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统大全 - 第 311 页/共 402 页

一妇发背,用托里消毒药二十余剂而溃,因怒,顿吐血五六碗,气弱脉细。此气血虚极也。令服独参膏斤许,少缓;更以参、 、归、术、陈皮、炙甘草三十剂,疮口渐合。若投犀角地寒凉之药,其误也鲜矣。   一人背疮如碗大,溃见五脏,仅隔膜耳,自谓必死。《精要》:取大鲫鱼一枚去肠脏,以羯羊粪填实,煨令焦黑极燥,为末,干糁之,疮口遂合,累用有效。须脓少欲生肌时用之。   一人年四十,发背,心脉洪数,势危剧,经曰:痛痒疮疡,皆属心火。脉洪数乃心火炽甚,心主血,心气滞则血不流,故生痈也。其竹马灸其穴是心脉所游之地,急用隔蒜灸,以泻心火,拔其毒,再用托里消毒,愈。   一人发背,疮头甚多,肿硬色紫,不甚痛,不腐溃,以艾铺患处灸之,更用大补药,数日,死肉脱去而愈。   一人忽恶心,大椎骨甚痒,须臾臂不能举,神思甚倦。此谓天疽,危病也。隔蒜灸,痒愈甚,乃明炙(着肉灸也。)五十壮痒止,旬日愈。《精要》云:灸有回生之功,信矣。   一人背毒, 痛发热,饮冷多汗,便秘谵语,以破棺丹二丸而宁。再以金银花四剂而脓成,开之,更用托里散,愈。   一太监发背,肿痛色紫,脉息沉数。良甫曰:脉数发热而痛者,发于阳也。且疮疡赤甚则紫,火极似水也。询知常服透骨丹半载,乃积温成热所致,遂以内疏黄连汤,再服稍半,更用排脓消毒药,及猪蹄汤、太乙膏而愈。      卷之八十一 外科理例(下)   腰疽   一人年十九,腰间肿一块,无头不痛色不变,三月不溃,饮食少思,肌肉日瘦。此气搏腠理,荣卫不行,郁而为肿,名曰湿毒流注。《元戎》曰:若人饮食疏精神衰,气血弱,肌肉消瘦,荣卫之气短促而滞,故寒搏腠理闭郁为痈者,当补,以接虚怯之气。以十全大补汤加香附、陈皮,三十剂,始针出白脓二碗许,仍用药,倍加参、 ,仍灸以豆豉饼,渐愈。彼惑于连效,内服败毒,外贴凉药,反至食少脓清,患处色紫,复求治。喜得气冷衰,仍以前药加远志、贝母、白敛,百剂而愈。此或久而不愈,或脓水清稀,当服内塞散及附子饼,然后可愈。   一人年四十,患腰疼,服流气饮、寄生汤不应,以热手熨之少可,其脉沉弦,肾虚所致,服补肾丸,愈。   一人年二十,遍身微痛,腰间作肿痛甚,以补中益气汤加羌活,四剂少可。又去羌活,十余剂而愈。      卷之八十一 外科理例(下)   臀痈   一人臀痈,肿硬作痛,尺脉浮紧,按之无力。以内托羌活汤,一剂痛止,再以金银花散,四剂脓溃而愈。   一人臀痈,肿硬痛甚,隔蒜灸之,更服仙方活命饮,二剂痛止肿消。以托里消毒散加黄柏、苍术、羌活,疮溃而愈。   一人臀痈,不作脓,饮食少思,先以六君子汤加芎、归、黄 ,饮食渐进;更以托里散,脓溃而愈。   一人腿痈内溃,针之,脓出五碗许,恶寒畏食,脉诊如丝。此阳气微也。以四君子加炮附子,畏寒少止,又四剂而安。以六君子加桂,数剂,饮食颇进,乃以十全大补,及灸附子饼,两月愈。   一妇腿疽,久而不愈,疮口紫陷,脓水清稀,予谓为虚,彼不信,乃服攻毒之剂,虚证蜂起,复求治。灸以附子饼,服十全大补汤,百贴而愈。   一人腿根近环跳穴痛彻骨,外皮如故,脉数带滑。此附骨疽,脓将成。用托里药六剂,肿起作痛,脉滑数,脓已成,针之,脓出碗许,再加补剂,月余痊。   一人腿兼筋挛骨痛,脉弦紧,以大防风汤六剂,筋挛少愈,又二剂而肿消,但内一处尚作痛,脉不弦紧。此寒邪已去,乃所滞瘀浊之物欲作脓,故痛不止。用托里药数剂,肿起脉滑,乃脓已成,针之,用十全大补汤,月余而安。   一人右腿赤肿 痛,脉沉数,用当归拈痛汤,四肢反痛,乃湿热壅遏,又沉下部,药力难达,非药不对证。遂砭患处,去毒血,仍用前药,一剂顿减,又四剂而消。   一人先腿痛,后又四肢皆痛,游走不定,至夜益甚,服除湿败毒之剂不应,脉滑而数,湿痰浊血为患。以二陈汤加苍术、羌活、桃仁、红花、牛膝、草乌治之而愈。凡湿痰湿热,或死血流注关节,非辛温之剂开发腠理,流通隧道,使气行血和,安能得愈?一人腿痛,每痛则痰盛,或作嘈杂,脉滑而数。以二陈汤加升麻、二术、泽泻、羌活、南星,治之而安。   一人素有香港脚,胁下作痛发热,头晕呕吐,腿痹不仁,服消毒护心等药不应。左关脉紧,右关脉弦。此亦香港脚也。以半夏左经汤治之愈。   一人脚软肿痛,发热饮冷,大小便秘,右关脉数,乃足阳明经湿热下注也。以大黄左经汤治之愈。   一人两腿肿痛,脉滑而缓,此湿所致。先以五苓散加苍术、黄柏,二剂少愈。再以二陈、二术、槟榔、紫苏、羌活、独活、牛膝、黄柏而瘥。   一人肢节肿痛,脉细而数。此湿热之证。以荆防败毒散加麻黄,二剂痛减半,以槟榔败毒散,四剂肿消,更以四物汤加二术、牛膝、木瓜,数剂而愈。   一妇两腿痛,脉涩而数。此血虚兼湿热。先以苍术、黄柏、知母、龙胆草、茯苓、防风、防己、羌活数剂,肿痛渐愈。又以四物加二术、黄柏、牛膝、木瓜,月余而愈。   一妇患腿不能伸屈,遇风寒痛益甚,诸药不应,甚苦。先以活络丹一丸顿退,又服而瘳。   次年复痛,仍服一丸,亦退大半,更以独活寄生汤,四剂愈。   一妇腿痛兼足胫挛痛,服发散药愈甚,脉弦紧,此肾肝虚弱,风湿内侵也。治以独活寄生汤,痛止,更以神应养真丹,而不挛矣。   一人腿痈脓成,针之出脓二碗许,以托里药一剂,大发热,更用圣愈汤二剂而止。   翌日恶寒不食,脉细如丝,以人参一两、熟附三片,姜枣煎服而愈,但少食不寐,更以内补黄汤而平。   一人腿痛,发热恶寒,以补中益气汤治之。彼以为缓,自服芩、连等药,热愈甚。   治以人参养荣汤,二十剂而溃,更以参、 、归、术、炙甘草、肉桂,月余敛。夫火之为病,当分虚实,芩、连苦寒,能泄心肺有余之火。若先弱,或饮食劳倦而发者,此为不足,当治以甘温之剂,未尝有实热而畏寒,虚热而喜寒者,此其验也。   一人年二十,腿膝肿痛,不能屈伸,服托里散不应,以人参败毒散加槟榔、木瓜、柴胡、紫苏、苍术、黄柏而愈。   一人五十岁,两腿痛胀,或生 ,小便频而少,声如瓮出,服五皮散不应。诊右关沉缓,此脾虚湿气流注而然也,非其疮。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按之不起,皆属于湿。以五苓散加木香,倍二术,亦不应。予意至阴之地,关节之间,湿气滞凝,且水性下流,脾气既虚,安能运散?非辛温之药开通胰理,行经活血,邪气安能发散?遂以五积散二剂,病减半,更以六君子加木香、升麻、柴胡、薏苡仁,两月而愈。设使前药不应,更投峻剂,虚虚之祸岂能免乎!一僧股内患肿一块,不痛不溃,以托里二十余剂,脓成,刺之作痛。凡肿而溃,溃而反痛,此血气虚甚也,宜峻补之。彼云气无补法。予曰:正气不足,不可不补,补之则气化而痛自除。遂以参、 、归、术、熟地治之,两月而愈。   一人年逾四十,夏患附骨痈。予以火针刺去瘀血,更服托里药而愈。至秋忽不饮食,痰气壅盛,劳即口舌生疮,服寒药腹痛,彼疑为疮。脾胃脉轻取似大,按之无力。此真气不足,虚火炎上也,治以八味丸。彼不信,自服二陈、四物,几殆。复请治,仍以前丸而愈。   一老人年七十,三月间因寒湿地气得附骨疽,于左腿足少阳分微侵足阳明,阔六七寸,长一尺,坚硬漫肿,肉色不变,皮泽深,但行步作痛,以指接至骨大痛。用内托黄 汤一服立止,再服愈。   内托黄 汤黄 当归(各三钱) 柴胡 鼠粘子 连翘(各一钱) 黄柏 肉桂 甘草(各五分) 升麻(七分)上咀,水一盏,酒一盏,共煎一盏,空心温服。少时以早 压之,不令大热上攻,犯上中二焦也。   一人环跳穴息附骨疽。彼谓小疮,服败毒药,外以寒药敷贴,因痛极针之,脓瘀血大泄,方知为痈。其脉右关浮大,此胃气已伤,故疮口开张,肉紫下陷,扪之不热,彼谓疮内更觉微冷,自谓必成漏矣。灸以豆豉饼,服六君子汤加藿香、砂仁、炮姜数剂,胃气渐醒,饮食渐进,患处渐暖,肌肉渐生,再以十全大补汤而愈。   一人腿痛筋挛,遍身酸软。方士与痰药及托里药,期三日可愈,并不应。予谓:非疮毒也,大筋经短,小筋弛长,此湿热为患。以人参败毒散加苍术、黄柏、槟榔、木瓜,少愈;更以清燥汤二十帖,愈。      卷之八十一 外科理例(下)   脱疽   凡丁肿生于手足指,或足溃而自脱,故名脱疽。有发于手指者,名曰蛀节丁,重者腐去本节,轻者筋挛。   痛或不痛者,急用隔蒜灸,更用解毒药。若色黑,急刮去,速服补剂,庶可灸。黑延上者,不治。   痛者,除湿攻毒,隔蒜灸至不痛。   色赤 痛者,托里消毒,更兼灸。作渴者,滋阴降火。色黑者,不治。   一人足指患毒, 痛色赤发热,隔蒜灸之,更以人参败毒散,去桔梗,加金银花、白芷、大黄,二剂痛止。又十宣散,去桔梗、官桂,加天花粉、金银花,数剂愈。   一人年四十,左足大指赤肿 痛,此脾经积毒下注而然,名曰脱疽,喜色赤而肿。以人参败毒散去人参、桔梗,加金银花、白芷、大黄,二剂,更以栝蒌、金银花、甘草节,四剂顿退。   再以十宣散去桔梗,加金银花、防己,数剂愈。   一膏粱之人年五十,患足疽,色紫黑,脚 痛。孙真人云:脱疽之证,急斩之,若毒延入腹必不治,色黑不痛亦不治。喜其饮食如故,动息自宁,为疮善证。遂以连翘败毒六剂,更以金银花、栝蒌、甘草节,二十余剂,患指溃脱。更以川芎、当归、生地、连翘、金银花、白芷二十剂而愈。次年忽发渴,服生津药愈甚,用八味丸而止。   一 荛左足指患一泡,麻木色赤,次日指黑,五日连足黑冷,不知疼痛,脉沉细。此脾胃受毒所致。与飞龙夺命丹一服,翌日令割去死黑肉,割后始痛,可救,治以十全大补汤而愈。      卷之八十一 外科理例(下)   杨梅疮   此疮乃湿热邪所成,亦疮之最恶者。要看表里虚实,先须发散,攻去其邪毒,次用调和血气,庶无再作之患。疮形高突而似杨梅,故名其名。北方名天 疮,非也。   表实者,宜先解表。(荆防败毒散。)湿胜者,宜先导湿。(羌活苍术胜湿汤、五苓散。)里实者,宜先疏里。(内疏黄连汤。)表里俱实,宜解表攻里。(防风通圣散。)始然治之,须量人虚实用药轻重;解攻之后,再调气血,滋补元气,要忌浓味。   凡此疮,服轻粉、水银等药,反收毒于内,以致迭发;屡服防风通圣散及败毒之剂,则气血愈虚,而并坏者多矣。   (《秘方》)仙遗粮汤 治一切杨梅疮,不拘始终虚实,并可取效。   仙遗粮(二两。一名土茯苓,一名冷饭团。用鲜者去土净洗,入木石臼捶碎,水三碗,煎二碗,去渣,再入下项药) 当归 生地黄 防风(各八分)金银花(一钱) 皂角刺(六分) 黄连 连翘(各一钱) 甘草(四分) 木通 薏苡仁(各八分)白术 白藓皮(各七分)上咀,作一服。用遗粮汤二碗煎一碗,加灯心二十根煎,食远服。   捷法 治杨梅疮不论新入,及痈毒、鹅掌风并效,不过旬日而愈。   伏龙肝(二钱) 水银(一钱) 枯矾(三分) 白藓皮(七分) 百草霜(一分)上为极细末,用香油少许调研如膏,以水银不见星为度。于无风处,将膏少许涂于手足心,互相擦磨,尽,又涂又擦,以药尽为度。擦完却吃热葱羹一二碗助汗,以绵被重覆出汗,汗后却服解毒散一剂,或服内疏黄连汤,三日一作为之,九日连三次,十二日之后渐愈,再不必作,愈迟,再以五日一作,并汗。愈后可服萆 八珍汤。有热,加芩连。   薰法 雄黄(三分) 银朱(一钱) 没药(三分) 朱砂(五分) 官香(一钱) 枣肉(二枚,研烂入药)上前五味研为细末,以枣肉同研,搓作小条,用皮纸卷定,香油灯盏点火熏,置被中,口含水,阴囊以布裹之,不可着烟。间日一次,尽药三条,愈。仍要服三黄解毒汤。   杨梅痈漏 不问年深者并效。   土萆 (五两) 金银花(一两) 皂角刺 花椒 牛蒡子 郁金 当归(各半两)黑铅(化三两,入水银半两)上咀,作五帖。以铅乘热擂成粉,分作五处。前药每帖水二盏,葱一根,煎一盏去渣,再入铅粉煎至八分,食远服。铅粉用水出收起。盖杨梅痈漏,多因服轻粉积毒而成,此以水银、黑铅、花椒,仍复收引轻粉之毒,盖从类而出也。每以五帖为一料,初服一帖,要取汗,先以金银花(一两)、防风(半两)、花椒(半两)煎水二斗,用席围住不透风,先熏后洗,出汗。无金银花,有忍冬藤叶更妙。二三十年患此,只用四料四汗,无不全愈。忌牛肉烧酒。妙方,世人珍秘不传,予得之,治人,一一获效,故详载以公于天下,共起沉 而广济人也。   (万氏)治杨梅疮筋骨疼痛,久不愈者,立效。   土茯苓(一两) 花椒(二钱) 槐子(炒焦,二钱) 鱼膘(三钱,顷炒成珠) 麻黄 茜草细茶(各一钱) 乌药 乳香(各一钱)水二盏,姜三片,葱三根,煎一盏,通口服。甚者,数剂愈。      卷之八十一 外科理例(下)   杨梅疮   为肝经积热及房劳所成。初起者,须用龙胆泻肝汤加大黄、朴硝之属,大下之,以泻其毒滞,再以败毒散调理,庶无后患。   神效便毒方 治便毒初起者,只一帖可消。   当归尾(二钱) 甘草节(五分) 木鳖子(二个) 穿山甲(一钱,炒黄) 皂角刺(五分)直僵蚕(一钱) 蜈蚣(一条。炙去头足为末,调入汤中。)上酒水各一盏,煎至一盏,以大黄末三钱、朴硝二钱、蜈蚣末三味置盏内,将热药冲入和匀,通口空心服,用葱汤漱口,再吃葱汤尤妙。辰时服药,巳时必泻下脓血恶物,走十数次方效。再服和中解毒汤二帖。      卷之八十一 外科理例(下)   杨梅疮   病机与便毒所致相同,内服亦须龙胆泻肝汤数帖,方可用外药。   鸡内金(一钱) 轻粉(五分) 冰片(三厘) 绿豆(五分)上为极细末,先用茶盐洗疮口,拭干上药,一日二次,愈。   胡黄连散 治疳疮极效。   胡黄连(一钱) 五倍子(五分) 孩儿茶(二分) 麝(二厘)上为极细末,先洗后上药。      卷之八十一 外科理例(下)   天疮   (北方名薄皮疮)此病多湿热为源,属表者多。脉浮发热拘急者,要发散,用荆防败毒散;脉沉二便秘涩者,解表兼攻其里,防风通圣散。   碧玉散 敷天 疮神效。   青靛 黄柏末(各二钱) 滑石末(二钱)上二味,以青靛调如泥,用皂角针挑去泡水,次敷药。   黄金散 敷前疮。   大黄(一两,为末) 海金砂(半两)二味用新汲水调,涂疮上。   大连翘汤 金银花散 并可服,量病与之。      卷之八十一 外科理例(下)   肠痈证   此证皆因荣卫不调,或瘀血停滞所致。若小腹软痛,脉洪数者,脓已成也,宜托之;若小腹硬痛,脉迟紧者,瘀血也,宜下之。若患甚者,腹胀大,转侧作水声,或脓从脐出,或从大便出,宜蜡矾丸、太乙膏,及托里之药。   排脓托里散 治腹胀,脉数滑,或后重下脓。   薏苡仁汤 治肠痈,小便不利而腹痛。(二方见上卷。)四物玄胡汤 治瘀血肠痈。   当归(一钱) 川芎 芍药 生地黄(各一分) 玄胡索(一钱) 桃仁 红花 牛膝(各七分)上咀,作一服煎,空心服。大便秘结者,加大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