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摘粹 - 第 25 页/共 64 页
水煎大半杯,温服。
下气汤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 五味(一钱) 茯苓(三钱) 杏仁(三钱炮去皮尖) 贝母(二钱去心) 芍药(三钱) 橘皮(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杂证要法 虚证类
血证
肝主藏血,凡脏腑经络之血,皆肝家之所灌注也。但木性善达,如水寒土湿,生气不达则血瘀矣。如木郁风动,疏泄不敛,则血脱矣,血瘀则凝滞不行,必至枯槁。其肌肤血脱,则泛滥无归,必至流溢于上下。总由中气颓败,有以致之也。如血瘀不行者,以破瘀汤主之。如血脱于上而为衄血者,缘火泄金刑,气伤血沸,以仙露汤主之。如血脱于上,而大吐瘀血者,缘中下湿寒,凝瘀上涌,以灵雨汤主之。如血脱于上,而零星吐红鲜者,缘土湿胃逆,肺家不无上热,以白茅汤主之。如血脱于下,而为便血者,缘水土寒湿,木郁风动,以黄土汤主之。如血脱于下,而为溺血者,木郁尤甚,以宁波汤主之。如阴虚有火而吐血者,以六味地黄汤主之。如阳虚有寒而吐血者,以甘草干姜汤主之。如吐血穷极者,以当归补血汤主之。
破瘀汤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丹皮(三钱) 桂枝(三钱) 川芎(三钱) 桃仁(三钱泡去皮尖)
生姜(三钱) 当归(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仙露汤麦冬(三钱) 五味(一钱) 贝母(三钱) 柏叶(三钱) 甘草(二钱) 芍药(三钱) 杏仁(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如胃逆须加半夏;如因中下湿寒,当加干姜、茯苓;如大衄之后,气泄阳亡,厥逆寒冷,宜加参 姜附以续微阳;清润之药,切不可用。
灵雨汤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炮) 柏叶(三钱) 丹皮(三钱) 贝母(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如气虚加人参。下寒甚者蜀椒、附子,亦当大用。其零星咯吐,红鲜不凝,虽有上热,亦非实火,稍加麦冬,略清肺热,不可过用苦寒也。
又方治吐血有寒者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 干姜(二钱炮) 丹皮(三钱)
牡蛎(二钱) 桂枝(三钱) 白芍(三钱) 水煎服。
白茅汤杏仁(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贝母(二钱) 茅根(三钱) 芍药(三钱) 丹皮(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如相火极旺,宜加黄芩而倍芍药。若上热不敌下寒之剧,当大温水土。清润诸法,切不可用也。
黄土汤甘草(二钱) 白术(二钱) 干姜(二钱) 阿胶(三钱) 地黄(三钱) 黄芩(二钱) 灶中黄土(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宁破汤甘草(二钱) 芍药(三钱) 阿胶(三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栀子(二钱) 发灰(三钱猪脂煎研) 水煎大半杯,温服。若瘀血紫黑,累块坚阻,加丹皮、桂枝之类行之。用导赤散尤效。
六味地黄汤熟地(三钱) 山药(三钱) 山茱萸(三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丹皮(三钱)
加柏叶(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甘草干姜汤干姜(二钱炮黑) 甘草(四钱生) 水煎大半杯,温服。
当归补血汤(方见头痛)
杂证要法 虚证类
脱证
阳自右降,降于下而化浊阴。阴自左升,升于上而化清阳。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是阴阳互相为根也。
而要其升降之权,总在于脾胃。一自脾气不升,则精血驰走而阴脱。《经》曰:脱阴者目盲是也。一自胃气不降,则神气飞腾,而阳脱。《经》曰:脱阳者见鬼是也。如阴脱者,以乌肝汤主之。如阳脱者,以兔髓汤主之。如虚病元阳将脱者,以参附汤主之。如少阴气厥不至者,以地黄饮子主之。
乌肝汤甘草(二钱) 人参(三钱)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首乌(三钱蒸) 芍药(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兔髓汤甘草(二钱) 人参(三钱) 五味(一钱) 半夏(三钱) 龙骨(二钱 研) 牡蛎(三钱研) 元参(三钱) 附子(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参附汤人参(一两) 附子(五钱制) 水煎大半杯,温服。
地黄饮子肉桂 附子 肉苁蓉 茯苓 熟地 麦冬 五味子 远志 菖蒲 石斛 山萸肉巴戟肉(各一钱) 薄荷叶(四分) 水煎大半杯,温服。
杂证要法 虚证类
盗汗自汗
阴虚盗汗。盗汗者,时常发热,睡时出汗,醒时即收也。阳虚自汗。自汗者,时常畏寒,动静皆有汗也。然阴阳互根,又有不可泥者。盗汗亦有阳虚,自汗亦有阴虚者。如汗出喘甚,汗出脉脱,汗出身痛,汗出发润至巅,汗出如油,汗出如珠,此六者皆不治之证也。如汗出属阴虚者,以叶氏方主之。
如汗出属阳虚者,以参附汤主之。如阴阳俱虚者,以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如肾水上泛,汗出不止,名曰亡阳,以真武汤主之。
叶氏方人参(二钱) 熟地(三钱) 五味(二钱) 甘草(二钱炙) 湖莲(二钱) 茯神(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参附汤(方见脱证)
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附子(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真武汤(方见痰饮)
杂证要法 虚证类
不寐
不寐之证不一,有劳病虚烦不得眠者,缘土湿胃逆,相火浮动,以扰乱神魂而不得安,以酸枣仁汤主之。又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以司昼夜之开阖。今有厥逆之气,客于五脏六腑,抗卫气于外,使之行于阳,不得入于阴,故目不得瞑,以半夏秫米汤主之。又有水气停滞于胸中,郁成湿痞,近而欺凌宫城,心神烦扰而不得眠者,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酸枣仁汤酸枣仁(八钱生用不研) 甘草(一钱半) 知母(三钱) 茯苓(三钱) 芎 (一钱半)
水三杯,先煮酸枣仁至二杯,入诸药,再煎至八分服。
半夏秫米汤半夏(五钱) 秫米(一茶杯) 以长流水扬数百遍,煎大半杯,温服。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见喘促)
杂证要法 虚证类
怔忡
怔忡者,心下跳动不安也。即惊悸之类,缘土湿木郁,相火浮动,逼扰宫城,以致心神震荡不安也。以金鼎汤主之。如因水气凌心,而成怔忡者,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重者以桂枝茯苓大枣甘草汤主之。再重者以真武汤主之。如因奔豚而成怔忡者,当于奔豚门求方治之。
金鼎汤(方见神惊)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见喘促)
桂枝茯苓大枣甘草汤茯苓(八钱) 桂枝(四钱) 甘草(二钱) 大枣(二枚) 取水扬三百遍,名甘澜水,三杯,先煮茯苓至二杯,入诸药煎至七分,温服。
真武汤(方见痰饮)
杂证要法 虚证类
痿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