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台秘要 - 第 369 页/共 398 页
石膏(八两) 茯神 葳蕤 黄芩(各四两) 橘皮 五味子 干蓝 麻黄(去节) 甘草(炙) 犀角屑(各二两) 杏仁(去皮尖) 栀子(各三两)
上十二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之,瘥止。
又疗虚劳,下焦虚热,骨节烦疼,肌肉急,内痞,小便不利,大便数而少,吸吸口燥,少气,折石热方。
大麻仁(五合研) 豉(二升)
上二味,以水四升合煮,取一升五合,分三服,三剂即止。(千金翼同)
又疗内热结不除,或更服散,或以饮酒冷食澡洗犹不解,或腹胀头痛,眼眶疼,或先有癖实不消,或连饮不食,或时作心痛,服此汤皆愈方。
甘草(炙) 黄芩 大黄(各二两)
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翼同)
又散热,白鸭通汤方。
白鸭通(五升以沸汤二斗半淋之澄清取一斗) 麻黄(四两去节) 豉(二升) 冷石(一两)
上七味切,以鸭通汁煮,取六升,去滓内豉煮三沸,一每服五合,若觉冷,小便利润,其闲若热犹盛,小便赤促,服之不限五合,宜小小劳,渐渐进食,不可令食少,但勿顿多耳。(千金同)
又下气除热,前胡汤方。
前胡 黄芩 甘草(炙) 茯苓(各二两) 栀子仁 枳实(炙) 大黄(各一两) 杏仁(六十枚去尖皮) 生姜(三两切)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服。
又麻黄汤,下气解肌折热方。
麻黄(四两) 黄芩 甘草(炙) 石膏(各三两碎) 升麻(二两) 栀子仁(一两)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分三服之。
又疗服升麻汤内解外不解者,宜此麻黄汤方。
麻黄(去节) 升麻 大黄 黄芩 石膏(各三两碎) 甘草(一两炙) 栀子仁(三合)
上七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服之瘥止。
又疗腹中无妨,直患虚汗方。
泽泻 知母 石膏(各二两碎) 当归 甘草(炙) 人参 桂心 黄芩 茯苓(各三两)
麦门冬(三两去心) 竹叶(切三升)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竹叶,取一斗,去滓下诸药煮,取四升,分服瘥,忌如常法。
卷第三十八
石发热嗽冲头面兼口干方六首
论曰:五脏之尊,心虽为王,而肺最居其上也,肺为华盖,覆其四脏,合天之德,通达风气,而肺母火也,性惯受温而恶寒,心火更炎,上蒸其肺,肺金被火伤,则叶萎倚着于肝,肺发痒即嗽,或因石增热,心肝虚弱,不能传阳至下焦,遂被正阳俱跻,变成嗽矣。或为发背,或作痈头也,夫言恶寒则何以知也。肺主皮毛,皮毛遇寒即栗而粟起,其肺嗽亦萎倚着肝疗石发,热冲头面,兼口干嗽方。
生麦门冬(去心) 葳蕤 石膏(各三两碎) 生地黄汁(七合) 葱白(一握和须) 干葛(四两) 豉心(三合)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如常法。
又疗热嗽方。
取生豉渍汁温之,才免冷食,服讫即卧,勿令入腰中故也,以意消息之。
又天门冬煎,主定肺气,去风热,明目,止嗽喘粗血腥,乳石发冷而补之方。(通按天冬性冷而能补病虚热者宜服)
天门冬汁(一升) 生地黄汁(二升) 生姜汁(二合) 杏仁(五合去皮尖研如膏) 白蜜(八合) 牛酥(五合) 款冬花 升麻 百部根 紫菀 麻黄(去节各二两) 甘草(四两炙)
上十二味切,以水八升煮麻黄,去沫下诸药煎,取二升,去滓澄滤,铜器中微火煎,去半,下天门冬等汁,次第下之,炼成煎,取一匙含咽之,日三五度取瘥,忌如常法。
又疗上气肺热,呼嗽沸唾方。
麦门冬(十分去心)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研) 贝母 生姜(各六分切) 石膏(八分碎)
黄芩(五分) 甘草(炙) 五味子 白术(各四分) 淡竹叶(切一握) 白蜜(一匙)
上十一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蜜,分服。若须利入芒硝。
又疗肺胀气急,呀嗷喘粗,眠卧不得,极重恐气即绝,紫菀汤方。
紫菀(六分) 甘草(炙) 茯苓(各八分) 槟榔(七枚碎) 葶苈子(三分熬末之)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
又宜服丸,主上气呀嗽不得卧,卧即气绝方。
芸苔子 葶苈(熬各十二分) 马兜苓(十颗) 紫菀 人参 杏仁(去皮尖) 皂荚(去皮子炙) 白前 甘草(各六分炙) 汉防(己八分)
上十味捣筛,蜜和丸如桐子大,服十丸至二十丸,增减量之。
卷第三十八
石发兼虚热痰干呕方五首
论曰:凡人有五脏,合则脾胃为水谷之府,且国府足谷,则足食足兵也。人胃足食,则营卫不厥,若人能食则能悦也。阴阳和平,有何患乎,若服食之人,皆增于热,失时不食,则胃口干焦,胃口干焦,则土不足,或因饮酒水,而食少变为痰结,酒水流下,迎令上升,下焦无阳,即阳虚也,中腑无谷,上焦渐炎,致阳呕哕,经曰,阳数即呕吐,又曰呕哕发下焦之间,此之义也,可以破痰结,通水谷,填胃腑,则无咎也,夫通填之义,不可虚其虚,实其疗因饥空腹饮酒饮水,食少痰结心头干呕方。
枳实(三两炙) 栀子仁(一两) 香豉(半升) 大黄(二两别浸)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忌如常法。
又疗结热 ,心下肿,胸中痞塞,呕逆不止,雁肪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