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 - 第 182 页/共 199 页

六味丸去山茱萸。加葳蕤四两。亦可作膏。   河车六味丸 治禀质素虚。将欲成劳。   六味丸本方用紫河车熬膏丸服。   都气丸 治肾水不固。咳嗽精滑。   八味丸去桂、附。加五味子一两。   七味丸 治肾虚火不归根。游散在上在外。   八味丸去附子。(一方。桂用二两)   加减八味丸 治肾虚火不归源。哄热咳嗽。   八味丸去附子。加五味子一两。   济生肾气丸 治肾气不化。小便涩数。   八味丸本方用茯苓三两。熟地四两。山药、山萸、丹皮、泽泻、肉桂各一两。附子五钱。加牛膝、车前各一两。 此本金匮肾气方中诸药。各减过半。惟桂、苓二味。仍照原方。为宣布五阳。开发阴邪之专药。更加牛膝、车前。为太阳厥阴之向导。以肝为风木之脏。凡走是经之药。性皆上升。独牛膝通津利窍。下走至阴。车前虽行津液之府。而不伤犯正气。故济生方用之。详金匮肾气用桂枝而不用肉桂者。阴气固结于内。势必分解于外。则肾气得以流布周身。而此既用牛膝引入至阴。又需桂、附蒸动三焦。不特决渎有权。膀胱亦得以化。所以倍用肉桂。暗藏桂苓丸之妙用。愈于五苓十倍矣。但方中牛膝滑精。精气不固者勿用。   清金壮水丸 治肾脏水亏火旺。蒸热咳嗽。   八味丸去桂、附。加麦门冬三两。(去心)五味子一两。   纳气丸 治脾肾皆虚。蒸热咳嗽。倦怠少食。   八味丸去桂、附。加沉香一两。砂仁二两。如泄泻少食者。用干山药末。调糊代蜜为丸。   香茸八味丸 治肾与督脉皆虚。头旋眼黑。   八味丸去桂、附。加沉香一两。鹿茸一具。   十补丸 治禀赋阳虚。下体无力。小儿解颅。胫软膝盖不生。   八味丸加鹿茸一具。五味子一两。   卷十六 祖方   金匮枳术汤   治水肿心下如盘。边如旋盘。   枳实(十枚) 白术(二两)   上二味。水煎。温分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枳术丸 治脾不健运。饮食不化。   枳术汤用枳实一两。白术二两。荷叶裹米烧饭为丸。米汤下七八十丸。   海藏曰。东垣枳术丸。本仲景枳术汤。至晚年道进。用荷叶烧饭为丸。取留滓于胃也。太无曰。金匮治水肿心下如盘。故用汤以荡涤之。东垣治脾不健运。故用丸以缓消之。二方各有深意。不可移易。   香砂枳术丸 治气滞宿食不消。   枳术丸加木香、砂仁各半两。   橘半枳术丸 治痰食兼并不化。   枳术丸加橘皮、半夏各半两。   深师消饮丸 治停饮胸满呕逆。腹中水声。不思饮食。   枳术丸加茯苓一两。炮姜半两。姜汁调。神曲煮浮糊丸梧子大。淡姜汤或沸汤米汤任下三四十丸。   按此即肾着汤去甘草之缓中。易枳实以导滞也。   卷十六 祖方   平胃散(局方)   治胃中宿食不化。藜藿人宜之。   苍术(泔浸去皮。麻油拌炒黄。四两) 浓朴(去皮。姜汁炒) 陈皮(泡。去浮白) 甘草(炙。各三两)   上四味。为散。每服四五钱。加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香连平胃散 治食积发热。腹痛作泻。   平胃散加姜汁炒川连二两。木香一两。   不换金正气散(局方) 治时气不正。感冒夹食。   平胃散加藿香、半夏。时气。加香豉。   藿香正气散(局方) 治水土不服。感冒时气夹食。   平胃散换白术。加藿香、紫苏、半夏、茯苓、白芷、桔梗、大腹皮、姜、枣。(古本。无大腹皮。有苍术)   人参养胃汤(局方) 治食滞痞满。寒热痞疟。   平胃散加藿香、半夏、人参、茯苓、草果、姜、枣、乌梅。   参苓平胃散 治脾虚饮食不化。大便不实。   平胃散加人参、茯苓。   白凤膏 治少年禀气不足。因饮食饥饱所伤。致成虚损。形体羸弱。日晡潮热。腹胀气急。脉来弦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