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统大全 - 第 304 页/共 402 页

第一、喉骨为垂膺。第二、胸为神舍。第三、心鸠尾。第四、当两乳穴。第五、当脐中为神阙。第六、脐下二寸为肠屈间。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耳下近耳后牙车尖央陷中,为喉脉一穴。当脐下一穴,为肩骨。承山上三寸一穴, 肠。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脑上诸阳所会,穴则髓出。颈项近咽喉,一有所碍,药食莫进。肾俞与肾相抵,命之所关,穴则透空。此三处有疽,并难治。   发背透膜者不治。(此言肝俞以上。)未溃,肉陷、面青唇黑、便瘀者,死。(此言脏坏便血。)右颐后一寸三分毒锐者,不治。溃喉者,不治。阴入腹者不治,入囊者,死。鬓深及寸余者,不治。疮疡,腰背强急、螈 ,皆不治。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疽发背上,以两手上搭着者,谓之左右搭,头多如蜂窠者,易治。   以两手下搭着者,谓之腰疽,亦易治。以两手上下俱搭不着者,谓之发背,此证最重。(以上所言地分,皆脉络所会,内系脏腑,患者得而早言,医者审证,按法治之,皆为不死。设不早治,治不对证,虽发于不死地分,恐亦误死也。)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病患目中赤,脉从上下贯瞳人,一脉一年死,二脉二年死,若脉下者,疗之瘥。而上忽多赤,贯上下,如脂;赤色从额上下至鼻;黑色出额上,大如指,及连鼻上至肩,并为死候。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一、天行。二、瘦弱气滞。三、怒气。四、肾气虚。五、服法酒,服丹药,食炙爆热毒。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膏粱浓味,热毒内积,其变多生大疽。其受毒部分,则毒从虚处受之。   大疔,大疽也,以其根深在内也。(此言疽因浓味,内热为变而生。)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 ,留连肉腠。   人身阳气,其精微以养神,其柔和以养筋。阳气在筋表,开法失宜在外,寒气从而袭之。如袭其筋络,则筋络拘急为偻俯,如陷入经脉,则经脉凝瘀为表 ,留连分肉节腠间,不易散矣。(此言阳偻,因阳气开阖失宜,外寒袭陷,经脉凝瘀而生也。)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荣生血,荣气流行失宜,不从其道,阻逆于肉理,则血郁热聚而为痈肿。此言痈肿,因荣气失宜,逆于肉理,血郁热聚而生也。)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疽。(三阳为太阳,在上为手太阳小肠,在下为足太阳膀胱,故在上发寒热,在下为痈肿。当视三阳之脉辨治之。)东方之域,鱼盐之地,其民食鱼嗜咸,安其处,美其食。鱼热中,盐胜血,故其民黑色疏理,其病为痈疽。   诸痈肿筋挛骨痛,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经曰:寒伤形,形伤肿。八风,八方之风。《灵枢》云:东南方来,名弱风,伤人也在肌。西南方来,名谋风,伤人也在肉。   东方来,名婴儿风,伤人也在筋。北方来,名大刚风,伤人也在骨。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而为痈肿筋挛骨痛。)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肾伤于寒,转于脾,脾主肉,分肉之间,卫气行处,肾寒移脾,则分肉寒而卫气碍,故坚结为痈肿,肉结血伤而气少。此言痈肿,因寒传脾而生也。)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脾主肉,肝主筋,肉温则筋舒。今脾传寒于肝,故肉寒,则卫气结聚为痈肿。筋寒则急,为筋挛,皆寒传肝也。)肝满、肺满、肾满,皆实,则为肝肺肾痈。(满实,脉气满实也,以脏气邪盛,故脉气如是。此言肝、肺、肾痈,因脏气邪盛而生,当察脉治。)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五脏菀熟,痈发六腑。(菀,积也;熟,热也。五脏积热,六腑受之,阳热相搏,热之所过则为痈也。此言五脏积热,六腑受生。)六腑不和,留给为痈。(六腑属阳而主气,肌肉上为阳脉,邪气游于六腑,则肌肉上之脉不和,邪气停留肌肤,结聚而为痈肿矣。)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中府隐隐痛者,肺疽。其上肉微起者,肺痈。   巨阙隐隐痛者,心疽。其上肉微起者,心痈。   期门隐隐痛者,肝疽。其上肉微起者,肝痈。   章门隐隐痛者,脾疽。其上肉微起者,脾痈。   京门隐隐痛者,肾疽。其上肉微起者,肾痈。   中脘隐隐痛者,胃疽。其上肉微起者,胃痈。   天枢隐隐痛,大肠疽。其上肉微起,大肠痈。   丹田隐隐痛,三焦疽。其上肉微起,三焦痈。   关元隐隐痛,小肠疽。其上肉微起,小肠痈。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今富贵之人,饮食肥甘,日久太过,其气味俱浓之物,乃阴中之物,不能走空窍,先行阳道,反行阴道,逆于肉理,则湿气大胜,子(土)能令母(火)实,火乃大旺。热湿既盛,必来克肾,若杂以不顺,必损其真水肾。肾既受邪,积久水泛,水泛则从湿热之化而上行,其疮多出背、出脑,此为大疔之最重也。若毒瓦斯行于肺或脾胃之部分,毒之次也。若出于他经,又其次也。湿热之毒所止处,无不溃烂,故经曰:膏梁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如持虚器以授物,物无不受,故治大疔之法,必当泻其荣气。以标本言之,先受病为本,非苦寒之剂为主为君,不能除其苦楚疼痛也。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痈疽因阴阳相滞而生。盖气,阳也;血,阴也。血行脉内,气行脉外,相并周流。寒与湿搏之,则凝泣行迟为不及,热与火搏之,则沸腾行速为太过。气得邪而郁,则津液稠粘,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此阴滞于阳也。血得邪而郁,隧道阻隔,或溢或结,积久,渗出脉外,气为之乱,此阳滞于阴也。病皆由此,不特痈疽。阳滞于阴,谓阳盛而滞其阴,脉则浮洪弦数。滞于阳,谓阴弱而滞其阳,脉则沉弱细涩。阳滞以寒治之,阴滞以热治之。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经曰:汗之则疮已。此治痈疽之大法也。又曰: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凡疮疡,皆因营卫郁结于经络,而遂成痈肿溃烂。大抵始初宜用发散疏通,如活命散、夺命丹之属,汗之,以疏泄营卫之邪毒,即大势自衰,然后细分治理,清凉解利,和气行血,必不至于危殆而不可救也。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洁古云:疮疡者,火之属,须分内外以治其本。经曰: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其源在里,发于表也;受如持虚,言内结而发诸外,皆是从虚而出也。假如太阳经虚,从鬓而出,阳明经虚,从髭而出,督脉经虚,从脑而出。经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其源在外,盛则内行也。若脉沉实,当先疏通以绝其源,若脉浮大,当先托里以防邪气侵内。又有内外之中者,邪气至盛,遏绝经络,故发痈肿。经曰: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是也,此因失托里,及失疏通,及失和荣卫而然也。治疮大要,须明托里、疏通、行荣卫三法。托里者,治其外之内也。疏通者,治其内之外也。行荣卫者,治其中也。内之外者,其脉沉实,发热烦躁,外无 赤,痛深在内,邪气沉于里也,故先疏通以绝其源,如内疏黄连汤是也。外之内者,其脉浮数, 肿在外,形证外显,恐邪气极则肉行,或汗,或先托里,以防入内,如荆防败毒散、内托复煎散是也。内外之中者,外无 恶之气,内则脏腑宣通,知其在经,当和荣卫,如当归黄 汤、东垣白芷升麻汤是也。用此三法,虽未全瘥,必无变证,亦可使邪气峻减而易痊也。其汗下和解之间,又有外治之次第,详见天容穴疔疮条。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精要》曰:疮疡灸法,有回生之功。大凡针灸,若未溃,则拔引郁毒,已溃,则补接阳气,祛散寒邪,疮口自台,其功甚大。疮疡在外者,引而拔之,在内者,疏而下之。若毒瓦斯郁结,气血凝聚,轻者或可药散,重者药无全功。东垣云:若不针烙,则毒瓦斯无从而散,脓瘀无从而泄,过时不烙,反攻于内。故治毒者,必用隔蒜灸,舍是而用苦寒之剂,其壮实内有火者或可,彼怯弱气寒,未有不败者也。又有毒瓦斯沉伏,或年高气弱,若服克伐之剂,气血愈虚,脓因不溃,必假火力以成功。   凡疔毒痛甚者,则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亦无不愈。中虚者,不灸而服毒药,则疮毒未除,中气先伤,未有不败者也。李氏云:治疽之法,着艾胜于用药,缘热毒中隔,内外不通,不发泄则不解散。又有处贫居僻,一时无药,用灸尤便。大概用蒜取其散毒有力,着艾炷多者,取其火力透也,如法灸之。疮发脓溃,继以神异膏贴之,不日而安。一则疮不开大,二则内肉不溃,三则疮口易合,见效甚速。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经曰:痈疽之生,脓血之成,积微之所生也。故圣人治病于未形,愚者反是,已成脓者,惟砭石铍锋之所取也。   疮疡一科,用针为贵,用之之际,须视其溃之浅深,审其肉之浓薄,若皮薄针深,反伤良肉,益增其溃,肉浓针浅,脓毒不出,反益其痛。至于附骨疽,气毒流注,及其经久不消,内溃不痛,宜燔针开之。若治咽喉,当用三棱针,若丹瘤及痈疽,四畔赤 ,疼痛如灼,宜砭石砭之去血,以泄其毒,重者减,轻者消。   《精要》又云:痈有椒眼十数头,或如蜂窠、莲房,脓血不出者,用针横直裂之。如无椒眼之类,只消直入取脓,不必裂之。一法,当椒眼上个个灸之亦佳,不必裂也。又云:痈者皮薄肿高,多有椒眼粒,疽者皮肤顽硬,状如牛颈之皮。痈成脓则宜针,针宜用马 铁为之,形如韭叶样,两面皆利,可以横直裂之,五六分许,攻去毒血,先灸之而后裂。疽成脓则宜烙,可用银篦,大二寸,长六寸,火上烧令赤,急于毒上熨烙,得脓利为度。   烙法,方其已熟未溃之时,用铁箸一烙,极是快意,方扇火欲着时,诚是惊人。予常用矣,临时犹且颤悸,况未曾经历者乎!烙后脓水流通,百无所忌,名曰熟疮。其疮突者,针口宜向下,然须是熟于用烙者,识浅深,知穴道,审生熟,非其时则所出皆生血,当其时,则出黄脓、瘀肉。用尖针烙者,不得法,尖针头细,其口易合,惟用平圆头者为妙。盖要孔穴透,或恐疮口再合,用牛膝根如疮口之大小,略割去粗皮,插入疮口,外留半寸许,则用嫩橘叶、地锦草各一握,研成膏敷之。牛膝能使恶血常流,二草温凉止痛,随干随换,此十全之功也。   火烙针,其针圆如箸,大头圆长六七寸,一样二枚,捻蘸香油,于炭火中烧红,于疮头近下烙之,宜斜入向软处,一烙不透,再烙必得脓出疮口,烙者名熟疮,脓水当流,不假按抑,仍须 之,勿令口合。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凡疮不起者,托而起之,不成脓者,补而成之,使不内攻,脓成宜及时针之。若畏痛而不肯针者,误也,有恐伤良肉而不肯针者,惑也。殊不知疮虽发于肉薄之处,若脓成,其肿亦高寸余,疮皮又浓分许,用针深不过二分,若发于背,肿高必有三四寸,针入止于寸许,况患处肉已坏矣,何痛之有?何伤之虑?怯弱之人,及患附骨疽,待脓自通,必至大溃,不能收敛,血气沥尽而亡者,多矣。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刘河间云:灸刺疮疡,须分经络部分,气血多少,俞穴远近。从背出者,当从太阳五穴,选用:至阴,(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通谷,(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是穴。)束骨,(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昆仑(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委中,在(中央约横纹中动脉是穴。)从鬓出者,当从少阳五穴选用:窍阴,(在足小指之次指端,去爪甲如韭叶是穴。)夹溪,(在足小指次指岐间,本节前陷中。)临泣,(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中。)阳辅,(在足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阳陵泉。(在膝下一寸,外陷中。)从髭出者,当从阳明五穴选用:厉兑,(在足大指次指去爪甲如韭叶。)内庭,(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陷谷,(在足大指间,本节后陷中。)冲阳,(在足趺上五寸,骨间动脉去陷谷三寸。)解溪,(在冲阳后一寸五分,腕上陷中。)从脑出者,则以绝骨一穴。(在外踝上三寸动脉中。)一说痈疽初发,必先当头灸之,以开其户,次看所发分野,属何经脉,即内用所属经脉之药,引经以发其表,外用所属经脉之俞穴,针灸以泄其邪,内外交治,邪无容矣。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丹溪曰:诸项灸法皆好,惟骑竹马灸法尤为切要,此消患于未形也。其法先令患人以肘凭几,竖臂腕,腰直,用篾一条,自臂腕中曲纹尽处,男左女右,贴肉量起,直至中指尖尽处为则,不量指中,却用竹杠一条,令患人脱衣骑定,令身正直,前行,二人扛起,令脚不着地,又令二人扶定,勿令僵仆,却将所量臂腕篾,从竹杠坐处、尾 骨尽处直竖竹上,贴脊背量至篾尽为则,用墨点,此只是取中,非灸穴也。另用薄篾量病患中指节,相去两横为则,男左女右,截为一则,就前所点记处两边各量开,尽处则是灸穴,各灸五壮或七壮,不可多灸。不问痈生何处,及乳痈。并用此法灸之,无不愈者。一云:疽发于左即灸左,疽发于右即灸右,甚者左右皆灸。盖此二穴,心脉所过处,经曰:诸痛疮疡,皆属心火。又云:心主血,心气滞则血不行,故逆于肉理而生痈。灸此,使心火调畅,血脉流通,即能奏效,起死回生。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东垣曰:初觉发背,欲结未结,赤热肿痛,先以湿纸覆其上,立视纸先干处,即痈头也。取蒜切片如三钱浓,安头上,用大艾柱艾之,三壮换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早觉早灸为上。一日二日十灸十活,三日四日六七活,五日六日三四活,过十数日者,不可灸。若有十数头作一处者,用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烧之,亦能活也。若初发赤肿,中间有一黄粟米头,便用独蒜,切去两头取中间,切片安疮头上,着艾灸十四壮,多至四十九壮。   《本事方》云:一人四月背疽,治之逾月益甚矣。以艾加疮上,自旦及暮灸百五十壮,知痛乃已,明日镊去黑痂,脓尽不痛,使别以药敷之,日一易,易时旋去黑烂,月余乃平。   丹溪曰:痈疽之发,或因内有积热,或因外寒而郁内热,若于始发之际,外灸以散其毒,治之早者,亦可移重就轻,转深于浅。(《元戎》云:疮自外而入者不宜灸,自内而出者宜灸,外入者托之而不内,内出者接之而令外,故经云,陷者灸之。)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其法取大活蜞二三枚,先以竹节无底者二寸高许安疮头上,少注水于其竹中,放蜞入,任吮其疮血,出,蜞亦饱胀而死。疮去恶血,亦渐轻愈,随用药治之。有云:蜞针吮血,可施于轻小证候,若积毒在脏腑,徒竭其血于外,无益。(愚谓虽用蜞针,仍须按证施药,则内外兼治亦可已矣。若云徒竭其血于无益,斯言过唉。毒为积血而成,今吮去其恶血,亦驱其毒之一端也。)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附子为末,唾津和为饼,如三钱浓,安疮上,以艾炷灸之,漏大炷大,漏小炷小,但灸令微热,不可令痛,干则易之,如咽则止,来日如前再灸,直至肉平为效,仍用前补药作膏贴之。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