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 - 第 362 页/共 424 页
四经会合循行之处,在胃心胸之间,故主治胃与心、胸之病也。
[2]临泣二穴,是足少阳胆经穴也,通于带脉;外关二穴,此二穴是手少阴三焦经穴也。
四穴通于阳维脉。
四经会合联系之处,在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之时故主治目锐眦、耳后、颊、颈、肩之病也。
[3]后溪二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穴也,通于督脉;申脉二穴,此二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穴也。
四穴通于阳跷脉。
四经会合别络之处在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之间故主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之病也。
[4]列缺二穴,是手太阴肺经穴也,通于任脉;照海二穴,此二穴是足少阴肾经穴也,四穴通于阴跷脉。
四经会合系络之处,在于肺系、咽喉、胸膈之间故主治肺系、咽喉、胸膈之病也。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
冲脉公孙穴主治歌
九种心疼病不宁,结胸翻胃食难停,酒食积聚肠鸣见,水食气疾膈脐疼腹痛胁胀胸膈满,疟疾肠风大便红,胎衣不下血迷心,急刺公孙穴自灵。
【注】[1]九种心疼者:曰饮、曰食、曰风、曰冷、曰热、曰悸、曰虫、曰注、曰去来补。
[2]结胸者,胸满硬痛也。
[3]翻胃者,朝食暮吐,食难停留也。
[4]伤酒,伤食、积滞,肠胃雷鸣,水食,气疾,膈间脐腹疼痛两胁作胀,胸膈满闷,疟疾肠风,大便下血,以及妇人胞衣不下瘀血上攻迷心,皆宜刺此公孙穴,则立应也(图十四)。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
阴维内关穴主治歌
中满心胸多痞胀,肠鸣泄泻及脱肛,食难下膈伤于酒,积块坚硬横胁旁妇女胁疼并心痛,里急腹痛势难当,伤寒不解结胸病,疟疾内关可独当。
【注】[1]中满心胸痞胀,谓腹满胸痞胀不通快也。
[2]肠鸣泄泻,谓暴泻脱肛也。
[3]食难下膈伤于酒者,谓呕吐食不能下,或因酒伤也。
[4]积块坚硬,横冲于胁,妇女心胁疼痛,里急胀痛,伤寒结胸硬痛疟疾,里实等病,皆刺内关,无不愈矣(图十五)。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
带脉临泣穴主治歌
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头风肿痛连□项,眼赤而疼合头眩齿痛耳聋咽肿证,游风搔痒筋牵缠,腿疼胁胀肋肢痛,针入临泣病可痊。
【注】[1]中风手足举动难,谓手足不随也。
[2]若疼痛麻木拘挛,兼发热者,风热也。
[3]头风旋晕及肿痛连□、项、目、牙齿、两耳、咽喉皆赤肿痛游风搔痒,筋脉牵引,腰、胁、四肢与肋疼痛等证,皆宜刺此临泣穴立时有奇功也(见图十六)。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
阳维外关穴主治歌
肢节肿疼与膝冷,四肢不遂合头风,背胯内外筋骨痛,头项眉棱病不宁手足热麻夜盗汗,破伤跟肿目睛红,伤寒自汗烘烘热,惟有外关针极灵。
【注】[1]四肢骨肿痛,两膝痹冷,手足不遂,偏正头风,脊背、腰胯、筋骨、头项、眉棱疼痛,手足发热麻木,夜间盗汗,及破伤游风脚跟肿痛,两眼赤红,伤寒阳明自汗,蒸热烘烘,皆宜刺外关穴。
其病立已(图十七)。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
督脉后溪穴主治歌
手足拘挛战掉眩,中风不语并癫痫,头疼眼肿涟涟泪,背腰腿膝痛绵绵项强伤寒病不解,牙齿□肿喉病难,手足麻木破伤风,盗汗后溪穴先砭。
【注】[1]手足拘挛者,屈伸难也。
[2]战掉者,手足颤摇不能握也。
[3]眩者,晕也。
[4]中风卒然昏仆,不能语言,癫痫不省人事,瘛瘲抽掣头痛及暴发火眼,热泪常流,行痹,腿、腿、背、腰周节身疼痛项强,伤寒,感冒,汗不出,不能解,上下牙齿、□、龈、咽、喉肿疼手足麻木不仁,破伤受风,寝汗等证先砭后溪穴,开通脉道,无不愈矣(图十八)。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
阳跷申脉穴主治歌
腰背脊强足踝风,恶风自汗或头痛,手足麻挛臂间冷,雷头赤目眉棱痛吹乳耳聋鼻?血,癫□肢节苦烦疼,遍身肿满汗淋漓,申脉先针有奇功。
【注】[1]腰背脊强,不能俯仰也。
[2]足内踝红肿,名绕踝风也。
[3]足外踝红肿,名穿踝风也。
[4]恶风自汗与雷头风痛,暴发火眼,眉棱骨痛,手足麻木拘挛,臂冷及妇人吹乳,乳房红肿(未产者名内吹,已产者名外吹也)耳聋鼻衄,癫痫抽搐,肢节烦疼,遍身肿满,头汗淋漓等证此皆风热痰饮,流注攻冲为病,并宜先针申脉,立时有功(图十九)。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
任脉列缺穴主治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