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 - 第 359 页/共 424 页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   二、持针歌   持针之士要心雄,手如握虎莫放松,欲识机关三部奥,须将此理再推穷。   【注】[1]凡下针之士,须心小力雄,以右手持针于穴上,势若握虎,不敢放松着力旋插,直至应止之处,吸气三口,然后提针,徐徐而用。   [2]凡机关三才奥理,欲识于心而行于针者,须将此再三推穷可也。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   三、温针歌   温针之理最为良,口内温和审穴方,母令冷热相争搏,荣卫宣通始安祥。   【注】[1]凡下针,必先将所用之针,入于口中,使之温热,审定穴所方可与刺。   [2]勿令冷热相争,庶血气调和,而得安祥也。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   四、进针歌   进针理法取关机,失经失穴最不宜,阳经取陷阴经脉,三思已定针之愈。   【注】[1]凡下针,要病人神气定,息数匀,医者亦如之,关机最密切勿太忙,须细审经络穴所在何部分,不可轻施其针失于经络穴所也。   [2]如在阳部,必取筋骨间陷下之处,则不伤于筋骨;如在阴分□腘之内动脉相应间,则以爪重切经络少待片时,方可进针,而不伤于荣卫。   [3]又必三思已定,然后下针,病可愈矣。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   五、指循歌   部分经络要指循,只为针头不紧沉,推则行之引则止,调和血气使来临。   【注】[1]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推而行之,引而止之,往来循之,使气血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得气即泻之意也。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   六、摄法歌   摄法原因气滞经,大指爪甲切莫轻,以指摄针待气至,邪气流行针自轻。   【注】[1]凡摄针者,因针下邪气滞涩不行也,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重切之使正气流行,则邪气不能滞涩,而针下自觉活动矣。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   七、退针歌   退针手法理要和,三才诀内总玄机,一部六数三吸气,须臾疾病自然愈。   【注】[1]凡退针,全在手法,三才之内,皆有要诀元机,不可不知。   [2]如欲退针,必须缓缓而出,自地部退至人部,再渐退至天部俱用少阴之六数泻之,每一部六数,须要少停,三部共行三六一十八数令病人吸气三口,随吸随提,徐徐退至天部,其疾病自然除矣。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   八、搓针歌   搓针泻气最为奇,气至针缠莫就移,浑如搓线攸攸转,急则缠针肉不离。   【注】[1]搓针者,凡进、退、搓、捻,皆催其气以至泻邪气也如觉针下气紧,切勿就移,须用泻法,但微微动转,如搓线之状若转之太紧,必至肉缠针头,邪气滞涩,而不能除矣。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   九、捻针歌   捻针指法不相同,一般在手两般功,内外转移行上下,助正伏邪疾自轻。   【注】[1]凡捻针时,虽一般在手,而指法不同,故功有两般也。   [2]如欲治上,则大指向外捻,外捻者令其气向上也;如欲治下,则大指向内捻,内捻者令其气至下也。   [3]内捻为之补,外捻为之泻。   [4]如经络向下者,转针头逆之则为迎也;经络向上者,移针头顺之则为随也。   [5]指法得宜,则正气自复,而邪气自退矣。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   十、留针歌   留针取气候沉浮,出入徐徐必逗留,能令荣卫纵横散,巧妙元机在指头。   【注】[1]留针者,凡出针至于天部,入针至于地区,须在皮肤肌肉间徐徐容留令荣卫宣散方可出针入针。   [2]若出针太急,则血随针出,反伤荣卫,其巧妙元机,全在指头也。   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   十一、摇针歌   摇针三部皆六摇,根据次推排在指梢,孔穴大开无窒碍,邪气退除病自消。   【注】[1]摇针者,如出针三部欲泻之际,每一部摇二、三摇多者不过六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