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 - 第 179 页/共 199 页

水煎。服无时。   省风汤(局方) 治卒中口噤不能言。口眼 斜。筋脉抽掣。风痰壅盛。   星香汤去木香。用陈胆星一钱五分。加防风一钱。生半夏、黄芩、生甘草各七分半。   大省风汤(局方) 治卒中痰逆呕泄。脉沉厥冷。   星香汤去木香。用陈胆星二钱。加防风、独活、生附子各一钱。全蝎、生甘草各五分。按此即省风汤去半夏、黄芩。   加独活、附子、全蝎。二汤虽分寒热主治。并用生姜十片以开发风痰。不可减也。   三生饮(局方) 治中风卒倒。口眼 斜。半身不遂。寒闭不省人事。痰气上壅。   星香汤本方用生南星一两。木香三钱半。加生川乌、生附子各五钱。捣罗为散。每服五钱。   同生姜十片煎服。气虚卒倒。另加人参两许驾驭之。 三生饮。中风门中破的之方。虽本星香。   而实得大省风之妙用。与续命汤相为犄角。夺门革鼎。各有专功。贵在先声夺气。无容庸师拟议。   卷十六 祖方   术附汤   治寒湿体痛。自汗身寒。   白术(一两) 附子(半两)   上二味。水煎。去滓。放凉分三服。   参附汤 治脾肾阳虚。厥逆自汗。   术附汤去术加人参一两。   附汤 治元阳衰弱。虚风自汗。   术附汤去术加黄 一两(蜜酒炒) 三因治自汗。用 附、术附、参附三方。皆用附子五钱。   余俱一两。分三服服之。其卫外之阳不固。则用 附。脾中之阳不固。则用术附。肾脏之阳不固。则用参附。凡属阳虚自汗。不能舍此三方。而 附可以治虚风。术附可以治寒湿。参附可以壮元神。三方亦相因为用。只用二物。不杂他味。取力锐以擅专功也。其外麻附、桂附、姜附、椒附、星附及大黄附子等。法度森森。分治九垓。各具转日回天之妙用。岂寻常可拟议乎。   桂枝附子汤(玉函) 治风湿身重烦疼。不能转侧。   术附汤去术。本方用附子一枚。加桂枝一两二钱。甘草六钱。生姜一两。大枣十二枚。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玉函。即近效白术附子汤) 治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   术附汤本方用术一两二钱。附六钱。加甘草六钱。生姜一两。大枣十二枚。分温三服。   甘草附子汤(玉函) 治风湿大便坚。小便自利。   术附汤本方用术、附各六钱。加桂枝一两二钱。甘草六钱。分温三服。 桂枝附子、白术附子、甘草附子三方。皆本术附汤方而立。一加桂枝、甘草、姜、枣。以治身重烦疼。不能转侧。   其病全在躯壳。无关于里。故于本方除去白术。使桂、附专行躯壳。而振驱风遂湿之功。用甘草以缓桂、附之性。不使其汗大泄。汗大泄。则风去而湿不去也。风在疾祛。湿在缓攻。故用生姜之辛以散之。大枣之甘以缓之。则营卫之开阖有权。风湿无复入之虞矣。 一加甘草、姜、枣。   以治骨节烦疼掣痛等证。浑是湿流关节之患。故于本方但加甘草。以缓术、附之性。姜、枣以司开阖之机。风之见证本轻。故无藉于桂枝也。 一加桂枝、甘草。以治风湿大便坚。小便自利。   以病气 内犯。故于本方加桂枝助附子以杜内贼之风湿。加甘草助白术以和二便之偏渗。故大便虽坚。法无下夺之理。   附子汤(玉函) 治少阴病始得之。背恶寒。脉沉身体骨节痛。   术附汤加茯苓、白芍各一两。人参六钱。   真武汤(玉函 千金名玄武汤) 治少阴下利腹痛。或咳呕。小便不利。   术附汤本方白术六钱。附子一枚。(炮) 加茯苓、芍药、生姜各一两。 咳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小便利者。去茯苓。   下利。去芍药加干姜。呕者。去附子加生姜。 详附子汤与真武汤二方。止差一味。一治少阴病始得之。便背恶寒。口中和。知其人真阳素亏。故用人参以助附子之雄。茯苓以行白术之滞。又恐生附性悍。伤犯真阴。故用芍药以护持营血。营血得安。而真阴受荫矣。 一以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自利。四肢沉重。或咳或呕。其人内外皆是水气。故用生姜佐茯苓、术、附以利水为务。水去则真阳自复。当知此证皆由水气郁遏其阳。阳气原不大虚。所以方中术、附。仅用附子汤之半。又恐辛燥。有伤其阴。因以芍药保其营血。与附子汤之立法不殊。即过汗伤经。振振欲擗地者。亦不出是方也。   附子散 治阴痉。   术附汤本方二味各用一两。加桂心、川芎、独活各半两。为散。每服三四钱。姜、枣汤煎服。   卷十六 祖方   四逆汤(玉函)   治阴寒脉沉。四肢厥冷。呕吐泄泻。   附子(生用。一枚) 干姜(五钱) 甘草(六钱)   上三味。水煎。分温再服。强人可服大附子一枚。干姜一两。   四逆加人参汤(玉函) 治恶寒脉微而利。   四逆汤加人参三钱至一两。   茯苓四逆汤(玉函) 治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   四逆汤加人参三钱至一两。茯苓六钱。   通脉四逆汤(玉函) 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   四逆汤倍用干姜。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玉函) 治吐以下断。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   四逆汤倍干姜加猪胆汁。   白通汤(玉函) 治少阴病下利脉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