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统大全 - 第 338 页/共 402 页

小儿无患歌   孩儿常体貌,情态貌殊然。   鼻内干无涕,喉中绝响涎。   头如青黛染,唇似点朱鲜。   脸方花映竹,颊绽水浮莲。   喜引方才笑,非时手不宣。   纵哭无多哭,虽眠不久眠。   意同波浪静,性若镜中天。   此子俱安吉,何愁患再缠。      卷之八十八 幼幼汇集(上)   养子日用法   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多则多病。忍三分寒,吃七分饱,频操肚,少洗澡。   歌曰: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一分饥与寒。   但愿人皆根据此法,自然诸病不相干。      卷之八十八 幼幼汇集(上)   养子十法   经云:背脊三椎下节之两旁是肺之俞也。若风寒伤于肺俞,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病热,其证或咳嗽,或喘,或呕哕,或吐逆及胸满,憎寒壮热,皆肺经着寒而得之也,故要背暖。      卷之八十八 幼幼汇集(上)   养子十法   俗云:肚无热肚。肚者,胃也,为水谷之海。若冷则物不腐化,肠鸣腹痛,呕哕泄泻等疾生焉。经云:胃热而能消谷,必能饮食,故要肚暖。      卷之八十八 幼幼汇集(上)   养子十法   经曰:足为阳明胃经所司,寒从下起,故要足暖。      卷之八十八 幼幼汇集(上)   养子十法   经曰:头者,六阳之会,诸阳所凑也。头为髓之海,若大热则髓溢汗泄,或颅囟肿起,或头缝开解,或头疮目疾。俗云:头无凉头,故头宜凉。      卷之八十八 幼幼汇集(上)   养子十法   心属丙火,若外受客热,内接心火,则内外俱热也。其证轻则口干,舌燥,腮红面赤;重则啼叫惊跳,故心宜凉。      卷之八十八 幼幼汇集(上)   养子十法   小儿忽见非常之物,或见未识之人,或闻鸡鸣犬吠,忽见牛马等畜,或嬉戏惊骇,或忽闻大声,因而作搐者,缘心气乘虚而精神离散故也。当用补心益气药治之。如用镇心牛黄、朱砂、琥珀、金银、脑、麝、水银等药,则成慢惊风搐,以致腹胀足冷,不能疗也。      卷之八十八 幼幼汇集(上)   养子十法   经曰:脾为黄婆,胃为金公,主养五脏六腑。若脾胃全固,则津液通行,气血流畅,表里冲和,一身康健。盖脾胃属土而恶湿。小儿变蒸,上唇肿而头热,或上气身热,父母不晓,妄作伤寒伤食治之,或以解药出汗,或以通药宣泄,或以凉药镇心,或以帛汤振缴,致令冷热不调,内伤脾胃,搏于大肠,故粪便清色。久不已者,必吐,吐不已者作搐。搐作又言热则生风,转用凉药治之,愈觉败伤真气,渐不救者多矣。经云:脾土虚弱,肝木乘之,故筋挛而作搐,宜用补脾温胃畅气之药治之,庶可得其生也。      卷之八十八 幼幼汇集(上)   养子十法   小儿在胎之时,其母取凉过度,冷气入于胞胎之中,儿生之后,因悲啼未定,便与乳食,使气与食蓄结于中,久而不散,致伤脾胃。轻则呕奶粪青,重则腹中气鸣,气逆,涎潮流溢,以致难治。      卷之八十八 幼幼汇集(上)   养子十法   水银轻粉俱有毒,虽云下痰,性冷损心气。辰砂虽云镇坠,性寒损神。小儿服之易伤,每每被其误也多矣。      卷之八十八 幼幼汇集(上)   养子十法   小儿一周之内不可轻易频洗,肌肤脆嫩,腠理不密,洗之恐湿热之气郁蒸不散,变生赤游丹毒。片片如胭脂,身发壮热,若毒瓦斯入腹者死。又有因浴伤寒,咳嗽上气外感之疾,多由此也。      卷之八十八 幼幼汇集(上)   听声验病诀   《乐记》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盖人病蕴于内,声音显于外。乐声乱则五音不和,人声乱则五脏不和,所以听声音验人之疾病也。   《素问》云: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是故《周官》云:以五气五色五声视以生死。   孙真人云:五脏不和,五声不顺,五色不定,必主病也。《三因方》云:观五脏有余不足,喉之于声,中之守也。中盛则气盛,中虚则气弱,故声如从室中言,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气之夺也。言语善恶,不避规疏,此神明之乱也。郑声音意不相续,阴阳失守也。故曰: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卷之八十八 幼幼汇集(上)   五脏虚实主病   钱氏曰: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虚则困卧悸动不安。心病多叫,手足动摇惊悸。心气热则心胸亦热,欲言不能,而有就凉之意,故合面卧,心热。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摇头切牙,皆心热也,导赤散主之。心实,则气上下涩,合卧,则气不通,故喜仰卧,则气得上下通也,泻心汤主之。   肝主风,实则目直视,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切牙多欠。气热则外生,气温则内生。   肝热,手寻衣领及乱捻物。肝有风,目连扎不搐,得心热则搐。治肝泻青丸,治心导赤散。肝热甚,身反张直不搐,治与有风同。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止于头,目连扎也。若热入目,牵其筋脉,两背俱紧,不能转视,故目直也。若得心热则搐。以其子母俱有实热,风火相抟故也。洁古曰:肝主谋,热则寻衣捻物,目连扎直视,不能转视,或极则身反强直折,皆风热也。目者肝之窍,肝属木,木性急,故如此也。   脾主困,病则困睡泄泻,不思乳食。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   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肺热手掐眉目鼻面。   肺盛复有风冷,胸满短气,气急喘嗽上气,当先散肺热,后散风冷。肺只伤寒则不胸满,肺虚热唇深红色,治之散虚热。脾肺怯,唇白色,当补。若闷乱虚烦,气粗喘促者,难治,肺虚损故也。脾肺病久则虚而唇枯。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虚,不能相营,故名曰怯。脾主唇,唇白泽者吉,白如枯骨者死。洁古曰:肺主气,燥则壮热饮水,喘闷鼻干燥,手扪眉面,泻白散主之。胸满短气,气急喘嗽上气,皆是肺气有余,复感风邪所伤,谓之微邪,先泻而后发散。   肾主虚无实也。虚者由胎气不成,则神不足。目多白睛,颅囟开解,面色 白,此皆难养,不过八八之数。若恣欲多,不及四旬而亡。或谓因病而致肾虚者,非也。又肾气不足,则下窜,盖骨重惟欲坠下而缩身也。肾水,阴也。肾虚则畏明,宜补之。洁古曰:下窜者,肾水不足,两足热,不喜衣覆足。然此者脐以下皆肾之所主,缘心气下行于肾部也。此乃肾不足而心有余,宜地黄丸主之。      卷之八十八 幼幼汇集(上)   小儿诸病状   小儿惊哭,声沉不响者,是病重,医难得效。声浮者轻,调治便瘥。头皮干枯,筋脉紧急,唇外赤而内白,有疮痍而无津至者,兼惊而难痊,此为热之极矣。眼赤是肝积热,怕明,心肝有惊。牙疳,奶食之毒,吃食不消,是脾积冷。耳聋是肾之亏。胎癣是肺积风,潮热因惊而得。或悲或歌,是邪入脾。口疮肚胀,疳积气逆吐虫,胃与大肠积热。疟疾是脾之伤。开口睡是五脏毒盛。多哭是惊风入肺。爱吃泥土,脾脏生虫。夜多盗汗,是血虚有热。五心热是疳痨。 耳是肾经邪热。腹胀恶心,是脾胃之积。   爱吃木炭,是肝脏生虫。吃茶叶,知为心脏。吃生米,须识脾宫。推之以理,度之以意,斯为医哲圆融。      卷之八十八 幼幼汇集(上)   小儿杂病歌   小儿杂病切须知,不问童儿与女儿。   多睡只因肝是本,心中积热夜惊啼。   叫呼冷汗因虫痛,寒热其中积在脾。   脸赤口疮心肺壅,虚风搐搦四肢垂。   冷滑伤脾或泻痢,如脓如血下无时。   积多肚大多掀水,气喘腮黄不问医。   眼重吐涎头摆急,莫教脉息慢微微。   甚笑愚人偏问鬼,不求良药苦求师。      卷之八十八 幼幼汇集(上)   杂证病机诀   急惊风眼喜张,慢脾风眼喜闭。啼而不哭是烦,哭而不啼是燥。张口出舌是风,瞑目似睡不思乳食是虚。腹痛盈盈是气壅,翻身伏卧是脾疾。换手长挥,闻言即哭是实。清涕流出肺经受寒,摇头硬颈三焦壅热。鱼目定睛夜死,面青唇黑昼亡。      卷之八十八 幼幼汇集(上)   杂病不治歌   吐泻生风眼上膜,风在眼中抓不着。   急惊过了喘无休,慢惊过了皮肤薄。   盘肠过了心中孤,嗽吐呕逆心凹恶。   伤寒赤脉青相交,结热面黑皮毛落。   痘子入腹眼不开,热泻出取口干恶。   锁口腰低唇黑青,积痢脾毒唇卷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