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 - 第 62 页/共 199 页

若油点浮水中。日中看之差小。阴处看之则大。或明或暗。视物不明。医者不晓。以冷药治之。   转见黑花。此因肝肾俱虚而得。先与皂荚丸合生熟地黄丸。次与羚羊补肝散、补肾丸。   冰翳内障证 如冰冻坚实。傍观透于瞳神内。阴处及日中看之。其形一同。疼而泪出。此因胆热攻脑而然也。皂荚丸合生熟地黄丸。   滑翳内障证 有如水银珠子。但微含黄色。不疼不痛无泪。遮绕瞳神。皂荚丸、生熟地黄丸。   涩翳内障证 微如赤色。或聚或开。而傍微光。瞳神上有凝脂色。时复涩痛而无泪出。皂荚丸、生熟地黄丸。   散翳内障证 形如鳞点。乍青乍白。或睑下起粟子而烂。日夜痛楚。瞳神最疼。常下热泪。   或生散翳。形如烂绵。皂荚丸、生熟地黄丸。   浮翳内障证 上如冰光。白色环绕瞳神。初生目小 头至黑珠上细看方见。不痒不疼。无血色相混。皂荚丸、生熟地黄丸。   沉翳内障证 白藏在黑水下。向日细视方见。或两眼相传疼痛。则早轻夜重。间或出泪。皂荚丸、生熟地黄丸。右圆翳以下七证。虽有治法。然皆难于奏效。惟金针拨之为善。   偃月侵睛证 风轮上半。气轮交际。隐隐白片。薄薄盖下。其色粉青。从膜中而来。为害最迟。   每每忽之。乃脑有风湿郁滞。火激脑脂滴下而成。羚羊补肝散。   剑脊翳证 亦名横翳。色白或如糙米色者。或微带焦黄色者。但状如剑脊。中高边薄。有似锋芒。横于风轮之外。浓薄不等。浓者虽露上下风轮。而瞳神被掩。视亦不见。薄者瞳神终是被掩。视亦昏 。纵色嫩根浮者。亦有瘢痕。若微微红丝罩绊者。尤为难退。非需之岁月。必无功耳。皂荚丸、生熟地黄丸。   枣花障证 薄甚而白。起于风轮。从白膜之内。四围环布而来。虽有枣花锯齿之说。实无正形。   初患时。微有头旋眼黑。时时痒痛。凡性躁急及患痰火伤酒湿热之人。多有此证。久则始有目急干涩。昏花不爽之病。犯而不戒。则瞳神细小。火入血分。昏泪赤痛者。亦在变证例。宜皂荚丸、生熟地黄丸。   白翳黄心证 四边皆白。中心一点黄。大小 头微赤。时下涩泪。团团在黑珠上。乃脾肺相传。停留风热。皂荚丸合生熟地黄丸。   黑花翳证 又名黑水凝翳。初患时头旋眼涩见花黄黑不定。其翳凝结青色。大小 头涩。频频下泪。口苦不喜饮食。盖肝受风寒所致。羚羊角散、皂荚丸、生熟地黄丸。   五风变成内障证 初患时。头旋偏肿。痛甚。或一目先患。或因呕吐双目并暗。瞳神结白如霜。却无泪出。乃毒风脑热所致。先与除风汤。次用皂荚丸、生熟地黄丸。   卷八 七窍门上   瞳神散大   瞳神散大者。风热所为也。火性散。挟风益炽。神光怯弱不能支。亦随而散漫。犹风起而水波也。亦有过服辛散而致者。治宜苦宜酸宜凉。如四物去川芎。加芩、连、甘草、五味。或六味丸加五味、石决明。大忌辛热。当泻木火之邪。饮食中常如此理。尤忌食冷水大寒之物。能损胃气也。药中不可用茺蔚、青葙、川芎、蔓荆之类。以味辛反助火也。当归味亦辛甘。而不去者。   以其和血之圣药也。又有瞳神散大而风轮反窄。甚则一周如线者。乃邪热郁蒸。风湿攻激。以致神膏走散。若初起收放不常者易敛。缓则气定膏散。不可复收。未起内障。止是散大者。直收瞳神。而光自生。散大而有内障起者。于收瞳神药内量加攻内障药。如补肾磁石丸、补肾丸、千金磁朱丸之类。大抵瞳神散大。因头风攻痛者多。乃水中伏火之发。最难收敛。如他证伤寒疟疾痰火等热邪。蒸坏神膏。内障来迟。而收亦易敛。若风攻则内障即来。且难收敛。而光亦损耳。亦有常人因劳役。或触热而偶然瞳神觉大者。勿误呼为散大也。   卷八 七窍门上   瞳神紧小   瞳神渐渐细小如簪脚。或如芥子。又有神水外围。相类虫蚀。渐觉 臊羞涩。视尚有光。极难调理。早治可以挽住。经久则难。因病目不忌淫欲。相火强搏肾水。肝肾俱伤。元气衰弱。不能升运精汁。以滋于胆。胆中之精有亏。所输亦乏。故瞳神亦日渐耗损。甚则陷没俱无。而终身疾矣。治当抑阳缓阴。先与黄连羊肝丸数服。次与六味地黄丸换生地加二冬。兼进滋肾丸。不应。   加熊胆。亦有头风热证攻走。蒸干津液而细小者。皆宜乘初早救。以免噬脐之悔也。   卷八 七窍门上   瞳神欹侧   瞳神欹侧。谓瞳神歪斜。或如杏仁桃核。三角半月。此肝肾灼烁。水槁火炎而耗损瞳神。宜六味丸加蒺藜、当归及清火药。若轮破损。神膏流绽而欹侧者。瞳神将尽矣。急宜补肾。若轮外有蟹睛者。蟹睛虽平。瞳神不得复圆。外有脂翳。终身不脱。   卷八 七窍门上   目昏   经曰。肝虚则目KT KT 无所见。又曰。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坐而欲起。目KT KT 无所见。又曰。少阴所谓起则目KT KT无所见者。阴内夺。故目KT KT 无所见也。此目疾而犯房劳所致。大率于房劳后尤甚。夜光椒红丸。倪仲贤云。经曰。足厥阴肝主目。在志为怒。怒甚伤肝。伤脾胃。则气不聚。伤肝则神水散。神水亦气聚也。其证无眵泪。痛痒羞明紧涩。初但昏如云雾中行。渐觉空中有黑花。又渐则睹物成二体。久则光不收。遂为废疾。盖其神水渐散。散而又散。终则尽散也。此病勿作痰治。   但当养肝肾阴血。然必积以岁月。无饥饱劳役。七情五贼。庶几易效。若久病光不收者。不可治也。一证因为暴怒。神水随散。光遂不收。永不复治。又一证为物所击。神水散。如暴怒之证。   亦不复治。俗名为青盲者也。病者始不经意。及成。医亦不识。直曰热致。竟以凉药收之。殊不知凉为秋为金。又伤肝木。往往致废而后已。   睛黄视眇证 风轮黄亮如金色。而视亦微眇。为湿热重而浊气熏蒸。清阳之气升入轮中。故轮亦色变。好酒嗜食。湿热燥腻之人。每有此疾。治其湿痰则愈。五苓散加茵陈、胆草。甚则栀子柏皮汤之类。   卷八 七窍门上   暴盲   暴盲者。倏然盲而不见也。致病有三。曰阳寡。曰阴孤。曰神离。乃痞塞关格之病。病于阳伤者。缘忿怒暴悖。恣酒嗜辣。久病热病痰火人得之。则烦躁秘渴。病于阴伤者。多嗜色欲。或悲伤哭泣之故。患则类中风中寒之起。伤于神者。因思虑太过。用心罔极。忧伤至甚。惊恐无措者得之。患则其人如痴 病发之状。屡见阴虚水少之人。因头风痰火眩晕发后。醒则不见。能保养者。亦有不治自愈。气大虚者。急服大剂人参膏。血虚者。大剂黄 、当归煎汤。调服人参膏。   患湿者。白术为君。黄 、茯苓、陈皮为臣。附子为佐。三者治目暴盲。皆为气病。故用参、术。   即血虚者。亦须人参。方有阳生阴长之功。经谓气脱者目不明。即其证也。是忌金石镇坠之药。以其神气浮散于上。犯之必死。   卷八 七窍门上   青盲   青盲有二。须询其为病之源。若伤于七情。则伤于神。独参汤。或保元汤加神、砂、麝香、门冬、归身。若伤于精血。则损于胆。六味丸加枣仁、柴胡。皆不易治。而失神者。尤难取效。   能保其真者。屡有不治而愈。若年高及病后。或心肾不充者。虽治不愈。世人但见目盲。便呼为青盲者谬甚。夫青盲者。瞳神不大不小。无缺无损。仔细视之。与好眼一般。只是自看不见。方为此证。若瞳神有何气色。即是内障。非青盲也。   卷八 七窍门上   雀盲   雀盲。俗称也。亦曰鸡盲。本科曰高风内障。至晚不见。至晓复明也。方书以为木生于亥。   旺于卯而绝于申。至酉戌之时。木气衰甚。故不能睹。至日出于卯之时。木气稍盛。故复明。蛤粉丸、煮肝散、决明夜灵散。效后常服六味丸加当归、沙参。永保终吉。按内经云。目得血而能视。血虚肝失所养。则不能视。夜属阴。人之血属阴。阴主静而恶躁扰。阴虚则火必盛。弱阴不能胜强火。故夜转剧。昏暗而不能睹。天明以阳用事。阳主动。火邪暂开。故稍明。治以补气养血为主。食以牛猪之肝即愈。益见其元气弱而阴不足也。   卷八 七窍门上   真睛膏损   真睛膏损。乃热伤其水。以致神膏缺损。其状风轮有证。或痕或HT 。长短大小不一。或HT小如针刺伤者。或HT 大如簪脚刺伤者。或痕如指甲刻伤者。或风轮周匝有痕长甚者。凡有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