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 - 第 53 页/共 199 页
卷七 大小府门
淋
金匮云。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
大便必坚。小便即数。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蒌瞿麦丸主之。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脉浮发热。
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便血。
金匮论淋证四条。一曰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此肝移热于膀胱。因肝热甚。失其疏泄之令而然也。一曰胃中有热。消谷引食。大便坚。小便数。此因胃热炽甚。消烁津液。肠胃膀胱之源俱涸也。一曰有水气。其人苦渴。此膀胱气化不行。水积胞中为患也。一曰小便不利。
用蒲灰散等治。此因膀胱血病。血属阴。阴病则阳亦不能施化也。其用栝蒌瞿麦丸者。盖缘肺气不化。膀胱不通。致水渍则津液不行。而胃中燥渴。故用栝蒌根以生津。薯蓣以补肺。茯苓疏肺气下行。瞿麦逐膀胱癃结。然欲散下焦之结。又需阳药始得开通。故少加附子为使。必水积而腹中冷者。方可用之。若虽有水气而腹中不冷。即当效五苓之法。以桂易附。或因积热闭癃。又当改附子为知、柏也。其蒲灰散等三方。悉治膀胱血滞气不化而小便不利之证。蒲灰滑石者。薄灰治瘀血。滑石利窍也。乱发滑石白鱼者。发灰消瘀血。白鱼去水气也。茯苓戎盐者。咸润走血。佐茯苓淡渗利小水。白术兼利腰脐间血也。三方亦有轻重。乱发为重。蒲灰次之。戎盐又次之。至于渴欲饮水。
口干舌燥。明系热在上焦。故用白虎以荡涤膈上之热。加人参以救津液也。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乃热结膀胱。津液固结之候。而见脉浮发热。太阳热邪循经发外也。故用猪苓汤以导热滋燥。慎勿因其发热而与发汗。重伤其阴。必致便血。故为切戒。
诸淋所发。皆肾虚而膀胱生热也。水火不交。心肾气郁。遂使阴阳乖舛。清浊相干。蓄在下焦。故膀胱里急。膏血砂石。从水道出焉。于是有淋沥不断之状。甚者窒塞其间。令人闷绝。凡小肠有气。则小便胀。小肠有血。则小便涩。小肠有热。则小便痛。制剂之法。并宜流行滞气。
疏利小水。清解热邪。其于平调心火。又三者之纲领焉。心清则小便自利。血不妄行。最不可用补气之药。气得补而愈胀。血得补而愈涩。热得补而愈盛。水窦不行。加之谷道闭遏。未见其有能生者也。虽然。肾气虚弱。囊中受寒而成淋涩者有之。其证先寒栗而后溲血。盖冷气与正气交争故也。又有胞系转戾不通者。其证脐下急痛。小便不通。凡强忍小便。疾行走马。或忍尿入房。
使水气逆上。气迫于胞。故屈戾而不得舒张也。胞落则殂。
石淋者。脐腹隐痛。小便难。痛不可忍。溲如砂石。或黄赤。或混浊。色泽不定。正如汤瓶久受煎熬。底结白碱。宜清其积热。涤其砂石。如麦冬、葶苈、木通、葵子、滑石、车前、连翘、瞿麦、知母。涩痛甚者。为膀胱蓄血。加琥珀、肉桂、大黄辛温以散之。加味葵子茯苓散。专治石淋之圣药。紫雪亦佳。劳淋者。遇劳即发。小便淋沥不绝。如水滴沥而不断。有脾劳肾劳之分。劳于脾者。补中益气加车前、泽泻。劳于肾者。六味丸加麦冬、五味。血淋者。虽主实主血而与小肠为表里。然须看血色分冷热。色鲜紫者。为小肠实热。小肠热甚而血渗胞中。与溲俱下。大剂生牛膝为主。兼车前、山栀、生地、紫菀、犀角、桃仁、芦根汁、生藕节汁。血虚而热。用生地黄三两。黄芩、阿胶各半两。柏叶少许。水煎服之。此千金法也。若色瘀淡者。属肾与膀胱虚冷。生料六味丸加肉桂。芦根捣水煎。候冷服。若两尺脉沉弦而数。必有瘀血停蓄。犀角地黄汤加紫菀、牛膝。若琥珀、麝香、当归、川芎、萆 、木通、白术、木香、香燥破血利水耗气之类切禁。气淋者。气化不及州都。胞中气胀。小腹满坚。溺有余沥。宜沉香、肉桂、茯苓、泽泻。佐以木通、瞿麦、葵子、山栀、石苇之类。实则气滞不通。脐下妨闷。加香附、木香。不应。加硝、黄。溺后疼痛。去石苇、木通、瞿麦、葵子、山栀。加秋石、生甘草梢、藕汁。气淋服利水药不能通者。沉香降气、四磨汤选用。膏淋者。俨若脂膏。或便中有如蜓蚰之状。此名肉淋。乃精溺俱出。精塞溺道。故便欲出不能而痛。宜茯苓、秋石、沉香、海金沙、泽泻、滑石。
如不甚痛者。须固涩其精。慎勿误与通利。鹿角霜、肉苁蓉、菟丝子、莲须、芡实、山药之类。
或桑螵蛸、菟丝子等分。泽泻减半。蜜丸服。后以六味丸合聚精丸调补之。冷淋者。寒气客于下焦。水道不宣。满于胞内。淋涩而白。先发寒栗。而后便数成淋。宜金匮肾气丸加鹿茸、沉香。
戴氏云。进冷剂愈甚者。此是冷淋。牛膝半两煎汤。加麝少许。下八味丸。冷淋小便闭涩。数起不通。窍中苦痛。憎寒凛凛。或因烦渴饮水过多。水积胞中不行。生附子散。不应。用栝蒌瞿麦汤。热淋者。心肺蕴热。不能滋其化源。小便赤涩如血而少。烦渴引饮者。导赤散加黄芩。躁热不渴者。滋肾丸。或淡竹叶煎汤调辰砂益元散。凡人服金石大毒。以助入房。败精流入胞中。及饮食痰积渗入者。则皆成淋。或忍精不泄。停凝作痛而致淋者。木通、车前、牛膝、泽泻、茯苓、滑石、甘草。或汤或丸俱效。有膏粱太过。食积成痰。流注为淋。宜尿浸山楂、川连、丹、皮海石、玄明粉之类。小便艰涩如淋。短而不作痛者。虚也。六味丸加鹿茸、肉苁蓉。如茎中不痛而痒者。此属精虚。八味丸。小便淋沥。茎中痛不可忍。相引胁下痛。参苓琥珀散。有服五苓散不效。用生料鹿茸丸却愈。此皆下元虚冷之故。胞痹小便淋沥涩痛。肾虚膀胱积热也。肾沥汤。胞痹不得小便。小腹痛。
若沃以汤。则小便虽涩而略通者。此膀胱虚寒也。茯苓丸。虚寒甚者。巴戟丸。老人精气已衰。
犹不绝欲。小便淋沥。小腹胀闭而牵引谷道。或溺血梗痛。肾气丸加牛膝。热极成淋。茎中痛。
五苓散减桂大半。加滑石、木通、生甘草梢。口苦咽干。小便赤涩。或欲成淋。清心莲子饮。伏暑成淋。五苓和益元散。虚人。生脉散。不时服之。小便自清。后有几点血者。五苓散加牛膝、熟地、紫菀。有因怒而致淋者。非青皮、沉香、山栀、木通不能已也。有因思虑成淋者。归脾汤和五苓散并进。汗多而小便痛。暑月常有之。盛暑冷冻饮料既多。上停为饮。外发为汗。津液不通。
小肠闭塞。五苓散加人参、甘草。名春泽汤。最为合剂。老人气虚下陷成淋者。补中益气加木通、泽泻。以升麻、柴胡升九地之阴。木通、泽泻降九天之阳。服之殊验。心脾血虚。归脾汤、辰砂妙香散选用。淡秋石治血淋茎中热痛。降火最捷。但元气下陷。小便多者禁用。血淋服诸药不效。
一味薏苡根捣汁服之。血淋每日用黄茧丝二两。煮汤饮之。七日必效。留丝 灰存性。蜜丸服之。
并主妇人血崩。又生鸡子黄。每日清晨沸汤调服二枚。其血自清。牛膝三两。煮成。入麝少许顿服。名地髓汤。此治血淋要剂。但淋久不止。元气下陷者。又为切禁。且虚人能损胃气。及崩淋下血不止者。皆不宜服。以其滑精故也。朴硝雪白者。治痛淋殊效。每服二钱。血淋。用冷水下。
气淋。木通汤下。石淋。炒研用温水下。石膏火 。同琥珀滑石。乃石淋之要药。然须质壮初起者宜之。老人绝欲太早成淋。生绿豆水浸。擂汁服之。然不若淡秋石擂水饮之。其效如神。一切淋浊属实热者。
应手获效。稍涉阴虚。甚于砒鸩。不可不慎。
〔诊〕少阴脉数。妇人则阴中生疮。男子则气淋。盛大而实者生。虚小而涩者死。
薛立斋治一人。素膏粱。小便赤数。口干。吐痰稠粘。右寸关数而有力。此脾肺积热移于膀胱。先用黄芩清肺饮清理脾肺。次用滋肾丸、六味丸以滋肾水而安。
又治一儒者。发热饮水不绝。每如厕。小便涩痛。大便牵痛。此精竭复耗所致。用补中益气送都气丸而安。
石顽治内阁文湛持。夏月热淋。医用香薷饮、益元散。五日不应。淋涩转甚。反加心烦不寐。
乃弟广文彦可。相邀往诊。见其唇赤齿燥。多汗喘促。不时引饮。脉见左手微细。右手虚数。知为热伤元气之候。遂疏生脉散方。频进代茶。至夜稍安。明日复苦溲便涩数。然其脉已向和。仍用前方不时煎服。调理五日而痊。
又治太史沈韩倬。患膏淋。小便频数。昼夜百余次。昼则滴沥不通。时如欲解。痛如火烧。
夜虽频迸。而所解倍常。溲中如脂如涕者甚多。先曾服清热利水药半月余。其势转剧。面色痿黄。
饮食艰进。延石顽诊之。脉得弦细而数。两尺按之益坚。而右关涩大少力。此肾水素亏。加以劳心思虑。肝木乘脾所致。法当先实中土。使能堤水。则阴火不致下溜。清阳得以上升。气化通而疼涩廖矣。或云。邪火亢极。反用参、 补之。得无助长之患乎。曷知阴火乘虚下陷。非开提清阳不应。譬诸水注。塞其上孔。倾之涓滴不出。所谓病在下。取之上。若用清热利水。则气愈陷。
精愈脱。而溺愈不通矣。遂疏补中益气方。用人参三钱。服二剂。痛虽稍减。而病者求其速效。
或进四苓散加知母、门冬、沙参、花粉。甫一服。彻夜痛楚倍甚。于是专服补中益气。兼六味丸。用紫河车熬膏代蜜调理。补中原方。服至五十剂。参尽斤余而安。
卷七 大小府门
小便不禁(小便频数遗溺)
王节斋曰。小便不禁。或频数。古方多以为寒。而用温涩之药。殊不知阴虚属热者多。盖火邪妄动。水不得宁。故不能禁而频数也。是以老年人多频数者。是膀胱血少。阳火偏旺也。治法宜滋肾水真阴。补膀胱津液为主。而佐以收涩之剂。六味丸加麦冬、五味之类。不可用温药也。
戴氏云。小便多者。乃下元虚冷。肾不摄水。以致渗泄。宜八味丸、生料鹿茸丸。若小便常急偏数。虽多而所出常少。放了复急。不涩痛。却非淋证。亦有小便毕。少顷将谓已尽。忽再出些少者。多因从忍尿行房事而然。宜生料五苓散加阿胶。吞加减八味丸。小便不禁而淋沥涩痛者。
此真阳不固而下渗也。固脬丸。不应。用加减桑螵蛸散。昼甚者。为阳虚。补中益气加熟附子。
夜甚者。为阴虚。八味丸。脬气不足。小便频数。昼甚于夜者。缩泉丸。或时清利过多。或时频数赤涩者。旧用萆 厘清饮。多不应。改用加减八味丸效。若夜起小便多者。八味丸加五味子。
数而少为实热。宜渗之。五苓减桂加滑石、甘草。数而色黄。虚热也。宜滋阴六味丸。数而多。
色白体羸。为真阳虚。升气少而降气多。须补右肾相火。八味丸加补骨脂、鹿茸。病后服苦寒泄利药太过。小水不禁。或如稠泔色者。加减八味丸。
小便频数。劳而益甚者。属脾气虚弱。补中益气汤加山药、五味。若小便涩滞。补之益甚者。乃膀胱热结也。
赤芍、赤茯苓、黑山栀、生甘草、木通、滑石、淡竹叶。目白睛黄。加茵陈。有血。加当归、延胡索。脉滑数盛。加大黄二钱。芒硝一钱。大便通。小便亦利也。其脾肺气燥不能化生者。黄芩清肺饮。膀胱阴虚阳无以生者。滋肾丸。肾与膀胱俱虚。或肺气不化。水泉涩数者。六味丸加麦冬、五味。
若小便涩滞。或茎中痛。属肝肾湿热。龙胆泻肝汤。
遗溺 经云。督脉生病为遗溺。肝所生病为遗溺。膀胱不约为遗溺。仲景云。下焦不归则遗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故多溺而寒也。至于不禁。虚寒之甚。非八味丸、固脬丸、加减桑螵蛸散不效。然亦有热客肾部而遗尿者。经曰。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此系热证。其证发热作渴。或时闭涩。或时自遗。或阴挺不能约制。午前小剂补中益气加黑山栀。午后大剂生料六味丸加五味子。常服自效。夏月暑病遗尿者。白虎加人参汤。一服即应。
有先因病淋。服利药太多。致溺不禁者。补中益气少佐熟附子。有所伤损。污血蓄于胞中。亦令遗失。鹿角屑炙黄为末。和桃仁泥等分。酒调三钱。咳而遗溺属膀胱。茯苓甘草汤。不应。五苓散。小儿胎中受冷遗尿。一味补骨脂炒研。临卧红酒调服。即不遗。孕妇及产后遗尿。见妇人门。
石顽治吴兴闵少江。年高体丰。患胞痹一十三年。历治罔效。一日偶述其证于张涵高。涵高曰。此病隐曲难明。非请正于石顽张子。不能测识也。少江素忝交知。因是延余。备陈所患。凡遇劳心嗔恚。或饮食失宜。则小便频数。滴沥涩痛不已。至夜略得交睫。溺即渗漉而遗。觉则阻滞如前。十三年来。服人参、鹿茸、紫河车无算。然皆平稳无碍。独犯牡丹、白术。即胀痛不禁。
五犯五剧。究竟此属何疾。余曰。病名胞痹。惟见之于内经。其他方书不载。是以医不加察。并未闻其病名。此皆膏粱积热于上。作强伤精于下。湿热乘虚。结聚于膀胱之内胞也。素问云。胞痹者。小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详此节经文。则知膀胱虚滞。不能上吸肺气。
肺气不清。不能下通水道。所以涩滞不利。得汤热之助。则小便涩涩微通。其气循经蒸发。肺气暂开。则清涕得以上泄也。因举肾沥汤方。服之其效颇捷。但原其不得宁寝。寝则遗溺。知肝虚火扰。而致魂梦不宁。疏泄失职。所以服牡丹疏肝之药则胀者。不胜其气之窜。以击动阴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