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济总录 - 第 419 页/共 447 页

卷第一百九十一 针灸门   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之经,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 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 ,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 抵鼻,至目内 ,斜络于颧,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 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颊肩 肘臂外后廉痛,盛者人迎大再倍于气口,虚者人迎反小于气口也。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 ,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足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 ,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头筋急则为筋 颈肿,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其为肿者,复而锐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 ,上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名曰仲夏痹也。   小肠病者,少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   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动肝肺,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与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上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经以调之。   手太阳之经,从手走头,长五尺,左右共一丈,凡三十八穴。   少泽二穴(一名少吉在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 前谷二穴(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 后溪二穴(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腕骨二穴(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 阳谷二穴(在手外侧腕中兑骨下陷中) 养老二穴(在踝骨上一空腕后一寸陷中) 支正二穴(在腕后五寸别走少阴) 小海二穴(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 肩贞二穴(在肩曲胛下两骨解间) 俞二穴(在挟肩 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 天宗二穴(在秉风后大骨下陷中) 秉风二穴(在天 外肩上小 骨后举臂有空) 曲垣二穴(在肩中央曲胛陷中) 肩外俞二穴(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 肩中俞二穴(在肩胛内廉去脊二寸) 天窗二穴(一名窗笼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扶突后动脉陷中) 天容二穴(在耳下曲颊后) 颧 二穴(在面颧骨下廉兑骨端陷中) 听宫二穴(在耳中珠子大如小豆是)少泽二穴,金也,一名少吉,在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手太阳脉之所出也,为井。治疟寒热汗不出,喉痹舌强,口干心烦,臂痛螈 ,咳嗽,颈项急不可顾,目生肤翳覆瞳子,可灸一壮,针入一分。   前谷二穴,水也,在手小指外侧本节之前陷中,手太阳脉之所流也,为荥。治热病汗不出, 疟癫疾耳鸣,颔肿喉痹,咳嗽衄血,颈项痛,鼻塞不利,目中白翳,臂不得举,可灸一壮,针入一分。   后溪二穴,木也,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手太阳脉之所注也,为俞。治疟寒热,目赤生翳,鼻衄耳聋,胸满颈项强,不得回顾,癫疾臂肘挛急,可灸一壮,针入一分。   腕骨二穴,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手太阳脉之所过也,为原。治热病汗不出,胁下痛不得息,颈颔肿,寒热耳鸣,目冷泪生翳,狂惕偏枯,臂肘不得屈伸, 疟头痛烦闷,惊风螈 五指掣,可灸三壮,针入二分,留三呼。   阳谷二穴,火也,在手外侧腕中兑骨之下陷中,手太阳脉之所行也,为经,治癫疾狂走,热病汗不出,胁痛颈颔肿,寒热,耳聋耳鸣,齿龋痛,臂腕外侧痛不举,妄言左右顾,螈目眩,可灸三壮,针入二分,留二呼。   养老二穴,在手踝骨上一空,腕后一寸陷中,手太阳 。治肩欲折,臂如拔,手臂疼不能自上下,目视不明,可灸三壮,针入三分。   支正二穴,在腕后五寸,别走少阴,治寒热颔肿肘挛,头痛目眩,风虚惊恐,狂惕生疣目眩,可灸三壮,针入二分。   小海二穴,土也,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头取之,手太阳脉之所入也,为合。治寒热齿龈肿,风眩颈项痛,疡肿振寒,肘腋肿,少腹痛,四肢不举,可灸三壮,针入二分。   肩贞二穴,在肩曲胛下两骨解间,肩 后陷中。治风痹,手臂不举,肩中热痛,针入五分。   俞二穴,在肩 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手足太阳阳维跷脉之会。治寒热肩肿,引胛中痛,臂酸无力,针入八分,可灸三壮。   天宗二穴,在秉风后大骨下陷中,手太阳脉气所发。治肩胛痛,臂肘外后廉痛,颊颔肿,可灸三壮,针入五分,留六呼。   秉风二穴,在肩上小 后,举臂有空,手太阳阳明手足少阳之会。治肩痛不能举,可灸五壮,针入五分。   曲垣二穴,在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应手痛。治肩痛周痹气注,肩 拘急疼闷,可灸三壮,针入五分。   肩外俞二穴,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治肩胛痛,热而寒至肘,可灸三壮,针入六分。   肩中俞二穴,在肩胛内廉,去脊二寸陷中。治寒热目视不明,咳嗽上气唾血,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十壮。   天窗二穴,一名窗笼,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扶突后动脉应手陷中,手太阳脉气所发。治耳鸣聋无所闻,颊肿喉中痛,暴喑不能言,肩痛引项,不得回顾,可灸三壮,针入三分。   天容二穴,在耳下曲颊后,手太阳脉气所发。治喉痹寒热,咽中如鲠,针入一寸,可灸三壮。   颧 二穴,在面 骨下廉兑骨端陷中,手少阳太阳之会。治口 ,面赤目黄,眼 动不止, 肿齿痛,针入二分。   听宫二穴,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手足少阳太阳三脉之会。治耳聋,如物填塞无所闻,耳中KT KT ,心腹满,臂痛失声,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凡此手太阳之脉,多血少气,刺当出血恶气,其经从手走头,逆取为迎,顺取为随,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治手太阳之法也。   卷第一百九十一 针灸门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之经,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上,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 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 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 中,以下贯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结, 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 脚皆痛,小趾不用,盛者人迎大再倍于气口,虚者人迎反小于气口也。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斜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其别者结于 外,上 中内廉,与 中并上结于臀上从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 ,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 ,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斜上出于 ,其病小趾支跟肿痛, 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扭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 ,名曰仲春痹也。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趾爪甲上(至阴穴也),与肉交者各一 ,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 ,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挟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 ,立已。   足太阳膀胱经从头走足,长八尺,左右共一丈六尺,凡一百二十六穴。   睛明二穴(在目内 五脉之会) 攒竹二穴(一名员柱一名始光一名光明在眉头陷中) 曲差二穴(挟神庭旁一寸五分入发际) 五处二穴(挟上星旁一寸五分) 承光二穴(在五处后一寸五分) 通天二穴(一名天臼在承光后一寸五分) 络却二穴(一名强阳一名脑盖在通天后一寸五分) 玉枕二穴(在络却后一寸五分挟脑户旁一寸三分) 天柱二穴(在颈大筋外廉挟项发陷中) 大杼二穴(在第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风门二穴(一名热府在第二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肺俞二穴(在第三椎下挟脊各一寸五分) 厥阴俞二穴(在第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心俞二穴(在第五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膈俞二穴(在第七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肝俞二穴(在第九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胆俞二穴(在第十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脾俞二穴(在第十一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胃俞二穴(在第十二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三焦俞二穴(在第十三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肾俞二穴(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大肠俞二穴(在第十六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小肠俞二穴(在第十八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膀胱俞二穴(在第十九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中膂内俞二穴(在第二十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白环俞二穴(在第二十一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上 二穴(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挟脊陷中) 次胶二穴(在第二空挟脊陷中) 中 二穴(在第三空挟脊陷中) 下 二穴(在第四空挟脊陷中)会阳二穴(一名利机在阴尾骨两旁) 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项内廉两旁相去各三寸) 魄户二穴(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三寸) 膏肓俞二穴(在第四椎下五椎上两旁各三寸) 神堂二穴(在第五椎下两旁各三寸) 二穴(在肩 内廉挟第六椎下两旁各三寸) 膈关二穴(在第七椎下两旁各三寸) 魂门二穴(在第九椎下两旁各三寸) 阳纲二穴(在第十椎下两旁各三寸) 意舍二穴(在第十一椎两旁各三寸) 胃仓二穴(在第十二椎下两旁各三寸) 肓门二穴(在第十三椎下两旁各三寸) 志室二穴(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三寸) 胞肓二穴(在第十九椎下两旁各三寸) 秩边二穴(在第二十一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 承扶二穴(一名肉 一名阴关一名皮部在尻臀下股阴下横纹中) 殷门二穴(在肉 下六寸) 浮 二穴(在委阳上一寸) 委阳二穴(在承扶下六寸屈身取之) 委中二穴(在 中约纹中动脉) 合阳二穴(在膝约纹中央下二寸)承筋二穴(一名 肠在 肠中央陷中) 承山二穴(一名鱼腹一名伤山一名肉柱在兑 肠下分肉间) 飞阳二穴(一名厥阳在外踝上七寸) 付阳二穴(在外踝上三寸) 昆仑二穴(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 仆参二穴(一名安邪在跟骨下陷中) 申脉二穴(在外踝下陷中阳跷脉所生)金门二穴(一名关梁在足外踝下) 京骨二穴(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 束骨二穴(在足小趾外侧本节后陷中) 通谷二穴(在足小趾外侧本节前陷中) 至阴二穴(在足小趾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睛明二穴,一名泪孔,在目内 ,手足太阴少阳足阳明五脉之会。治攀睛翳膜覆瞳子,恶风泪出,目内 痒痛,小儿雀目疳眼,大人气眼冷泪,KT 目视物不明,大 肉侵睛,针入一寸五分,留三呼,禁不可灸,雀目者宜久留针,然后速出针。   攒竹二穴,一名始光,一名光明,一名员柱,在两眉头陷中,足太阳脉气所发。治目视物不明,眼中赤痛,及睑 动,针入一分,留三呼,泻三吸,徐徐出针,不宜灸,宜以细三棱针刺之,宣泄热气,三度刺,目大明。   曲差二穴,在神庭旁一寸五分入发际,足太阳脉气所发。治心中烦满,汗不出,头顶痛,身体烦热,目视不明,针入二分,可灸三壮。   五处二穴,在上星旁一寸五分,足太阳脉气所发。治目不明,头风目眩螈 ,目戴上不识人,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承光二穴,在五处后一寸五分,足太阳脉气所发,治鼻塞不闻香臭,口 鼻多清涕,风眩头痛,呕吐心烦,目生白膜,针入三分,禁不可灸。   通天二穴,在承光后一寸五分,足太阳脉气所发。治颈项转侧难,鼻塞闷,偏风口 ,鼻多清涕,衄血头重,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络却二穴,一名强阳,又名脑盖,在通天后一寸五分,足太阳脉气所发。治青风内障,目无所见,头眩耳鸣,可灸三壮。   玉枕二穴,在络却后一寸五分,挟脑户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入发际上三寸,足太阳脉气所发。治目痛不能视,脑风疼痛不可忍,可灸三壮。   天柱二穴,挟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中,足太阳脉气所发。治足不任身体,肩背痛欲折,目瞑视,兼治颈项筋急,不得回顾,头旋脑痛,针入五分,得气即泻,立愈。   大杼二穴,在项后第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陷中,足太阳少阳之会。疗疟,颈项强不可俯仰,头痛振寒螈 ,气实胁满,伤寒汗不出,脊强喉痹,烦满风劳气咳嗽,胸中郁郁,身热目眩,针入五分,可灸七壮。   风门二穴,一名热府,在第二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督脉足太阳之会。治伤寒颈项强,目瞑多嚏,鼻鼽出清涕,风劳呕逆上气,胸背痛,喘气卧不安,针入五分,留七呼,若频刺泄诸阳热气,背永不发痈疽,可灸五壮。   肺俞二穴,在第三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足太阳脉气所发。治上气呕吐,支满不嗜食,汗不出,腰背强痛,寒热喘满,虚烦口干,传尸骨蒸劳,肺痿咳嗽,针入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甄权又云,在第三椎下两旁,以搭手左取右,右取左,当中指末是穴,治胸中气满,背偻如龟,腰强头目眩,令人失颜色,针入五分,留七呼,可灸百壮。   厥阴俞二穴,在第四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治逆气呕吐,心痛留结,胸中烦闷,针入三分,可灸七七壮。   心俞二穴,在第五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治心中风,狂走发痫,语悲泣,心胸闷乱烦满汗不出,结积寒热,呕吐不下食,咳唾血,针入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不可灸。   膈俞二穴,在第七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治咳而呕逆,膈胃寒痰,食饮不下,胸满支肿,两胁痛,腹胀,胃脘暴痛,热病汗不出,喉痹,腹中积癖,默默嗜卧,四肢怠惰不欲动,身常湿不能食,食则心痛,周痹身皆痛,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