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台秘要 - 第 251 页/共 398 页
近效疗大小便不通方。
含硝石(吐去水)
卷第二十七
关格胀满不通方四首
千金疗关格胀满不通方。
芍药(六分) 芒硝(六分) 黄芩(五分) 杏仁(八分去皮尖) 大黄(八分)
上五味末之,蜜和丸如桐子,饮下十丸,日二服良。
又方独头蒜烧熟去皮,绵裹纳下部,气立通,削姜裹盐导,并佳。
又方干姜 盐 杏仁上三味等分捣导之。
又疗胀满关格不通方。
吴茱萸(一升熬) 干姜 大黄 桂心 当归 芍药 甘草(炙) 芎 (各二两) 雄黄(三分研) 人参 细辛(各四两) 真珠(一分研) 桃白皮(一握)
上十三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纳雄黄真珠末,酒一升,微火煎三沸,服一升,得下即止,不必尽也,每服如人行十里久,进之。(并出第十五卷中)
卷第二十七
许仁则大便暴闭不通方二首
许仁则论曰,此病久无余候,但由饮食将息过热,热气蕴积秘结,若缘气秘,自须仍前疗气法,服巴豆等三味丸,及疗水气葶苈等诸方取利,若是风秘,自依后服大黄等五味丸,暴秘之状,骨肉强痛,体气烦热,唇口干焦,大便不通,宜依后大黄芒硝二味汤取利方。
大黄(六两) 芒硝(五两)
上药先切大黄,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顿服之,须臾利,良久不觉,以热饮投之,若服此依前不利,宜合后大麻仁等五味丸服之,取快利。
五味大黄丸方。
大黄(五两) 大麻子(一升微熬研之) 芒硝(六两) 干葛 桑根白皮(各五两)
上五味,先捣四味为散,然后捣麻仁令如膏,即投四味散和捣,和少蜜捣之,丸如梧子大,初服十丸,日再服,稍稍服得大便通为限。(主大便风秘不通吴升同出下卷中)
卷第二十七
小便不通方一十三首
病源小便不通,由膀胱与肾俱有热故也,肾主水,膀胱为津液之府,此二经为表里,而水行于小肠,入胞者为小便,肾与膀胱既热,热入于胞,热气大盛,故结涩令小便不通,少腹胀,气急甚者,水气上逆,令心急腹满,乃至于死,诊其脉紧而滑直者,不得小便也。(出第十四卷中)
广济疗下冷疼,小便不通,鸡苏饮子方。
鸡苏(一握) 通草(四两) 石苇(一两炙去毛) 冬葵子(一两半) 杏仁(二两去皮尖) 滑石(二两) 生地黄(四两)
上七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绞去滓,分温三服,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又方冬葵子(五两) 通草(三两) 茅根(四两) 芒硝(二两汤成下) 茯苓(三两) 滑石(五两)
上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芒硝,分温三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
又方茯苓(二分) 大黄(六分) 芍药 当归 枳实(炙) 白术 人参(各二分)
大麻仁(四分)
上八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要着芒硝亦得。(并出第四卷中)
崔氏疗小便不通方。
取熏黄如豆许末之,纳小孔中神良。
又方桑根白皮 猪苓(去皮) 通草(各二两)
上三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又方鸡屎白如弹丸,以苦酒和服即下,不过三四服佳。(一本云疗淋)
又方足大KT 趾奇间有青脉,针挑血出,灸三壮愈。(并出第四卷中)
救急主小便不通方。
取印成盐七颗,捣筛作末,用青葱叶尖盛盐末,开便孔纳叶小头于中吹之,令盐末入孔即通,非常之效。
又方取嫩 木梢浓汁,可饮半升以来,即愈。
必效疗小便不通,不得服滑药,急闷欲绝方。
盐二升,大铛中熬,以布绵裹熨脐下 之,小盒饭渐通也。(肘后同)
古今录验疗热结小便不通利方。
刮滑石屑,水和涂少腹及绕阴际,干复涂之。(肘后同)
又方取盐填满脐中,大作艾炷,灸令热为度良。(肘后千金同并出第二十六卷中)
近效疗小便不通,数而微肿方。
取陈久笔头烧作灰,和水服之。
卷第二十七
小便难及不利方九首
病源小便难者,此是肾与膀胱热故也,此二经为表里,俱主水,水行于小肠,入胞为小便,热气在于脏腑,水气则涩,其热势微,故但小便难也,诊其尺脉浮,小便难,尺脉濡,小便难,尺脉缓,故小便难有余涩也。(出第十四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