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考 - 第 9 页/共 81 页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此方主之。   汗、吐、下而解,则中气必虚,虚则浊气不降而上逆,故作痞硬;逆气上干于心,心不受邪,故噫气不除,《内经·宣明五气篇》曰:五气所病,心为噫是也。旋复之咸,能软痞硬而下气;代赭之重,能镇心君而止噫;姜、夏之辛,所以散逆;参、草、大枣之甘,所以补虚。或曰:汗、吐中虚,肺金失令,肝气乘脾而作上逆,逆气于心,心病为噫。此方用代赭石,固所以镇心,而亦所以平肝也。亦是究理之论。   卷一 伤寒门第二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半斤) 黄芩(炒) 甘草(各二两) 黄连(三两)   太阳表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表证尚在,喘而汗出者,此方主之。   病在表而下之,则虚其里,阳邪乘虚而入,故协热而利不止;表有头疼,发热恶寒,故曰表证尚在;里有热邪,故喘而汗出。表证尚在,故用葛根、甘草之辛甘以解表;里有邪热,故   卷一 伤寒门第二   脾约丸   麻仁(二升,去壳) 芍药(炒) 枳实(麸炒,各半斤) 浓朴(姜汤炒) 大黄(酒浸) 杏仁(去皮尖,各一斤)   伤寒瘥后,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难者,主此方以通肠润燥。   枳实、大黄、浓朴、承气物也;麻仁、杏仁,润肠物也;芍药之酸,敛津液也。然必胃强者能用之,若非胃强,则承气之物在所禁矣。   卷一 伤寒门第二   竹叶石膏汤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制) 粳米(各半升) 人参(三两,去芦) 甘草(一两,炙)   伤寒瘥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此方主之。   伤寒由汗、吐、下而瘥,必虚羸少气,虚则气热而浮,故逆而欲吐。竹叶、石膏、门冬之寒,所以清余热;人参、甘草之甘,所以补不足;半夏之辛,所以散逆气;用粳米者,恐石膏过寒损胃,用之以和中气也。   卷一 伤寒门第二   乌梅丸   乌梅(三十枚,去核) 人参(去芦) 细辛(去土) 黄柏(去皮) 附子(炮) 桂枝(净洗,炮,各六钱) 黄连(一两六钱,炒) 干姜(一两,炮) 当归(洗净) 蜀椒(去目及闭目者,各四钱)   胃虚脏寒,得食而呕,蛔从上出者,此方主之。   乌梅味酸,蛔得之而软;连、柏味苦,蛔得之而伏;椒、细味辛,蛔得之而死;干姜、附、桂,温脏寒也;人参、当归,补胃虚也。   卷一 伤寒门第二   烧散   裆(取隐处者烧灰,方寸匕, 水和服。男取女者,女取男者)。   伤寒阴阳易者,此方主之。   伤寒男子新瘥,未及平复,妇人与之交,得病,名曰阳易;妇人伤寒新瘥,未及平复,男子与之交,得病,名曰阴易。以无病患染着余毒而病,如换易也。取此物者,亦以病因于阴阳感召而得,故亦以阴阳之理治之。又曰:五味入口,咸入肾,腐入肾,秽入肾,乃浊阴归地之意也。 裆味咸而腐秽,故能入少阴;烧之则温,故足以化气;灰之则浊,故足以溺膀胱。经曰:浊阴归六腑,是也。药物虽陋,而用意至微,不因其陋而忽之,则升仲景之阶矣!   卷一 伤寒门第二   枳实栀子豆豉大黄汤   枳实(三枚) 栀子(十四枚) 豆豉(一升) 大黄(一两)   伤寒新瘥后,食复者,此方主之。   伤寒新瘥,胃气未复,内伤饮食,其热复至,名曰食复。枳实、大黄,能夺胃中之食;栀子、香豉,能祛胸中之热。   卷一 伤寒门第二   蜜煎导法   白蜜二合,煎之作挺,长如指许,内便道中,病患以手急抱,欲大便时去之。   自汗,大便秘者,此法治之。   胃家实则自汗,自汗亡其胃液,则便秘。若以下药与之,则益亡其液矣,故用导法。导法者,迎而夺之之兵也。   卷一 伤寒门第二   猪胆导法   大猪胆一枚,入醋少许,取竹管五寸许,以一头入胆,一头内入谷道中, 汁灌入肛内。顷当大便出。   阳明自汗,反小便利,屎虽硬不可攻者,宜行此法。   自汗,则胃亡津液,当小便不利,今小便反利,则热犹未实,屎虽硬,不可攻也,故以此法导之。猪胆能泽大肠,入醋能敛肠液,故便难者得之则易。经曰燥者濡之。此法之谓也。   卷一 伤寒门第二   搐鼻法   苦瓜蒂不拘多少为末,令病患噙水一口,将此药搐一字入鼻中,出黄水愈。   湿家,鼻塞头疼,宜行此法。   湿家头疼,是浊邪乾清阳之分也。鼻者气窍,上通于脑,下属于肺,浊邪干之,故清窍不利。瓜蒂苦而善涌泻,鼻窍受之,则能出浊邪而泻湿热。经曰客者除之,此之谓也。   卷一 伤寒门第二   阴毒熏法   大豆二升。炒令极热,先以净桶内置热醋三升,旋扶病患坐桶上蒸少时,却以热豆倾桶中,又蒸之,有倾囊下,却与阴证药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