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统大全 - 第 303 页/共 402 页
病之初发,毒沁膀胱、肌肉,苟治之不早,则毒瓦斯透膜,膜透则元气泄,脏腑失养,精神枯槁,脉坏绝矣。故病至盛而生者,内见五脏而膜完全者也,亦有至微而死者,肌肉未溃而膜先透者也。此救心护膜所以为第一义欤!是方乃遇神仙秘授,神圣工巧,不可具述,宝之,宝之!(《青囊书》)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圣惠方》云:痈疽何以别之?然:五脏不调则致痈;久患消渴之证,亦多发痈疽之疾;饮食不节,喜怒不常,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荣卫不和,则血涩不行,血涩不行,则卫气不通,而热相搏,乃发为痈疽,故生大热,甚则肉腐为脓。然不能陷肌肤于骨髓,骨髓不为焦枯,五常不为伤损,下陷肌肤,骨髓伤损,内连五脏,血气枯竭。当其病下陷,筋骨良肉无余。痈疽之生,有内有外,内则生于胸腹脏腑之间,外则生于肤腠肌肉之表。凡此二毒,发无定处而有常名。夫痈之本者,死于血老不作汗,内陈不脱垢,蒸气不能外达,留积而成热所为也。
夫痈疽疔毒,脓水之成,非天降,非地出,盖积热之所成也。夫保全性命者,谒医于无伤,防萌于未形,理之未成,是谓朝觉夕理。然而发有多端,感动不一,为疮、为疖、为疔、为痈、为疽,初觉小势,须怀大怖,时人轻之,误死者众。
夫痈疽初生,其患至微,人多不以为然,宜速疗治。热发于皮肤之间,是以浮肿、根小,至大不过一二寸,为痈也。大府积热,腾出于外内之间,其发暴,盛肿,皮光软,侵展广大。为痈疽,有虚有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有实热者易疗,虚寒邪热者难治。肿起坚硬、脓稠为实;肿下软慢、脓清者为虚。盖病多有方法而无次序,临时仓惶,何能辨治?多误致毙也。
夫治痈疽者同夫暴厥之疾,有是伤必为患。然而发痈疽宜乎急治者,有发于喉、舌、头、面、脑项之间,肩背、胸膈、乳奶之上,生此险处,皆为大毒,朝觉夕理,或可获痊。或不遇良医,自复明此,兼使常医治之,得痊幸矣。人多不知为急,慢其始初,延及势大,毒成难救,以此伤生者多矣。
凡疗痈疽,如救火拯溺、追奔逐贼之类,若不速疗,必为大祸。然痈疽所发有三等:肿高而软者,发于血脉;肿低而坚者,发于骨肉;皮色不变者,发于骨髓。疮浅者欲在薄处,疮深者欲在浓处也。
痈疽肿大,按乃痛者,脓深;小,按便痛者,脓浅。所按之处不复者,无脓,必清水也;按之即复者,有脓也。发肿都软者,血瘤也,非痈也;发肿日渐增长,而不大热,时时牵痛者,气瘤也。谓气结为肿,久久不消,亦成痈疽疔毒,此是气塞所为也。留积既久,溃肉腐脓,因人盛衰,因病变异而施治之,斯能痊也。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疮疡之证,五善之中见一二善证者可治,七恶之内见一二恶证者难治。若虚中见恶证者不救,实中无恶证者自愈。此证虽云属火,未有不由阴虚而致者,故经云:督经虚,从脑出;膀胱经虚,从背出,岂可专泥于火而用苦寒药乎?夫苦寒之药虽治阳证,尤当分表里虚实,次第时宜,岂可始未悉用凉药?凡疮坚硬而不泽,(不泽,不光泽而色夭。)坚如牛项之皮,疮头如粟,脉洪大,按之涩,此精气已绝,死不治。
痈疽之作,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非独荣气壅塞而发。其行也有处,其生也有归。假令发于喉舌者,心之毒;皮毛者,肺之毒;肌肉者,脾之毒;骨髓者,肾之毒。发于下者阴之毒,发于上者阳之毒。外者六腑之毒,内者五脏之毒。故内曰坏,而外曰溃,上曰从,下曰逆。发于上者得之速,发于下者得之缓。感于六腑者易治,感于五脏者难治也。
发背、脑疽、大疔、悬痈、脱疽、脚发之类,皆由膏粱浓味,尽力房劳,七情六淫,或丹石毒药,精虚气耗所致,非独因荣卫凝滞而生也。必灸之以拔其毒,更辨其因,及察邪在脏腑之异、虚实之殊而治之,庶无误也。
凡大痈大疽,藉气血为主,若塌而不起,或溃而不腐,或不收敛,及脓少或清,皆气血虚也,宜大补之,以参 之类,切忌苦寒攻伐之剂。亦有脓反多者,乃气血虚不能禁止也。若溃后发热作渴,脉大,而脓愈多,此真气虚,邪气盛也,俱不治。
气血充实之人,患肿高皆赤色,易腐溃而脓且稠,又易收敛。怯弱之人,多不起发,不腐溃,及难收敛。若不审察,妄投攻剂,虚虚之祸不免矣。大抵疮之始发,先发为肿,气血郁积,蒸肉为脓,故多痛。脓溃之后,肿退肌宽,痛必渐减,若反痛甚,乃虚然也,宜补之。有秽气所触者,和解之。风寒所逼者,温散之。齐氏云:(名德之,元太医令。)疮疽之证,有脏腑、气血、上下、真邪、虚实不同也,不可不辨。
肿起坚硬、脓稠者,实也。肿下轻慢、脓稀者,虚也。泻利肠鸣,饮食不入,呕吐无时,手足俱冷,小便自利或难,大便滑,声音不出,精神不爽,悉脏腑虚也。大便硬,小便涩,饮食如故,腹满膨胀,胸膈痞闷,肢节疼痛,口苦咽干,烦躁多渴,身热脉大,精神昏塞,悉脏腑实也。
诸疮疽,脓水清稀,疮口不合,聚肿不赤,肌寒肉冷,自汗色脱者,气血虚也。肿起色赤,寒热疼痛,皮肤壮热,脓水稠粘,头目昏重,气血实也。头痛鼻塞,目赤心惊,咽喉不利,口舌生疮,烦渴饮冷,睡语切牙者,上实也。精滑不禁,大便自利,腰脚沉重,睡卧不宁者,下虚也。肩项不便,四肢沉重,目视不正,睛不 ,食不知味,声嘶色败,四肢浮肿者,真气虚也。肿 尤甚,痛不可近,多日不溃,寒热往来,便后秘塞,便前如淋,心神烦闷,恍惚不宁者,邪气实也。又曰:诸痛为实,诸痒为虚。又曰:其脉洪大而数者,实也,微细而软者,虚也。虚则补之,和其气血,托里是也。实则泻之,疏利而导其气是也。经云: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溃疡虽有表证,发热宜以托里药为主,佐以发表剂。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肿疡者,痈疽未见脓而肿者也。丹溪云:肿疡内外皆壅,宜托里散为主,如用大黄,宜戒猛浪之非。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溃疡者,痈疽之脓已溃出者也。丹溪云:溃疡内外皆虚,宜以补接为主,欲用香燥,宜戒虚虚之失。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肿高、 痛、脉浮者,邪在表也,宜托治之。(内托复煎散是也。)肿硬、痛深、脉沉者,邪在内也,宜下之。(黄连内疏汤、仙方活命饮、苦参丸之类是也。)外无 肿,内则便利调和者,邪在经络也,宜和荣卫。(托里养荣汤,白芷、升麻辈)。 痛烦躁,或咽干作渴者,宜降火。(黄连解毒汤。) 痛发热,或拘急,或头痛者,邪在表也,宜散之。(荆防败毒散、人参败毒散之类,汗之疮已是也。)大痛或不痛者,邪气实也,宜隔蒜灸之,更用解毒剂。(仙方活命饮。)烦躁、饮冷、 痛、脉数者,邪在上也,宜清之。(清凉饮、金银花散是也。)恶疮久而不溃者,气实兼寒邪也,宜宣而补之。(十宣散是也。) 痛发热、汗多大渴、便秘谵语者,结阳证也,宜下之。(黄连内疏汤、破棺丹是也。)不作脓,或熟而不溃者,虚也,宜补之。(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八珍汤是也。) 痛或不作脓者,邪气凝结也,宜解之。(仙方活命饮。)肿痛饮冷、发热睡语者,火也,宜清之。(清心汤、防风通圣散加黄连)。不作脓或不溃,及不敛者,阳气虚也,宜补之。(托里消毒散。)疮后当调养,若瘰 流注之证,尤当补益,否则更扶不起,难以措治矣。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脓熟不溃者,阳气虚也,宜补之。(圣愈汤是也。)瘀肉不腐者,宜大补阳气。(参、归术是也。)更以桑柴火灸之,脓清不敛者,气血俱虚,宜大补。(八珍汤是也。)溃后食少不睡,或发热者,虚也,宜补之。(内补黄 汤。)倦怠懒言,食少不睡者,虚也,宜补之。(黄 人参汤。)寒气袭于疮口,不敛或陷下不敛者,温补之。(十全大补汤。)脉大无力或微涩,而肌肉迟生者,气血俱虚也,峻补之。(十全大补汤。)出血或脓多,烦躁不眠者,乃亡阳也,急补之。脓多或清者,气血俱虚也,宜峻补之。右关脉弱而肌肉迟生者,宜健脾胃。(六君子汤是也。)脓清,补之不应,及不痛,或木闷及硬坚者,俱不治。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脓出而反痛者,虚也,宜补之。脓溃之后,脉涩、迟、缓者易愈,以其有胃气故也。脉细而沉、时直者,里虚,欲变证也。若痛尚未痊,洪、滑、粗、散者,难疗,以正气虚邪气实也。脉数、虚而痛者,属阴火,宜滋阴。(托里散加地黄。)脉数实而痛者,邪气实也,宜泄之。脉实便秘而痛者,邪在内也,宜下之。(清凉饮)。脉涩而痛者,气血虚寒也,温补之。(定痛托里散。)若有脓为脂膜间膈不出,或作胀痛者,宜用针引之,或用利刀剪之。腐肉堵塞者,去之。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脉浮或弱,而热或恶寒者,阳气虚也,宜补气。(补中益气汤。)脉涩而有热者,血虚也,宜补血。(四物汤、人参养荣汤之类是也。)午前热者,补气为主,(四君子汤之类。)午后热者,补血为主。四物汤。脉浮数,发热而痛者,邪在表也,宜散之;脉沉数、发热而痛者,在内也,宜下之。
东垣云:发热恶热,大渴不止,烦躁肌热,不欲近衣,脉洪大,按之无力,或目痛鼻干者,非白虎汤证也,此血虚发热,宜当归补血汤。又有火郁而热者,如不能食而热,自汗气短者,虚也,宜以甘寒之剂,泻热补气;如能食而热,口苦干燥,大便难者,以辛苦大寒之剂下之,以泄火补水。
疮疡脓血大泄,当大补气血为先,虽有他证,以末治之。
凡痈大溃,发热恶寒,皆属气血虚甚。若左手脉不足者,补血药多于补气药,右手脉不足者,补气药多于补血药。切不可发表。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浮脉主表证,浮数之脉应发热不发热,反恶寒,痈疽也。
脉洪主血实,积热肿疡。洪大则疮势进,脓未成,宜下。溃脓后洪大,难治,若自利者,不救。
滑脉主热、主虚,脓未溃者主内消,脓溃后宜托里,所谓始为热,终为虚也。
数脉主热。仲景曰:数脉不时见,主生恶疮。又曰:肺脉俱数则生疮,诸疮脉洪数,里欲有脓结也。
散脉,脓溃后烦满,尚未全退,其脉洪、滑、粗、散难治,以正气虚,邪气实也。
又曰:肢体沉重,肺脉大则毙,谓浮散也。
芤脉主血气虚,脓溃后见之,易治。
牢脉按之实,大而弦,且浮且沉,而有坚实之意,瘰 、结核得之,不可内消。
实脉,久病虚人得此最忌,疮疽得此,宜急下之,以邪气与脏腑俱实故也。
弦脉、浮弦不时见,为饮、为痛,主寒、主虚,弦洪相搏,外紧内热,欲发疮疽。
紧脉主痛,疮肿得之,气血沉涩。
涩主气涩血虚,脓溃后得之,妨。
短脉,诸病脉短难治,疮肿脉短,真气短也。
细脉主亡阳,阳气衰也。疮肿脉来细而沉、时直者,里虚,欲变证也。
微脉主虚,真气复者生,邪气胜者危。凡疮肿溃后脉微而至匀者,当自差。
迟脉,痼疾得之则善,若新病得之,主气血虚惫,溃后得迟脉,必自痊。
缓脉见于疮肿溃后,皆易愈。
沉脉,水气得之为逆,疮疡后得之,邪气深。
虚脉为血气不足也,肿疡得之,宜托里、和气、养血是也。
濡脉主气血俱虚,疮肿得之,宜补虚、托里、排脓。
弱脉主虚,形气不足。大抵疮家得沉、迟、濡、弱之脉,皆宜托里,而从补法也。
促脉主热蓄于里,下之则和。疮脉促,宜急下之。
代脉,诸病见之不祥,疮疡促、结亦难治,况代脉乎!动脉,动于阳,阳虚发厥,动于阴,阴虚发热。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身重脉缓,湿重除湿。身热脉大、心燥、发热、肿疡、乍来乍去,除热。诸痛眩运动摇、脉弦者,去风。脉涩,气滞、燥渴亡津液。脉涩,泻气补血。寒胜则浮,食不入、便溺多、恶寒、脉紧细,泻寒水。数脉时见,必生恶疮。诸浮数脉,应发热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痈疽。脉滑而数,滑则为寒,数则为热,滑为荣,数为卫,荣相逢,则结为痈,热之所过,则为痈脓。
东垣曰:疮疡凭脉。今世外科,只视疮形,并不察脉,所以不辨虚实,而误人者多矣。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医疮,概举五善七恶,此特谓肠胃之内,脏腑疮疽之证也,发背、脑疽,别有善恶,载之于后。
五善者:动息自宁,饮食知味,为一善;大小便调,为二善;脓溃肿消,水鲜不臭,为三善;神彩精明,语声清亮,为四善;体气平和,为五善。七恶:烦躁时嗽,腹痛渴甚,或泄利无度,或小便如淋,一恶也;脓血既溃,肿 尤甚,脓色败臭,痛不可近,二恶也;目视不正,黑睛紧小,白睛青赤,瞳子上看,三恶也;喘粗短气,恍惚嗜卧,四恶也,肩背不便,四肢沉重,五恶也,不能服药,食不下,不知味,六恶也;声嘶色败,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肿,七恶也。
五善之中,乍见一二善证,疮亦回也。七恶之内,忽见一二恶证,宜深惧之。又有证合七恶,皮急紧而知善,又或证合五善,皮缓虚而知恶,此又在人详审。大抵虚中见恶证者,不可救,实证无恶候者,当自痊。
疮疡脓溃后尚烦痛,脉洪大滑数者,难治,微弱迟缓者,易痊。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白睛青,黑眼小,服药则呕,腹痛渴甚,肩项中不便,声嘶色脱,是为五逆。其热渴利呕,盖毒瓦斯入里,脏腑之伤,故不治。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一伏兔,二腓 ,三背,四五脏俞,五项,六脑,七髭,八 ,九颐。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
第一、入发际为玉枕,亦为舌本。第二、颈项节。第三、椎为崇骨。第四、大椎为玉脏。第五、脊骨两边肺俞穴。第六、夹脊两边脾俞及肝俞穴。第七、夹脊两边肾俞二穴。第八、后心对鸠尾。第九、鸠尾骨穴。
卷之八十 外科理例上
外科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