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纲目 - 第 343 页/共 379 页

桃枝丸   疏取积热及结胸,又名   桃符丸   巴豆霜大黄黄柏(各一钱)轻粉砂(各半钱)上细末,面糊丸粟米大,煎桃枝汤下。一儿五七丸。五七岁二三十丸,未儿二三丸,临卧服。   栀豉饮子   治小儿蓄热在中,身热狂躁,昏迷不食。   栀子仁(七枚)豆豉(半两)上用水三盏,煎至二盏,看多少服之无时。或吐不吐,立效。   卷之三十七小儿部心主热   变蒸热   变蒸者,阴阳水火蒸于血气,而使形体成就,是五脏之变气,而七情之所由生也。盖儿生之日,至三十二日一变,每变蒸毕,即觉性情有异于前。何者?长生脏腑意智故也。何谓三十二日长骨添精神?人有三百六十五骨以象天数,以应期岁,以分十二经络。故初生至三十二日一变生癸,属足少阴肾,藏精与志;六十四日二变一蒸生壬,属足太阳膀胱,其发耳与冷;至九十六日三变生丁,属手少阴心经,心藏神,其性为喜;一百二十八日四变二蒸生丙,属手太阳小肠,其发汗出而微惊;一百六十日五变生乙,属足厥阴肝,肝藏魂,喜哭;一百九十二日六变三蒸生甲,属足少阳胆,其发目不闭而赤;二百二十四日七变生辛,属手太阴肺,肺藏魄,生声;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四蒸生庚,属手阳明大肠,其发肤热而汗,或不汗;二百八十八日九变生己,属足太阴脾,脾藏意智;至三百二十日十变五蒸生戊,属足阳明胃,其发不食,肠痛而吐乳。又手厥阴心包络、手少阳三焦,此二经俱无形状,故不变而不蒸也。前十变五蒸,乃天地之数以生成之,然后始生齿,能言,知喜怒,故云始全也。太仓云:气入四肢,长碎骨,于十变后六十四日为一大蒸,计三百八十四日,长其经脉手足,手受血故能持握,足受血故能行立。经云:变且蒸,谓蒸毕而足一岁之日有余也。师曰:不汗而热者,发其汗。大吐者,微止,不可别治。又六十四日为二大蒸,计四百四十八日。又六十四日三大蒸,计五百一十二日。共五百七十六日,变蒸既毕,儿乃成人也。变者,变生五脏也。蒸者,蒸养六腑也,所以成人。变者上气,蒸者体热。每经一变一蒸,情能既异,轻则发热微汗,其状似惊,重则壮热脉乱而数,或吐或汗,或烦啼躁渴。轻者五日解,重者七八日解,其候与伤寒相似。亦有变蒸之余续感寒邪者,但变蒸则耳冷冷,上唇发泡,状如泡珠。若寒邪搏之,则寒热交争,腹中作痛,而啼叫之声,日夜不绝。变者易也,蒸于肝则目眩微赤,蒸于肺则嚏嗽毛耸。凡五脏六腑筋脉骨节,循环各有证应,其治法和平之剂微表之,热实者微利之,或不治亦自愈。   〔汤〕《千金》变蒸论云:凡儿生三十二日一变,六十四日再变,变且蒸。九十六日三变,一百二十八日四变,变且蒸。一百六十日五变,一百九十二日六变,变且蒸。二百二十四日七变,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变且蒸。   二百八十八日九变,三百二十日十变,变且蒸。积三百二十日小蒸毕.后六十四日大蒸,蒸后六十四日复大蒸,蒸后一百二十八日复大蒸,凡小儿自生三十二日一变,再变为一蒸,凡十变而五小蒸,又三大蒸,积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都毕,乃成人。小儿所以变蒸者,是荣其血脉,改其五脏,故一变竟,辄觉情态有异。其变蒸之候,变上气者,蒸者体热。变蒸有轻重,其轻者体热而微惊,耳冷尻冷,上唇头白泡起,如鱼目珠子,微汗出。重者体壮热而脉乱,或汗或不汗,不欲食,食辄吐,目白睛微赤,黑精微白。又云:目白者重,赤黑者微,变蒸毕,自精明矣。此其证也。单变小微,兼蒸小剧,凡蒸,平者五日而衰,远者十日而衰。先期五日,后期五日,为十日之中,热乃除耳。或违日数不歇,切不可妄治及灸刺。(海藏云:言变蒸通一十八次,盖前三百二十日为十小蒸,后二百五十六日为十大蒸也。,乎典切,不呕而吐也。)〔无〕若身热耳热尻亦热,此乃他病,可作别治。   紫霜丸   治小儿变蒸发热不解,并挟伤寒温壮热,汗后热不渴,及腹中有痰癖,哺乳不进,乳则吐,食痫,先寒后热者。   代赭石(醋淬,一两)赤石脂(一两)巴豆(三十粒,去油)杏仁(五十个,去皮尖)上先将杏仁、巴霜细研为膏,却入二石相合,更捣一二千杵,当自相得。若硬,入少蜜同杵之。密器中收。   三十日儿,服如麻子大一粒,与少乳汁令下。食顷后与少乳,勿令多,至日中当小下除热。若未全除,明日更与一粒。百日儿,服如小豆大一粒,以此准定增减。紫霜丸无所不治,虽下亦不虚人。   卷之三十七小儿部心主热   心痛   心痛,当于大人心痛门参用之。   心痛吐水者,虫痛;心痛不吐水者,冷心痛。   〔钱〕   灵矾散   治小儿虫咬心痛欲绝。   五灵脂(二钱)白矾(火飞,半钱)上同研,每服一二钱,水一钟,煎至五分,温服无时,当吐出虫。   卷之三十七小儿部心主热   弄舌   〔钱〕弄舌,脾藏微热,令舌络微紧,时时舒舌,治勿用冷药及下之,当少与泻黄散,渐服之。(田氏云:若肥实者,用牛黄散治之,)或欲饮水,医疑为热,用冷药下之者,非也。饮水者,脾胃津液少故也,又加面黄肌瘦,五心烦热,即为疳,宜加胡黄连辈。若大病未已,用药弄舌者凶。   卷之三十七小儿部心主热   重舌   〔汤〕重舌,附舌下近舌根,生形如舌而小,谓之重舌。其着舌下,如此者名重舌。其着颊里及上,如此者名重。其着齿龈上,如此者名重龈,皆刺之去血可也。   〔田〕重舌治法。用苦竹沥渍黄柏末点舌上。如不愈,后用真蒲黄敷之,不过三次愈。(用真蒲黄微炒,纸铺地上出火气,研细,每挑些糁舌下,更以温水蘸熟帛裹指轻轻按之,按罢渗药。)〔姚〕治小儿重舌。马牙硝涂舌下,日三度。   〔世〕治小儿重舌木舌。先用新水揉口并舌上下,后用皂角针烧灰,入脑子少许,每用半字,糁舌上下,出涎立效。   〔《子母》〕治小儿重舌。烧乌贼鱼骨,细研,和鸡子黄敷喉及舌上。   〔《简》〕治小儿重舌欲死。乱发灰细研,以半钱敷舌下,日不住用之。   〔丹〕重舌。桑白皮煮汁涂乳,饮之。《秘录》又以蜣螂烧末,唾敷之。   卷之三十七小儿部心主热   木舌   〔汤〕木舌者,舌肿渐渐粗大满口,不急治即塞,杀人也。   〔田〕木舌治法。用《局方》中紫雪一分,竹沥半合和之,时时抹入口中,自消。   〔丹〕小儿木舌。百草霜、滑石、芒硝为末,酒调敷。   卷之三十七小儿部心主热   舌白胎   〔丹〕舌上生如粥粒。桑白皮汁敷之,三两次,妙。   卷之三十七小儿部心主热   鼻衄   〔汤〕   地黄汤   治荣中热,及肺壅,鼻血生疮,一切丹毒。   生地赤芍药当归川芎(各等分)上咀,水煎去渣,量大小加减服。如鼻衄,临熟入生蒲黄少许。生疮,加黄等分。丹毒,加防风等分。   同煎,累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