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统大全 - 第 306 页/共 402 页
《精要》曰:渴与口干不同,不宜用丹药,镇坠,祸如反掌,惟桑枝煎、五味汤以救阳水,甚妙。
丹溪曰:不言食味起火,怒气生火,房劳激火,吾恐渴亦未易止也。
《精要》曰:疮作渴甚急,与神仙追毒丸取下恶毒,清胆汤、千金漏芦汤、五香连翘汤、六味车鳌散、万金散皆可选用。利后仍渴,却用生津补气药,津液生,气血充,渴自止。
丹溪曰:大渴而与利药,非明示脉证,何以知其当下?后言利后仍渴,却用补药,又不明言脉证,恐是但有大渴必下,下后尚渴,方与补药。古人治未病,如此用药可乎?况渴属上焦,当肿疡时犹或可用。或溃疡后渴,多因气血之虚,何待利后方议其虚也?痈疽初发,乃气血虚,用参 以补气,归地以养血,或忍冬丸、黄 六一汤。
一人疡后发背未溃,脉数无力,此阴虚火动,用加减八味丸 咀,二剂稍缓,次用丸剂而愈。
一人脑疽作渴,脉虽洪,按之无力,治以此药。不信,自用滋阴等药,愈盛,七恶并至而死。
东垣云:人病疽愈后发渴,多致不救,惟加减八味丸绝妙。盖痈疽多因虚而得,疽安而渴者,服此丸则渴止而安,未渴者,服此丸永不渴,或未疽而先渴者,服此丸不惟渴止,而疽亦不作。
一贵人疽未安而渴作,一日饮水数升。予用加减八味丸,诸医大笑,皆用木瓜、乌梅、紫苏、参苓、百药煎等剂,而渴愈甚,不得已用此,三日渴止。其疾本以肾水枯竭,心火上炎,是以生渴,此药生水降火为最,医者鉴之。
《精要》曰:疽向安后发渴,与加减八味丸。
丹溪曰:疽后发渴,此时气血两虚,当用参 补气,归地补血,渴者当止,何必泽泻、茯苓,佐以肉桂,以导水耶?若忍冬丸、黄 六一汤亦为切当,忍冬养血,黄 补气,渴何由作?(甫按:丹溪此论,疽后发渴,气血两虚,治以参 补气,归 养血,则渴自止,何必以桂导水,此诚确论。东垣谓疽后作渴,非八味丸莫能止。盖肾水虚而然,非八味丸诚不能止,故其理也。至于概用八味九,不论疽后之虚,而云未疽作渴,悉能服之,疽亦不作,恐非通论。夫何?痈疽多因积热而成。经云:脉数不退,必作疮疡。可见火积之久而后疽作也。予意未疽先渴,此火之象,当以解热败毒、凉血生津,则渴自止,而疽或不作。若遽用八味丸,似非切当。且附子性悍,惟用于疽后虚热,以其从治之法为宜。世人不知其虚,而惟以清热解渴之剂,所以东垣特激而进之之意云耳。甫恐后之医者,执辞害意,虽于未疽之先作渴,概用附子,岂不误耶?大抵疽后作渴,远用丹溪,补养气血甚稳当,而用之或不能效,再用八味丸以后治之,庶无剽悍之误也。)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内托
《精要》云:疮疡呕逆有二证,一初发不曾得内托,伏热在心,一气虚,脾气不正。其伏热在心者,与内托散,气虚者,宜嘉禾散,有寒热宜正气散,兼与山药丸以补肾。
丹溪曰:诸逆冲上呕哕,皆属于火,托里散性凉,固有降火之理。若嘉禾散,徒温暖以助火耳。山药丸补肾,以壮下焦之阴,粗为近理。然治呕须分先后。肿疡时,当作毒气上攻治之。溃疡后,当作阴虚补之。若年老,因疽溃后,呕不食者,宜参耆白术膏,佐使药随时随证加减。亦用独参汤而愈者,山药丸缓急未易治。
河间谓:疮疡呕逆,湿气侵于胃也,药中宜倍加白术。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内托
尝见治寒以热,而寒弥甚,治热以寒,而热弥炽,何也?假如心实生热者,当益其肾,肾水滋,热自除。肾虚生寒者,当补其心,心火降,寒自退。此所谓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也。又寒因热用,热因寒用,要在通其理类而已。又闻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盖治寒以热必凉而行之,治热以寒必温而行之,此亦欲其调和也。其间有正有权者,盖病有微有甚,微者逆治,理之正也;甚者从治,理之权也。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内托
疮疡及诸病,面赤虽伏大热,禁不得攻里,为阳气怫郁,邪气在经,宜发表以去之,故曰:火郁则发之。虽大便数日不去,宜多攻其表,以发散阳气,少加润燥之药。若见风脉风证,只可用发表风药,便可以通利也,若只干燥,只宜润之可也。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内托
疮疡发寒热多汗,或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或连日作,或间日作,必先呕痰然后寒热解,大汗出。《精要》言:以上之证,不可专以为热,亦有气虚而得,亦有因怒而得,或先感寒邪,脾气不正而然者。
丹溪曰:因气虚者,当以补气药补之。因怒者,当以顺气药和之。脾气不正者,以脾药调养之。今用不换金正气散,悉是温散泻卫之药,欲以一两人参,收拾十四两之泻卫药可乎?若用于肿疡时感寒邪者,犹或庶几。彼气虚者、因怒者、脾气不正者,此方能兼治乎?抑不知其用于肿疡耶?溃疡耶?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内托
凡疽疾咽喉口舌生疮,《精要》归罪不得内托,以致热毒冲心,云:一贵人病此,与琥珀犀角膏,一日而安。丹溪云:肿疡用之,为近理,若溃疡后用之升散,宁不助邪致虚以速其死也?后有犀角散,以大黄佐黄 ,用黄 则知为虚矣,用大黄又似疑其有实热。
夫疮既溃而体虚,纵有旧热,将自渐因脓血而消,何必以冷药利动脏腑?若在秋冬,何异刀剑?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内托
东垣曰:疮疡食肉,乃自弃也。疮疡乃荣气而作,今反补之,自弃何异?虽药治不能愈也。《精要》曰:羊、鸡、牛、鹅、鱼、面、煎、爆、炒、炙等味,犯之必发热,用栀子黄芩汤最效。
丹溪曰:栀、芩、苦参、犀角佐辅人参,固可解食毒之热,若寒月与虚人,宁无加减乎?经曰:膏粱之变,足生大疔。此言痈疽之因也。禁戒浓味,恐其引起宿火之热,此诚富贵豢养口腹者所当谨。若素贫者大不然矣。尝治一人背痈,住尺穴,深而黑,家贫得此,急作参 归术膏,多肉馄饨与之而安,多肉馄饨补气之有益者也。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内托
《精要》曰:凡血气闻香则行,闻臭则逆,饮食调,令香美,益脾土,养真气。疮疡或为秽气所触,可用香药薰之。
丹溪曰:甘而淡者可养脾土,若香美者,但能助火,故经以热伤脾、寒伤气为戒。
今曰益脾养气,施之肿腐,似有畅达之益,溃疡后用香美,恐有发湿热损真阴之患。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内托
夫痈疽疮疡,皆由气血壅滞而生,当推虚实表里而早治之。可以内消,此内托里之意也。若毒瓦斯已结者,勿泥此内消之法,当辨脓之有无浅深,急酌量刺之,缓则穿通脏腑,腐烂筋骨,可不慎哉?若脉紧数为脓未成,紧去但数为脓已成。以手按之,热者有脓,不热无脓,按之热硬,未有脓,按之半软半硬,已有脓,大软方是脓成。若大,按之痛者,脓深,按之不甚痛者,脓未成。按之则复痛者为有脓,不复痛者无脓。薄皮刹起者脓浅,皮色不变、不高阜者脓深。浅者宜砭,深者宜针。手足指梢及乳上,宜脓大软方开口。麻豆后肢节有痈,稍觉有脓,便用决破,迟则成挛曲之疾。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内托
凡痈疽脓成,十死一生,故圣人弗使已成。已成脓血,砭石锋针取之也。但病者多喜内消,而医者即用十宣散、败毒散、流气饮之类,殊不知十宣散虽有参 ,然防风、白芷、浓朴、桔梗皆足以托气,况不分经络时令,气血多少,安可概用?败毒散乃表散也,虽有表证,不过一二服,况非表证,宁用之乎?流气饮乃行气散血之药,服之过度,则气血虚耗,何以为脓?此三药不可轻用明矣。若脓既成,昧者待其自穿,殊不知少壮充实者,或能自破,若老弱之人,又有攻发太过,不行针刺,脓毒乘虚内攻,穿肠腐膜,鲜不误事。
一妇乳痈脓成,及时针刺,不月而愈。
一人腿痈脓成,畏针几殆,后为针之,大补三月而平。
一人腿痈,脉证俱弱,治以托里,得脓,不急针,延久方溃,后脓水开泄不敛而毙。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内托
恶肉者,腐肉者也。痈疽溃后,腐肉凝滞,必须去之,推陈致新之意。若壮者,筋骨强盛,气血充溢,真能胜邪,或自去或自平,不能为害。若年高及怯弱之人,血津少,肌肉涩,设或留而不去,则有腐烂筋肉之患。恶肉取之及时,新肉早生,得以全愈。若去之稍迟,或致不救,若取之失多大溃而死。尝见腐肉既去,虽少壮者,不补其气血,亦不能收敛,若怯弱者,不取恶肉,不补气血,未见其能生者也。
腐肉可用手法去之,或用雄黄、轻粉敷之,蠹肉努出,用远志末酒调涂之。又法:息肉突出,乌头半两,苦酒三升,浸渍三日,洗之,日夜三四次。诸疮努肉如蛇突出数寸,硫黄末敷之即缩。脓溃后蠹肉不腐,亦用硫黄轻粉敷之。四围仍有肿 处,用毫针烧赤刺之约一米深,红肿则缩。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内托
追蚀脓法,使毒瓦斯外泄而不内攻,恶肉易去好肉易生也。若 其疮血出不止者,未可 ,但掺追蚀药于疮上,侍其熟,可 方 。若 痛应心者,亦不可 。误触其痛, 肿必倍常,必生变证。
若疮疡脓成未破者,于上薄皮剥起者,当用破头代针之药安其上,以膏贴之。脓出之后,用收脓化毒药。若脓血未尽,便用生肌,务欲早愈,则毒瓦斯未尽必再发。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内托
肌肉,脾之所主也,溃后收敛迟速者,乃气血盛衰使然。世人但知生肌用龙、竭,止痛用乳、没,予谓不然。生肌之法,当先理脾胃,助气血为主,则肌肉自生,岂假龙、竭之属?设若脓毒未尽就用生肌,反增溃烂,壮者轻者不过复溃或迟敛而已,怯者重者必致内攻,或溃而不敛者亦多矣。止痛之法,热者清之,寒者温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脓郁者开之,恶肉侵蚀者去之。如是则痛自止,岂特乳、没之属哉?疮痛不可忍者,苦寒药可施于资禀浓者,若素禀薄者,宜补中益气汤加苦寒药。
血热者,四物汤加黄芩、鼠粘子、连翘,在下加黄柏。若肥人湿热疮痛者,羌活、防风、荆芥、白芷,取其风能胜湿也。
每见疮作,先发为肿,血气郁积,蒸肉为脓,故痛多在疮始作时。脓溃之后,肿退肌宽,痛必渐减。若反痛者,虚也,宜参 之属补之。亦有秽气所属者,宜和解之,乳香、芍药之属。亦有风寒所逼,宜羌活、肉桂之属,以温散之。
一人发背,毒瓦斯未尽,早用生肌,竟复溃烂,治以解毒药而愈。
一人腿肿,因寒作痛,与乳香定痛丸而愈。
一妇时毒,因热作痛,与防风通圣散而愈。
一人已溃,因虚作痛,与益气养荣汤而愈。
一人痈肿,因实作痛,与黄连内疏汤而愈。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内托
诸疮久患成 ,常有脓水不绝,其脓不臭,内无歹肉,须先服参 归术大剂,托里为主,或服以丸,尤宜用附子浸透,切作片,浓二三分,于疮上着艾灸之,仍服前托里之药,隔三日再灸,不五七次,肌肉自长满矣。又有脓水恶物渐溃根深者,用面、硫黄、大蒜三物一处捣烂,看疮大小,捻作饼子,浓三分,安疮上,用艾炷炙二十一壮,每壮一易。后隔四五日,方用翠霞锭子并信效锭子护用 入疮内,歹肉尽去,好肉长平,然贴收敛之药,内服应病之剂,调理瘥。
罗谦甫云:一人病头目赤肿,耳前热甚,疼痛不可忍,发热恶寒,牙关紧急,涕唾稠粘,饮食难下,不得安卧,一疡医于坚硬上砭之,数四五百余针,肿赤不减,其痛益甚,不知所由,诊其脉浮紧,按之洪缓,此寒覆皮毛,郁遏经络,热不得升,聚而赤肿。经云:天寒地冻则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密,腠理闭塞,汗不出,血气强,内坚满。当是之时,而善行水者不能往水,善穿地者不能凿冻,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人脉亦由是也。又云:冬月闭藏,水冰地坼,故用药而多针石也。宜以苦温之剂温经散寒致胜理,少苦发之,少辛散之也。麻黄,苦温发之者也,防风,辛温散之者也,升麻苦辛,葛根、甘草解肌出汗,专治阳明经中之邪,故以为臣。血流而不行则痛,少加白芷辛温,当归以和血散滞;湿热则肿,以苍术苦甘,能泄皮肤腠理之湿热,人参、甘草甘温,白芍药酸寒,调中益气使补其里也,故以为佐。如法煎服,薄衣覆其首,浓被覆其身,卧暖则经血温,腠理开,寒乃散,阳气升,而其肿减去八九。再服,去麻黄、防风,加连翘、鼠粘子而痛悉去。经云:汗之则疮已,信哉。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内托
骨附乃流注之败证也,如用凉药,则内伤其脾,外冰其血。脾主肌肉,脾气受伤,饮食必减,肌肉不生。血为脉络,血既受冰,则血气不旺而愈滞。宜用理脾,脾健则肉自生,血气自营运矣。
又曰:白虎飞尸,留连周期,或展转数岁,冷毒朽骨出尽自愈,若附骨腐者可痊,正骨腐者则终为废疾矣。又有毒自手足,或头面肿起,或兼疼痛,上至颈项,骨节去处,如 疡贯珠,此风湿流气之证也,宜加减小续命、独活寄生汤主之。有两膝肿痛起,或至遍身骨节疼痛者,此风湿痹,又名历节风,宜附子八物汤。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内托
气血充实,经络通畅决无患此。若气血素亏,七情所伤,经络郁滞,或腠理不密,六淫外侵,隧道壅塞。医者须当察其所由,辨其虚实,庶不误人。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内托
发背、脑疽、脱疽,肿痛赤色,水衰火旺之色,尚可治。若黑或紫,火极似水之象也,乃肾水已竭,精气已涸,决不治。
凡肿不高,色不赤,不 痛,脉无力,不饮食,肿不溃,腐不烂,脓水青或多而不止,肌肉不生,属元气虚也,皆难治,宜峻补之。或脓血既泄,肿痛尤甚,脓水败臭,烦躁时嗽,腹痛渴甚,泄利无度,小便如淋,乃恶证也,皆不治。肿疡一日至四五日,未成脓而痛者,宜灸至不痛,灸而不痛或麻木者,明灸之。
凡疮疡发热而痛者,发于阳也,可治。脉不数,不热不痛者,发于阴也,难治。不痛者最恶,不可视为常疾。此证不可不痛,不可太痛,烦闷者,不治。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内托
经云:身半以上肿,天之气也,身半以下肿,地之气也。乃邪客心肺之间,上攻头目而为肿,此感四时不正之气也,与膏粱积热之证不同。硝黄之剂,非大便秘实不可用,若不审其因,及辨其虚实表里,概用攻之,必致有误。尝见饥馑之时, 荛之人多患之,乃是胃气有损,邪气从之,不可不察。常治邪在表者,用葛根牛蒡子汤,人参败毒散,或普济消毒饮子。
邪在里者,五利大黄汤、栀子仁汤。表里俱不解者,防风通圣散。表里俱解而肿不退者,犀角升麻汤。肿甚者,砭患处出恶血,以泄其毒,十日外自愈,若嚏出脓血即愈。欲其作脓者,用托里消毒散。欲其收敛者,用托里散,此法最为稳当。五七日咽喉闭塞,言语不出,头面不肿,食不知味者,不治。时毒者,为回邪之毒瓦斯感于人也,其候发于鼻、面、耳、项、咽喉,赤肿无头,或结核有根,令人憎寒发热,头痛或肢体痛,恍惚不宁,咽喉闭塞。人不识者,将为伤寒,便服解药,一二日肿气益增,方悟,始求疡医。原夫此疾,古无方论,世俗通为丹瘤。病家恶言时毒,切恐传染。考之经曰:人身忽然变赤,状如涂丹,谓之丹毒,此风热恶毒所为,与时毒特不同耳。盖时毒初状如伤寒,五七日间,乃能杀人,治者宜精辨之。先论脉,滑、数、浮、洪、沉、紧、弦、涩皆其候。盖浮数者,邪在表也;沉涩者,邪气深也。气实之人,急服化毒丹以攻之。热实不利,大黄汤下之。有表证者,解毒升麻汤以发之。年高气 者,五香连翘汤生之。又于鼻内搐通气散,取十余嚏作效,若搐药不嚏者,不可治;如嚏出脓者,治之必愈,左右之人,每日用嚏药搐之,必不传染。其病患亦每日用嚏药三五次,以泄热毒,此治时毒之良法也。经三四日不解者,不可大下,尤宜和之,犀角连翘散之类,至七八日大小便通利,头面肿起高赤者,可服托里散、黄 散,宜针镰出血,泄其毒瓦斯,十日外不治自愈也。此病若五日已前,精神昏乱,咽喉闭塞,语声不出,头面不肿,食不知味者,必死。殊不知病有阴有阳,有可汗有可下,有微甚有逆从,不可不审也。
里实而不利者,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