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 第 404 页/共 521 页

将南星中心剜作孔,入蚕在内,以湿纸裹,文武火煨熟,取出等分为末,粥饮丸,如梧桐子大,如不丸,只以绵裹药末吞之亦可。如开口不得,揩牙齿上亦妙。又为末,每一字以生姜汁调下。如开喉不得,以小竹管擘口灌之,涎自出。小可只涂于唇上,后用大姜一块,略炙过含之。一方用蜜姜汁调药,以鹅翎蘸药缴口内,有涎吐出即可。   卷之六十一 咽喉门(附论)   咽喉通治方   上以小口瓶内烧蛇床子烟,张口受烟,一熏即破。   卷之六十一 咽喉门(附论)   咽喉通治方   上以生薄荷研,蜜调成膏,送入咽喉下,立效。如涎多未退,再用。如更不开,可通顶,又用葱头两个捶碎,安牙床头处,立开,妙。   卷之六十一 咽喉门(附论)   咽喉通治方   治缠喉风,喉闭饮食不通欲死者。   上用返魂草根一茎,即紫菀,内入喉中,待取恶涎出即可。如患乳鹅,刺破后,更以紫菀浓煎汤咽下,更以马牙硝末挑一钱入咽间,即愈。一名紫菀,又南中呼为夜牵牛是也。   卷之六十一 咽喉门(附论)   咽喉通治方   治缠喉风,一切喉痹危急,及走马喉痹等证。   上用白僵蚕,不拘多少,直者,新瓦上炒为末,以生姜自然汁和丸,如鸡头实大,含化,急者生姜汁调一大盏,以竹筒灌入喉中,即吐出顽涎半升许,再服再吐,将大黄一片,如指大,一分浓,口内含咽半食间,再换大黄,含至三片,皆愈。若语不得,神不清,扶起坐灌药,从鼻入。   卷之六十一 咽喉门(附论)   咽喉通治方   上用芥菜子一合,研细,用好酽醋取汁滤净,以鹅毛蘸入喉内,待喉内如雷响,却用隔年麻骨烧烟,吸入喉中,愈。   卷之六十一 咽喉门(附论)   咽喉通治方   诗曰急喉肿闭最堪忧,只用盛灯盏内油;甚者不过三五呷,此方原是圣人留。   卷之六十一 咽喉门(附论)   咽喉通治方   诗曰人间治疫有仙方,一两僵蚕二大黄;姜汁和丸如弹大,井花调蜜便清凉。   一方为末,生姜汁如蜜水调服,名五痹散。   卷之六十一 咽喉门(附论)   咽喉通治方   上以附子一枚,破作大片,蜜涂炙令黄,含咽汁甘尽,更涂炙,更含如前法。   卷之六十一 咽喉门(附论)   咽喉通治方   上用商陆,以苦酒熬令浓,热傅之。   卷之六十一 咽喉门(附论)   咽喉通治方   元公章少卿说,开德府士人,携仆入京,其一日忽患喉痹,胀满气塞不通,命在顷刻。   询诸郡人,云惟马行街山水李家可看治。即与之往。李骇然曰:证候危甚,犹幸来,用巴豆油纸作捻,火着烟起,吹灭之,令仆张口刺于喉间,俄然吐出紫血半合,实时气宽能言,及啖粥饮,掺药傅之,立验。后还乡里,材落一医,偶传得此术。云:咽喉病发于六腑,如引手可探,及刺破瘀血即已;若发于五脏,则受毒牢深,手法药力难到,惟用纸捻为第一。然不言所用之意,后有拾得其残者,盖预以巴豆油纸,故施火即着,藉毒瓦斯径赴病处。   卷之六十一 咽喉门(附论)   咽喉通治方   治缠喉风,咽中如束,气不通。   上用甜瓜蒂,不限多少,细研为末,壮年一字,十五岁以上及年老者服半字,早晨用井花水调下,一时须含砂糖一块,食久涎如水出。年深者涎尽有一块如涎布,水上如鉴矣。涎尽食粥一两日。如吐多困甚,即咽麝香汤一盏,即止矣,麝香须细研,以温水调下,此药不大吐逆,只吐涎水。上瓜蒡须采自然落者用,如未用,以槟榔叶裹于东墙有风处,挂令吹干用。   卷之六十一 咽喉门(附论)   咽喉通治方   治悬痈肿痛,咽喉不利。   射干 甘草(炙) 杏仁(汤浸,去皮尖及双仁,麸炒微黄,各半两) 木鳖子 川升麻川大黄(微炒,各一分)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小弹子大,常含一丸咽津。   卷之六十一 咽喉门(附论)   咽喉通治方   治悬痈肿痛,不能下食。   玄参(一两) 射干 大黄 升麻(各半两) 甘草(一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放温时时咽。   卷之六十一 咽喉门(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