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 - 第 54 页/共 199 页
服白术补脾之药亦胀者。不胜其味之浊。以壅滞湿热也服。人参、鹿茸、河车温补之药。平稳无碍者。虚能受热。但补而不切于治也。更拟加减桑螵蛸散。用羊肾汤泛丸服。庶有合于病情。然八秩年高。犹恃体丰。不远房室。药虽中 。难保前证不复也。
又治徽友黄元吉。年六十余。因丧明蓄外家。而患小便淋涩。春间因颠仆昏愦遗尿。此后遂不时遗溺。或发或止。至一阳后。其证大剧。昼日苦于溺涩不通。非坐于热汤。则涓滴不出。交睫便遗之不禁。因求治于石顽。其脉或时虚大。或时细数。而左关尺必显弦象。此肾气大亏。而为下脱之兆也。乃与地黄饮子数服。溺涩稍可。遗亦少间。后与八味丸去丹皮、泽泻。加鹿茸、五味、巴戟、远志。调理而痊。
又治陕客亢仁轩。年壮色苍。体丰善啖。患胞痹十余年。诸省名医。俱药之不应。亦未有识其病名者。癸丑夏。泊吴求治。其脉软大而涩涩不调。不时蹲踞于地。以手揉其茎囊则溲从谷道点滴而渗。必以热汤沃之始得稍通。寐则有时而遗其。最苦者。中有结块如橘核之状。外裹红丝。
内包黄水。杂于脂腻之中。与向所治高参议田孟先无异。此因恣饮不禁。酒湿乘虚袭入髓窍。故有是患。因令坚戒烟草火酒。湿面椒蒜。糟醋鸡豕。炙爆等味。与半夏、茯苓、猪苓、泽泻、萆、犀角、竹茹作汤。四剂不应。省其故。以西北人惯食等味。不能戒口。所以不效。乃令其坚守勿犯。
方与调治。仍用前药四剂。势减二三。次与肾沥汤加萆 数服。水道遂通。溲亦不痛。但觉食不甘美。后以补中益气加车前、木通。调之而安。此与高参议田孟先证虽同而治稍异。高则因远游。
恣乐妓馆致病。故用肾沥汤、加减八味丸收功。田由阴虚多火。故用肾沥汤、生脉散合六味丸收功。若萆 厘清渗水伤精之味。咸为切禁。此则肥盛多湿。故先与清胃豁痰之药。然后理肾调脾。
为治不得不异耳。
又治御前侍卫金汉光。年逾花甲。初夏误饮新酒致病。前有淋沥涩痛。后有四痔肿突。此阴虚热陷膀胱也。先与导赤散。次进补中益气。势渐向安。惟庭孔涩痛未除。或令服益元散三服。
遂致遗溺不能自主。投剂不应。直至新秋。脉渐 弱。因采肾沥之义。以羯羊肾制补骨脂。羊脬制菟丝子。浓煎桑根皮汁制螵蛸。甫进三日。得终夜安寝。涓滴靡遗矣。
卷七 大小府门
小便黄赤
内经曰。诸病水液混浊。皆属于热。夫小便黄赤有四。一属肝热。经曰。肝热病者。小便先黄是也。二属胃热。经曰。胃足阳明之脉。气盛则身以前皆热。消谷善饥。溺色黄是也。三属肺虚。经曰。肺手太阴之脉。气虚则肩背痛。寒则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是也。四属肾虚。经曰。
冬脉者肾也。冬脉不及。则令人 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是也。汗多而小便赤涩。夏月多有此证。盛暑汗既多。膀胱闭涩。则水不运下。四君子合五苓散。或五苓合生脉。或生脉合保元。或消暑丸、清燥汤选用。有小便赤短。体倦食少。缺盆痛。此脾肺肾俱虚也。补中益气下六味丸。滋其化源自愈。误用渗利必危。已经分利。或病后有此。属脾肺气虚。不能施化。补中益气加麦冬、五味。尺脉数大。
阴火上炎。而小便赤少者。六味丸加麦冬、五味。肝热者。频欲解而赤涩梗痛。时觉凛凛。或发寒热。六味丸多加牛膝。脉盛气实者。龙荟丸。胃热者。口中干淡引饮。肌肤壮热。竹叶石膏汤。
膀胱热甚者。滋肾丸。
卷七 大小府门
遗精
经曰。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五脏主藏精者也。伤则失守。谓一脏之真不得其正。则一脏之病作矣。厥气客于阴器。则梦接内。厥阴主筋。故诸筋统系于肝也。肾为阴。主藏精。肝为阳。主疏泄。故肾之阴虚。则精不藏。肝之阳强。则气不固。若遇阴邪客于其窍。与所强之阳相感。则精脱而成梦矣。所谓阳强者。
乃肝藏所寄之相火强耳。故治以肾肝为主。亦有不在肾肝。而在心肺脾胃之不足者。然必传于肾肝而后精方走也。治法若从他脏而起。则以初感病者为本。肾肝聚病者为标。若由肾肝二脏自得者。独治肾肝。阴阳离决。水火不交通者。则既济之。阴阳不相抱负者。则调和之。阳虚者补其气。阴虚者补其血。阳强者泻其火。有正治反治。从少从多。随其攸利。梦与人交接为梦遗。相火之强为患。不因梦感而自遗者。为精滑。心肾之伤居多。因思想无穷。所愿不得而为白淫者。
治法有五。神气浮游。宜补中益气汤加菖蒲。下朱砂安神丸。思久成痰。迷于心窍。宜先服四七汤以豁其痰。后用猪苓丸、威喜丸调之。思想伤阴。八味丸去附子。加酒黄柏以滋养之。用心太过。心不摄肾以致失精者。远志丸。因思欲不遂。则耳闻目见。其精即出。名曰白淫。辰砂妙香散。色欲过度。下元虚惫。滑泄不禁。六味丸加鹿茸、五味、龙骨。失精梦泄。亦有因郁火而得。
故壮年火盛。多有流溢者。若以虚冷用热剂。则精愈失。滋肾丸加生地、茯神、枣仁、菖蒲。梦遗为肝热胆寒。以肝热则火淫于外。魂不内守。故多淫梦失精。或时心悸。肥人多此。宜清肝。
不必补肾。温胆汤加人参、茯神、枣仁、莲肉。遗精腰疼。六味丸加杜仲、五味、菟丝、苁蓉。
中年以后。还少丹。精气不足。吸吸短气。遗精盗汗。济生鹿茸丸。斫丧太过。滑泄不禁。兼心脾气虚。饮食少进者。金锁玉关丸加参、 。脾肾俱虚。败精失道。精滑不固者。九龙丹去当归。
加萆 。五味。然不若萃仙丸尤妙。所谓败精失道者。非败精不泄而有所蓄滞也。以精窍屡开。
不能闭密。失其常度而流溢不止。故宜止涩之剂。小便过多。而便后常有滑精者。补中益气汤下缩泉丸。痛而小便频数者。禁用缩泉。以益智壮火。乌药耗气。非阴虚多火人所宜。遗精茎中痒而水道不禁。是阳虚有火。加减八味丸。脾虚不能堤水。水亏不能制火者。聚精丸加参、术、芡实、莲须、五味。常服有效。大抵梦遗多是阴虚火气用事。苟非确系阳虚。桂、附、鹿茸等助阳之药。慎勿轻用。非确系气虚。参、术、远志辈益气之味。不可漫施。试观梦遗。必在黎明阳气发动之时。其为阴虚阳扰可知矣。凡身有热而脉洪滑。皆因于热。犀角、山栀、麦冬、茯神、竹叶、木通、猪苓、生地、莲肉。凡属郁滞积热等证。贵在疏泄。医者不知。但用固涩。反增其疾矣。宜滋肾丸、猪苓丸清利之。肥盛之人遗浊。滚痰丸下之最妙。脾胃湿热之人。及饮食浓味太过。与酒客辈痰火为殃。多致不梦而遗泄。宜二陈、二术。加浓朴、黄柏、升、柴。使清升浊降。
脾胃健。而遗滑止矣。仲景治失精梦交。少腹弦急。脉虚迟。或芤动微紧。用桂枝龙骨牡蛎汤。
及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或悸或衄。此阳上升而不降。阴独居内而为梦。用小建中汤和之。此世俗所昧也。
陆丽京曰。遗精之源有三。有斫丧太过。肾气不藏。无梦而遗者。当益精以壮火。如鹿茸丸、安肾丸、聚精丸、九龙丹、金锁玉关丸之类。有劳心太过。心肾不交。酣卧而遗者。当实土以堤水。
如归脾汤、妙香散、远志丸。补中益气汤、朱砂安神丸之类。有思想无穷。所愿不得。妄梦而遗者。当泻火以宁水。如滋肾丸、威喜丸、本事猪苓丸、清心莲子饮之类。三者其源各异。若当清利而反补涩。滋患愈甚。当补涩而反清利。阳气愈微。当升补而反滋阴。元气愈陷。不可不求其故。而为施治也。
丹溪治一人二十余岁。攻举子业。四鼓犹未就枕。于卧间。玉茎但着被与股便梦交接脱精。
饮食日减。倦怠少气。此用心太过。二火俱起。夜不得睡。血不归肝。肾水不足。火乘阴虚。入客下焦。鼓其精房。则精不得聚藏而欲走。因玉茎着物。犹厥气客之。故作接内之梦。于是上则补心安神。中则调理脾胃。升举其阳。下则益精生阴固阳。不三月而瘥。
沈朗仲治王雨泉。壮年气弱。溺后精水淋漓不断。服六味丸不应。易八味丸。反加涩痛。两尺脉数而气口虚大。此土虚不能堤水也。与补中益气加麦冬、五味。十剂而痊。
宗伯学士韩慕庐三公郎祖昭。素禀清 。宿有精滑不禁之恙。邀石顽诊之。脉得微弦而数。
尺中略有不续之象。此不但肾气不充。抑且气秘不调。愈不能司封藏之令耳。为疏六味丸去泽泻加鳔胶、五味。略兼沉香于补中寓宣。法虽如此。但久滑窍疏。难期速应。毋怪药之不力也。
卷七 大小府门
赤浊白浊(白淫筋疝)
浊之为证。茎中热痛。如火灼刀割。溲溺自清。惟窍端时流秽浊如脓。淋沥不断。初与溲溺不相混滥。时医不知其故。多以利水之剂。杂投不已。因而增剧者。往往有之。盖由败积瘀腐者十中六七。由湿热下注与脾虚下陷者。十常三四。必先补中气。兼升举之。而后分其脏腑气血。
赤白虚实以治。与夫他邪所伤者。固在泻热补虚。设肾气虚甚。或火热亢极者。则不宜纯用寒凉。
必反佐治之。在达人观变耳。色白如泔。或如腐花腐浆。而马口不干结者为湿。色黄赤而马口干靥者为火。此皆为浊。胃中湿热下流也。又浊而清者为湿。痛者湿兼热也。有溺时结块阻滞作痛。
块中内蓄水泡者。此必醉酒使内。酒湿乘虚袭入精窍也。粘腻如胶。或心动辄遗。或溺后遗下者。
皆精病。与浊无干。肥人白独白带。多是胃中湿热。浊痰下流。渗入膀胱。谓之便浊。与肾绝不相干。虽溺后便出浊块。却不牵腻。用二陈加川萆 、泽泻、姜汁炒黄柏。浊物中有水泡者。二陈倍半夏加猪苓、泽泻、滑石、麝香、赤小豆、竹沥、姜汁之类。赤者。去半夏加琥珀、延胡索、赤芍药、椿根皮。若肾虚淫火易动。精离其位而成精浊者。其精牵腻如膏。虽不便溺。亦常有之。
用九龙丹收摄之。若忍精不泄。流入窍隧而患白浊。用五苓散。赤浊。用猪苓汤。并加麝少许。
小便频数。茎中痛。调下益元散。赤者。少加朱砂。昼甚者。属上焦燥热。气化不行。益智、乌药。皆不可用。宜清心莲子饮。虚者。妙香散二方选用。心经伏暑而赤浊者。五苓散减桂合生脉散。肥人湿痰成浊。二陈加二术、黄柏、神曲。黑瘦人脉洪数。五心烦热。颊赤唇干。小便赤浊。
龙胆泻肝汤。曾见白浊人。服凉药不效。一味生白果即愈者。以其专祛湿浊污垢故也。脾虚下陷者。补中益气加半夏、茯苓。有小便如常。放流浊物。两尺脉沉弱。足膝痿弱。白浊频数。
凝白如油。光彩不定。漩脚澄下如膏糊。六味丸加萆 、麦冬。茎中大痛。便赤口渴。脉来滑数者。宜与清热利水。津液自行。四苓散加生地、麦冬、芩、栀、知、柏之类。丹方。治白浊。用枸杞一钱五分。菟丝、车前、韭子各一钱。莲子去心二十一粒。入 猪尿脬内。煮一伏时。加葱酒啜汁。并食猪脬、莲子。连服二三次效。
白淫者。一时流放白水。火郁故也。加味逍遥散。小腹急痛。便溺失精。溲出白液。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脾风传肾。小腹痛。冤热出白液。名曰蛊。左传以丧志名为蛊病。乃真元不守也。
当归内补建中汤加黄 。
筋疝者。茎中作痛。筋急缩。或作痒。或肿。或筋缓不收。白物如精。随溺而下。此肾不虚。
而肝经湿热火旺也。龙胆泻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