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济总录 - 第 424 页/共 447 页

足五里二穴,在气冲下三寸,阴股中动脉,治肠中满,热闭不得溺,可灸五壮,针入六气。   阴廉二穴,在羊矢下,去气冲二寸动脉中,治妇人绝产,若未经生产者,可灸三壮即有子,针入八分,留七呼。   章门二穴,脾之募,一各长平,一名胁 ,在大横外,直脐季肋端,侧卧屈上足伸下足,举臂取之,足厥阴少阳之会,治肠鸣盈盈然食不化,胁痛不得卧,烦热口干不嗜食,胸胁支满喘息,心痛,腰痛不得转侧,伤饱身黄羸瘦,贲豚腹肿脊强,四肢懈堕,善恐少气,厥逆肩臂不举,可灸百壮,针入六分。   期门二穴,肝之募,在不容旁一寸五分,直两乳第二肋端,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治胸中烦热,贲豚上下,目青而呕,霍乱泄利,腹坚硬,大喘不得安卧,胁下积气,女子产后余疾,食饮不下,胸胁支满,心中切痛善噫,若伤寒过经不解,当针期门使经不传,针入四分,可灸五壮。   凡此足厥阴之脉,常多血少气,刺之当出血恶气,其经从足走腹,审其从逆,以行迎随,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治足厥阴之法也。   卷第一百九十二   奇经八脉   论曰: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盖言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奇经有八脉,督脉督于后,任脉任于前,挟任脉者冲脉,能为诸脉之海,阳维则维络诸阳,阴维则维络诸阴,阴阳更相维持,故诸经常调,维脉之外,又有带脉者,束之犹带也,至于两足跷脉,有阴有阳,阳跷得诸太阳之别,阴跷本诸少阴之别,譬犹圣人图设沟渠,以备水潦,斯无滥溢之患,人有奇经,亦若是也,今总集奇经八脉所发者气穴去处,共成一编。   卷第一百九十二   督脉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之端,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 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中,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尿嗌干,治在督脉。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取之所别,故难经曰,督脉起于下极之 ,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阳脉之海也,如为病,令人脊强反折,督脉从头循脊骨入 ,长四尺五寸,凡二十七穴。   素 一穴(在鼻柱上端) 水沟一穴(一名人中在鼻柱下人中督脉手阳明之交会直唇取之)兑端一穴(在唇上端) 龈交一穴(在唇内齿上缝督会二脉之会) 神庭一穴(直鼻上入发际五分督脉足太阳阳明参脉之会) 上星一穴(在神庭后入发际一寸) 囟会一穴(在上星后一寸)前顶一穴(在囟会后一寸五分) 百会一穴(一名参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容豆督脉足太阳之交会) 后顶一穴(一名交冲在百会后一寸五分) 强间一穴(一名大羽在后顶后一寸五分) 脑户一穴(一名匝风一名合颅在枕骨上强间后一寸五分督脉足太阳之会)风府一穴(一名舌本入顶发际一寸脑户后一寸半项大筋内宛宛中) 哑门一穴(在风府后五分入发际五分入系舌本仰头取之) 大椎一穴(在第一椎上陷中参阳督脉所发) 陶道一穴(在项大椎节下间督脉足太阳之会俯而取之) 身柱一穴(在第三椎节下间俯而取之) 神道一穴(在第五椎节下间俯而取之) 灵台一穴(在第六椎下间俯而取之) 至阳一穴(在第七椎下间俯而取之) 筋缩一穴(在第九椎下间俯而取之) 脊中一穴(在第十一椎下间俯而取之禁不可灸令人伛偻) 悬枢一穴(在第十三椎节下间伏而取之) 命门一穴(在第十四椎节下间伏而取之)阳关一穴(在第十六椎节下间伏而取之) 腰 一穴(在第二十一椎节下间) 长强一穴(在脊端)上自素 至龈交四穴,系鼻柱下,神庭至百会五穴,系额上,后顶至哑门五穴,属顶后至项,大椎以下一十二穴,属背脊,以上为督脉所发二十七穴(按内经督脉所发者,二十八穴,据法第十椎下一穴名中枢,阴尾尻骨两旁二穴,名会阳,共有二十九穴,今多龈交一穴,少中枢一穴,会阳二穴,则系督脉别络,与少阴会,故只载二十七穴)。   素 一穴,一名面王,在鼻柱之端,督脉所发,治鼻塞息肉不消,多涕生疮,针入一分,不宜灸。   水沟一穴,在鼻柱下,一名人中,督脉手足阳明之会,治消渴饮水无度,水气遍身肿,失笑无时,癫痫语不识尊卑,乍喜乍哭,牙关不开,面肿唇动,状如虫行,猝中恶,针入四分,留五呼,得气即泻,灸亦得,然不及针,若灸可小雀粪大为艾炷,日可灸三壮或七壮,即罢,风水面肿,针此一穴出水尽,即顿愈。   兑端一穴,在唇上端,冶癫疾吐沫,小便黄,舌干消渴,衄血不止,唇吻强,齿龈痛,针入二分,可灸三壮。炷如大麦。   龈交一穴,在唇内齿上龈缝筋中,治面赤心烦痛,颈项急不得回顾,兼治小儿面疮久不除,点烙亦佳,鼻塞不利,目泪眵汁,内 赤痒痛,生白肤翳,鼻中息肉蚀疮,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神庭一穴,在鼻直入发际五分,督脉足太阳阳明三脉之会,治癫疾风痫,戴目上视不识人,头风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泪出,惊悸不得安寝,可灸三七壮,至七七壮止。岐伯曰:凡欲疗风,勿令灸多,缘风性轻,多即伤,惟宜灸一壮至三七粒止,禁不可针,针即发狂。   上星一穴,在鼻直上入发际一寸陷中,督脉气所发,治头风面虚肿,鼻塞不闻香臭,目眩,痰疟振寒热,病汗不出,目睛痛不能远视,以细三棱针刺之,即宣泄诸阳热气,无令上冲头目,可灸七壮,不宜多灸,若频灸,即拔气上,令人目不明。   囟会一穴,在上星后一寸陷中,可容豆,督脉气所发,治目眩面肿,鼻塞不闻香臭,惊痫戴目上视,不识人,可灸二七壮,至七七壮,初灸即不痛,病去即痛,痛即罢灸,若是鼻塞,灸至四日渐退,七日顿愈,针入二分,留三呼,得气即泻,头风生白屑,多睡,针之弥佳,针讫以末盐生麻油相和,揩发根下,头风即永除,若八岁以下,即不得针,盖缘囟门未合,刺之不幸令人夭。   前顶一穴在囟会后一寸五分,骨陷中,督脉所发,疗头风目眩,面赤肿,小儿惊痫风痫螈,发即无时,鼻多清涕,项肿痛,针入一分,可灸三壮,至七七壮,即止。   百会一穴,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督脉足太阳交会于巅上,治小儿脱肛久不瘥,风痫中风,角弓反张,或多哭,言语不择,发即无时,盛即吐沫,心烦惊悸健忘, 疟耳鸣耳聋,鼻塞不闻香臭,针入二分,得愈即泻。可灸七壮至七七壮,即止,唐秦鸣鹤刺微出血,头痛立愈,凡灸头项,不过七七壮,缘头顶皮肤浅薄,灸不宜多。   后顶一穴,一名交冲,在百会后一寸五分,枕骨上,督脉气所发,治目 ,颈项恶风寒,目眩头偏痛,可灸五壮,针入二分。   强间一穴,一名大羽,在后顶后一寸五分,督脉气所发,治脑旋目晕,头痛不可忍,烦心呕吐涎沫,发即无时,颈项强,左右不得回顾,可灸七壮,针入二分。   脑户一穴,一名合颅,在枕骨上,强间后一寸五分,督脉足太阳之会,禁不可针,针之令人哑,不能言,治目暗痛,不能远视,面赤目黄头肿,可灸七壮,亦不可妄灸,令人失音。   风府一穴,一名舌本,在项发际上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督脉阳维之会,禁不可灸,不幸使人失音,治头痛颈项急不得回顾,目眩鼻衄,喉咽痛,狂走目妄视,针入三分。   哑门一穴,一作喑门,一名舌横,一名舌厌,在项中央,入发际五分宛宛中,督脉阳维之会。入系舌本,仰头取之,禁不可灸,灸之令人哑,治颈项强,舌缓不能言,诸阳热气盛,鼻衄血不止,头痛风汗不出,寒热风痉,脊强反折,螈 癫疾头重,针入二分。   大 一穴,一本作椎,今从页作 ,余皆仿此,在第一 上陷中,手足三阳督脉之会,KT五劳七伤,温疟 疟,气疰背 拘急,颈项强不得回顾,风劳食气,针入五分,留三呼,泻五吸,若灸以年为壮,自大椎下至尾 骨,二十一椎,长三尺,折量取 穴,凡度周身孔穴远近分寸,以男左女右,取中指内纹为一寸,素问云,同身寸是也,又多用绳度量孔穴,绳多出缩,取穴不准,今以薄竹片,点量分寸,疗病准的。   陶道一穴,在大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督脉足太阳之会,治头重目瞑,洒淅寒热,脊强汗不出,可灸五壮,针入五分。   身柱一穴,在第三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冶癫疾螈 ,怒欲杀人,身热狂走,谵言见鬼,针入五分,灸七七壮。   灵台一穴,在第六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督脉气所发。   至阳一穴,在第七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督脉气所发,治寒热解 ,淫泺胫酸,四肢重痛,少气难言,可灸三壮,针入五分。   筋缩一穴,在第九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督脉气所发,治惊痫狂走癫疾,脊急强,目转上插,可灸三壮,针入五分。   脊中一穴,在第十一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督脉气所发,治风痫癫邪,温病积聚下利,禁不可灸,灸则令人腰背伛偻,针入五分,得气即泻。   悬枢一穴,在第十三椎节下间,伏而取之,督脉气所发,治积气上下行,水谷不化下利,腰脊强不得屈伸,腹中留积,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命门一穴,一名属累,在第十四椎节下间,伏而取之,督脉气所发,治头痛不可忍,身热如火,汗不出,螈 里急,腰腹相引痛,针入五分,可灸三壮。   阳关一穴,在第十六椎节下间,伏而取之,针入五分,可灸三壮。   腰俞一穴,一名背解,一名腰柱,一名腰户,在第二十一椎节下间宛宛中,以挺腹舒身,两手相重支额,纵四体,然后乃取得其穴,督脉气所发,治腰髋疼,腰脊强,不得回转,温疟 疟,针入八分,留三呼,泻五吸,可灸七壮,至七七壮,甲乙经云,针入二寸,留七呼,可灸七七壮。   长强一穴,一名气之阴 ,督脉络别,在脊 端,足少阴少阳所结会,治肠风下血,五种痔,疳蚀下部 ,针入三分,抽针以大痛为度,其穴伏地取之乃得,灸亦得,然不及针,日灸三十壮,至二百壮止,此痔根本是冷,慎冷食房劳,甲乙经云,针入二寸,留七呼。   卷第一百九十二   任脉   任脉者,与冲脉皆起于胞中,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肌肉热,血独盛则渗灌皮肤,生毫毛,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月事数下,任冲并伤故也,任冲之交脉,不营其口唇,故髭须不生,是以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故内经曰,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咽,上颐循面入目,凡此任脉之行,从胞中上注目,长四尺五寸,总二十四穴(按内经任脉所发者二十八穴,经阙一穴,实有二十七穴,内龈交一穴,属督脉,承泣二穴,属足阴明跷脉,故载二十四穴),自会阴至脐中,为少腹之分,共八穴。   会阴一穴(在大便前小便后名屏翳两阴间是) 曲骨一穴(一名回骨在横骨之上阴毛际中动脉应手任脉足厥阴之会) 中极一穴(在脐下四寸一名气原一名玉泉足三阴之会) 关元一穴(在脐下三寸小肠募谓下纪也三阴任脉之会) 石门一穴(在脐下二寸一名丹田三焦募也女子禁灸) 气海一穴(一名脖 一名下肓在脐下一寸五分) 阴交一穴(在脐下一寸) 神阙一穴(在脐中禁不可针若刺使人脐中恶血出)上少腹须以身寸度之,若膀胱广者少腹长,膀胱狭者少腹短, 自脐中至横骨,有五寸,以意度之。   自脐上至鸠尾,为腹中之分,共七穴。   水分一穴(在下脘下一寸即脐上一寸) 下脘一穴(亦名幽门在建里下一寸足太阴任脉之会) 建里一穴(在中脘下一寸) 中脘一穴(在脐上四寸胃募三阳任脉之会谓上纪也) 上脘一穴(在巨阙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任脉手太阳足阳明之会) 巨阙一穴(在鸠尾下一寸心之募) 鸠尾一穴(在蔽骨之端言其骨垂下如鸠尾形故以为名臆前蔽骨下五分人无蔽骨者从岐骨下行一寸是)上腹中七穴,自鸠尾至脐中,长八寸,然胃有大小,亦不可拘以身寸,但自蔽骨至脐中,以八寸度之,各根据部分取穴。   自鸠尾上至结喉下陷中,为膺俞之分,共七穴。   中庭一穴(在膻中下一寸六分) 膻中一穴(一名元儿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 玉堂一穴(一名玉英在紫宫下一寸六分) 紫宫一穴(在华盖下一寸六分) 华盖一穴(在璇玑下一寸) 璇玑一穴(在天突下一寸陷中) 天突一穴(在颈结喉下四寸宛宛中一名玉户)颐颔二穴廉泉一穴(在颔下结喉上舌本下阴维任脉之会仰而取之) 承浆一穴(一名天池在下唇下陷中足阳明之会)会阴一穴,一名屏翳,在两阴间,任脉别络,挟督脉波脉之会,治小便难,窍中热皮痛,谷道痒,久痔相通者死,阴中诸病,前后相引痛,不得大小便,女子经不通,男子阴端寒,冲心很很,可灸三壮。   曲骨一穴,在横骨之上,毛际陷中,动应手,任脉足厥阴之会,治少腹胀满,小便淋涩不通, 疝少腹痛,妇人赤白带下恶露,可灸七壮至七七壮,针入二寸。   中极一穴,一名玉泉,一名气原,在关元下一寸,膀胱之募,足三阴任脉之会,治五淋,小便赤涩,失精,脐下结如覆杯,阳气虚惫,疝瘕水肿,贲豚抢心,甚则不得息,恍惚尸厥,妇人断绪,四度针,针即有子,因产恶露不止,月事不调,血结成块,针入八分,留十呼,得气即泻,可灸百壮,至三百壮止。   关元一穴,在脐下三寸,小肠之募,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任脉之会,下纪者,关元也,治脐下 痛,小便赤涩,不觉遗沥,小便处痛,状如散火,溺血,暴疝痛,脐下结血,状如覆杯,转胞不得尿,妇人带下瘕聚,因产恶露不止,月脉断绝,下经冷,针入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亦良,可灸百壮,至三百壮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