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悟 - 第 40 页/共 63 页
安神定志丸
(见不得卧。
十全大补汤
(见虚劳。
八味丸
(见类中。
卷四
眩晕
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古称头旋眼花是也。其中有肝火内动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是也,逍遥散主之。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有气虚挟痰者,书曰: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上重下轻也,六君子汤主之。亦有肾水不足,虚火上炎者,六味汤。亦有命门火衰,真阳上泛者,八味汤。此治眩晕之大法也。予尝治大虚之人,眩晕自汗,气短脉微,其间有用参数斤而愈者,有用参十数斤而愈者,有用附子二、三斤者,有用 、术熬膏近半石者,其所用方,总不离十全、八味、六君子等。惟时破格投剂,见者皆惊,坚守不移,闻者尽骇,及至事定功成,甫知非此不可。想因天时薄弱,人禀渐虚,至于如此。摄生者。可不知所慎欤!
加味逍遥散
(见类中。
卷四 眩晕
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一钱五分) 天麻 茯苓 橘红(各一钱) 白术(三钱) 甘草(五分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服。
六君子汤 六味汤 八味汤
(俱见类中。
十全大补汤
(见虚证。
卷四
健忘
经云: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肾主智,肾虚则智不足,故喜忘其前言。又心藏神,神明不充,则遇事遗忘也。健忘之症,大概由于心肾不交,法当补之,归脾汤、十补丸主之。亦有痰因火动,痰客心胞者,此乃神志昏愦,与健忘症稍不相同,法当清心开窍,二陈汤加竹沥、姜汁,并朱砂安神丸主之。
归脾汤 十补丸
(见虚劳。
二陈汤
(见中风。
朱砂安神丸
(见惊悸。)
卷四
嘈杂
嘈杂者,躁扰不宁之貌,得食暂已,少顷复嘈。其中有挟痰与火者,则口燥、唇焦,脉滑数也,二陈汤加山栀、黄连之类。有脾虚挟痰者,则气促食少,脉小弱也,五味异功散主之。嘈杂之症,治失其宜,变为噎塞者众矣,可不慎乎?更有元气大虚,心中扰乱不安者,名曰虚烦,此与嘈杂不同,当按其虚而重补之。夫病有兼症,各有情形,善治者宜斟酌焉
五味异功散
(见类中。
卷四
咽喉(口舌齿唇)
咽能咽物,通乎地气,喉能纳气,通乎天气。气之呼吸,食之升降,而人命之存亡系焉咽喉之病,挟热者十之六、七,挟寒者十之二、三,而风寒包火者,则十中之八、九。古人开手一方,只用甘草、桔梗,《三因方》加以荆芥,其他蒡子、薄荷、贝母、川连之类,皆出后人续补。可见咽喉之病,不便轻用凉药,而专主开发升散者,所谓结者开之,火郁发之是已。及其火势极盛,则清剂方施,结热下焦,而攻法始用,非得已也。方书杂称咽喉为三十二症,命名各殊,治法亦异,眩人心目,兹予细加订正,不遗不赘,并选古今治法,而择其平善至效者,详列于下。诚以咽喉关要之地,命如悬缕,学人宜致思焉。
卷四 咽喉(口舌齿唇)
喉痹
痹者,痛也,经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者,手少阴心,一阳者,手少阳三焦也。心为君火,三焦为相火,二火冲击,咽喉痹痛,法当散之、清之,加味甘桔汤主之。又有非时暴寒,潜伏于少阴经,越旬日而后发,名曰伏气咽痛,谚云肾伤寒是已,法当辛温以散之,半夏桂甘汤主之,复有少阴中寒之重证,寒客下焦,逼其无根失守之火,发扬于上,遂致咽痛,其症手足厥冷,脉细沉,下利清谷,但用理中、四逆汤疗寒,而咽痛自止。斯二者,寒也,其他悉属热证,不可不知。
卷四 咽喉(口舌齿唇)
缠喉风
咽喉肿痛胀塞,红丝缠绕,故名缠喉风,其症口吐涎沫,食物难入,甚则肿达于外,头如蛇缠。先用黄齑汁调元明粉少许,灌喉中,搅去其痰,次用蜜水润之。
若齑汁不能拔痰,则用土牛膝,连根捣烂,和酸醋灌之。如或顽痰胶固,吐仍不出,咽喉胀闭不通,滴水难入者,则用解毒雄黄丸,极酸醋磨下七丸,自然得吐而通。既通,可用牛黄清心丸,加味甘桔汤。如或肿势达外,延及颈项头面,红如火光,药力难敌,急用瓷锋砭去恶血,用鸡子清调乳香末润之,立瘥。或用芭蕉根汁润之,以解其毒。若口中肿胀紫黑急用银针刺去其血,或用小刀点之,随以淡盐汤洗之,吹上冰片散。更有肿在喉里,针法难施,急于手少商穴出血,则喉花自开,仍以解毒雄黄丸灌之,自然通透。此等病势危恶,非吐痰、解毒、煎丸并进,刀针、砭石按法善施,解克有济也,治此者,平时揣摩纯熟,临症庶能措手,幸毋轻忽怠缓以误人也。少商穴,在手大拇指内侧,去爪甲一韭叶许,针时,用
卷四 咽喉(口舌齿唇)
走马喉风
喉舌之间,暴发暴肿,转肿转大,名曰走马喉风,又名飞疡。不急治,即杀人。用小刀点出血,淡盐汤洗之,吹以冰片散,仍服加味甘桔汤,加金银花一、二两;若牙关紧急,则用搐鼻散吹鼻中,随以解毒雄黄丸,醋磨灌之。太乙紫金丹亦佳,紫金丹,
卷四 咽喉(口舌齿唇)
缠舌喉风
硬舌根而烂两傍,急服加味甘桔汤,吹以冰片散,缓则不救。若有烂
卷四 咽喉(口舌齿唇)
双单乳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