。风邪也。因毒者。毒瓦斯所攻也。余仿此。   卷八 七窍门上   目肿胀   肿胀如杯证 水火之邪。传脾土而为炎燥之病。其珠必疼。而睥方急硬。若暴风客邪作肿者。   必然泪多而珠疼稍缓。然风热外感。治之易愈。若水火内自攻击。重则疼滞闭塞。血灌睛中。而变证不测矣。轻则敷治而退。重则必须开导。敷治不退。开导不消。消而复发。痛连头脑。而肿愈高睥愈实者。此风热欲成毒也。洗肝散、龙胆饮选用。胀有胞胀珠胀不同。胞胀多属湿胜。治其湿热为主。珠胀多属火淫。治当去火为先。故治珠胀。虽挟风邪。不宜轻用麻黄、木贼之类。   恐有乌珠胀裂之患。不可不慎。   形如虾座证 有半边胀起者。有通珠俱被胀起盖定乌珠者。又有大 内近鼻柱处。胀出一片。   如皮如肉。状似袋者。乃血胀从额中落来。不可割。为血英。在此处误割者。为漏为瞽。不可不辨。急宜开导。血渐去而皮渐缩。小 胀出如袋者亦然。在肺部是重。久则移传于肝。而风轮有害也。宣明丸。   状如鱼脬证 气轮努胀。不紫不赤。状如鱼脬。乃气分之证。金火相搏所致。不用镰导。惟以清凉自消。泻肺汤。若有微红及赤脉者。略略于上睥开之。若头痛泪热。及内燥而赤脉多者。   防有变证。宜早导之。庶无后患。   鹘眼凝睛证 此骤然而起。五脏皆受热毒。致五轮壅起。头疼面赤。目胀不能转动。若鹘之睛。乃三焦阳邪亢极之害。先用香油调姜粉汁。于额脸项上摩擦。急服酒煎散。覆盖出汗。其眼即活动。而用灯火烧断风路。其迎香太阳两睥上星等要隘处。并举而劫治之。此证多是小儿急惊。   大人少有此患。   因风成毒证 初发时乃头风湿热。瘀血灌睛。睑硬睛疼等病。失于早治。或治不得其法。遂至邪盛。搏夹成毒。睥与珠胀出如拳。连珠带脑。痛不可当。先从乌珠烂起。后烂气轮。有烂沿上下睑并脑。及颧上肉尽空而死。若患头疼肿胀珠凸等证。治退复发。再治再发。痛胀如前者。   即成此患。若已成者。虽治之胀少退。痛少止。决又发。发时再治。至于数四。终当一发。不复退矣。惟初起时。急用石膏散加羌活、细辛、川芎、薄荷、赤芍。若至珠烂。治无及矣。   旋胪泛起证 气轮自平。水轮自明。惟风轮泛起也。或半边泛起者。亦因半边火盛。火郁风轮。故随火胀起。服用凉膈散。点用石燕丹。非旋螺突起。已成证而顶尖俱凸。不可医治之比也。   旋螺突起证 乌珠高而绽起如螺。为肝热盛。必有瘀血。急宜石燕丹、绛雪膏点之。或调鳝血点尖处。若年久须用锋针对瞳神量浅深横入。放出恶水。纸封避风。忌口数日。先服守真双解散。后以六味丸加知、柏急救少阴伏匿之邪。若初起失于正治之法。则瘀虽退而气定。膏不复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