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锦囊秘录 - 第 89 页/共 253 页
丹溪云:吐血成碗吐出者,甚有出而盈盆者,多是阳盛阴虚,故血不得下行,因火势炎上而涌出,脉必大而芤,大者,发热,芤者,血滞与失血也。多属阳明以其多血多气也。
吐血有三种,有内衄、有肺疽、有伤胃。内衄者,出血如鼻衄,不从鼻孔出,是近在心肺间,津液出,还流入胃中,或如豆羹汁,或如切 ,(音勘,凝血也)。血凝停胃中,因即满闷,便吐,或出数斗至一石者是也。得之于劳倦饮食过常也。肺疽者,因酒后热毒满闷,吐之时血从吐后出,或一合半合,半升一升是也。伤胃者,因饮食大饱之后,胃中冷,不能消化,便烦闷,强呕吐,使所食之物与气共上冲蹙,因伤裂胃,令吐血色鲜正赤,小腹绞痛。若自汗出,其脉紧而数者,为难治也。前人言,诸失血症,身热则死,寒则生,亦大概言之,岂无热生而寒死乎?则必兼脉症而后可也。
治血必求血属之药,四物是也。川芎血中气药,通肝经,性味辛散,能行血滞于气也。地黄血中血药,通肾经,其性味寒,能补真阴之虚也。当归血中之主药,通肝经,性辛温,分用有三治,全用能活血,各归其经也。芍药为阴分之药,通脾经,味酸寒,能凉血,治血虚腹痛也。然特论治血病而求血药之属者也。若气虚血弱,又当从仲景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生阴血也。若四物汤者,独能主血分受伤,为气不虚也。其辅佐之属。若桃仁、红花、苏木、血竭、丹皮者,血滞所宜;蒲黄、阿胶、地榆、百草霜、棕桐灰者,血崩所宜;乳香、没药、五灵脂、凌霄花者,血痛所宜;苁蓉、锁阳、牛膝、枸杞子、益母草、败龟板者,血虚所宜;乳酪、血液之物,血燥所宜;干姜者,血寒所宜;生地、苦参,血热所宜。特取其证治之大概,以明血药之属,岂可以四君、四物,便足以尽气血之用。
嗽出痰内有血者,名咳血,其因有二,热壅于肺者易治,不过疏之而已,久嗽损于肺者,难治,此已成劳也。痰中带血丝者,此阴虚火动,劳伤肺脏也。盖血虽生于心,统于脾,藏于肝,然实宣布于肺,静则归经,热则妄行,火伤肺络,血随咳出,或带痰中为咳血,吐出多者,为吐血。若喉中常有血腥,一咯血即出,或鲜、或紫、或细屑者,谓之咯血。若鲜红随唾而出者,谓之唾血,二者皆出于肾,亦有瘀血内积,肺气壅逼。若能下降者,更有口中津唾,皆是紫黑血水,如猪血之色晦而不鲜,形瘦体热盗汗者,为有怫郁所致也。然唾血责在下焦,盖阳火煎迫而为之也。肾主唾,足少阴少血多气,故其症为难治。然咯血亦以为病最重,而且难治者,亦以其肺手太阴之经,气多血少。又肺者,金象,为清肃下降之脏,金为火所制迫而上行,乃为咯血,逆之甚矣。
《经》曰:上气见血,下闻病音,谓喘而咯血,且咳嗽也。是以吐血衄血下血虽去多。
然从肝胃大肠而来、三经气血俱多,故身凉脉微无害,咳血咯血,是从心肺肾而来,三经皆气多血少,气多则火易生,血少则火易识,故渐见脉洪而数,身热咳嗽,失血虽少,多致不起。
一方治服药而血不止,是肺上有窍也。用白芨末、猪肺,煮熟蘸食,日三四次,窍为芨末填满,血自止也。欲知何脏之血,吐在水碗之内,浮者肺血,沉者肝血,半浮半沉者心血,各随所见,以羊肺肝心熟蘸芨末食之。然须静养绝欲,方可施治。凡咳血、咯血,最是恶症,其初甚微,渐至不救,以其从心肺来之病也。
有负重为物所压,或持重远行,忽心口痛,口鼻出血,俗名伤力吐血,乃肺胃内膜伤损挣破也。若用凉药愈遏愈出,卒至胃损咳嗽而死,急以人参细末,飞罗面,童便调服最佳,或白芨末,童便调下亦可,但不可服凉药耳。
诸症失血皆见芤脉,随其上下以验所出,大凡失血脉贵沉细,设见浮大,后必难治,以一切血证,身凉脉小者,易治。五气复也,身热脉大者难治,以邪气胜也。
腹胀便血,脉大时绝是逆也。如此者,不及一时而死。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
方脉鼻衄齿衄舌衄肌衄合参
鼻气能通于脑,血上溢于脑,故从鼻而出,名为鼻衄。若因风寒暑湿,流传经络,涌泄清道而致者,皆外所因,积怒伤肝,积忧伤肺,烦思伤脾,失志伤肾,暴喜伤心,皆能动血,随气上溢而致者,皆内所因,饮酒过多炙爆辛热,或坠车损扑而致者,皆不内外因也。《原病式》曰:衄者。阳热怫郁于足阳明经。丹溪曰:衄血出于肺,言肺者,以窍言也。言阳明者,以血海言也。又有洗面而衄,日以为常,犹风行水动,面热而阳明之火上升,血亦随之也。若产后口鼻有黑气及鼻衄者,名胃绝,此症多不可治。遇有此者,急取绯线一条,并产妇顶心发两条,紧系中指节即止。衄不止而头汗者,死。
凡血从齿缝中,或齿根出者,谓之齿衄。有风壅,有肾虚,风壅者,消风散外,以祛风擦牙散。肾虚者,以肾主骨,齿者骨之余,虚火上炎,服凉药而愈甚者,此属肾经下虚上盛,宜盐汤下安肾丸,仍用青盐炒香附黑色为末,擦之。然少阴气多血少,故其血必点滴而出,齿亦隐隐而痛,多欲者犯之,亦有胃热而牙断出血者,阳明气血俱多,火旺则血如潮涌,善饮者多犯此,宜清其热,清胃散主之。
有毛窍中出血者,名曰肌衄。因阳气怫郁于内,不能敷扬于外,致阴血上乘阳分,留淫腠理,日久阳气开发,则阴血不能归经,故血从毛窍出也。宜开郁清气凉血之剂,如相火内动,而乘阴分以致热血沸腾者,宜滋阴降火之剂,前人主乎肺热,以肺主皮毛也。用男胎发烧灰扑之,有因大喜伤心,喜则气散,血随气而溢于表者,宜凉心以敛之。
胸前有一孔,常出血水,名曰心漏,用嫩鹿茸去毛,酥炙,附子,炮,去皮、脐,盐花共末,枣肉为丸,每服三十丸,空心酒下,兼治肾虚腰痛如神。
舌衄者,舌上无故出血如线不止,或如管孔者是也。宜香薷汁一升,日三服,外以槐花炒末,干掺之。
耳中出血,少阴火动也。龙骨烧灰,吹入即止。
血分三部,药有轻重。犀角地黄汤,治上血,如吐衄之类;桃仁承气汤,治中血,如血蓄中焦下痢脓血之类;抵当汤丸,治下血,如蓄血如狂之类,此治有余血症之大概也。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 方脉鼻衄齿衄舌衄肌衄合参
大蓟散
治辛热伤肺,呕吐血,或一碗半升,名曰肺疽。
大蓟根 犀角屑 升麻 桑白皮 杏仁(去皮尖) 蒲黄 桔梗(各二钱) 甘草(炙,五分) 分作二服,水煎。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 方脉鼻衄齿衄舌衄肌衄合参
独参汤
治吐血暴甚,昏晕不止。
人参一两为末,用鸡子白调如稀糊,以匙挑服,五更服之尤妙。或用童便冲参汁俱可。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 方脉鼻衄齿衄舌衄肌衄合参
藕节散
治吐衄不止。
藕汁 生地黄汁 生蜜(五匙) 大蓟汁(各三合) 和匀每服一小钟,不拘时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 方脉鼻衄齿衄舌衄肌衄合参
款花补肺汤
人参 麦冬(各一钱二分) 五味子(十五粒) 款冬花 紫菀 桑白皮(炒,各一钱) 当归(一钱五分) 芍药 知母 贝母 茯苓 橘红(各八分) 甘草(五分) 水煎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 方脉鼻衄齿衄舌衄肌衄合参
丹溪方
治见血后,脾胃弱,精神少血不止者。
人参(一钱) 黄 (二钱) 五味子(十三粒) 芍药 甘草 当归 麦冬(各五分) 水煎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 方脉鼻衄齿衄舌衄肌衄合参
必胜散
治男妇血妄流溢,或吐,或唾,或衄。
小蓟 人参 蒲黄 当归 熟地 川芎 乌梅(去核,各一两) 每服六钱,水煎服。
一方
治诸血上行,用韭菜汁、姜汁、童便,磨郁金饮之,其血自清。如无郁金,以山茶花代之。或用藕节捣汁饮之。或用茅根绞汁饮之,日三服。
一方
治妇人经血逆行,或血腥吐血,韭汁冲童便立效。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 方脉鼻衄齿衄舌衄肌衄合参
滋阴保肺汤
黄柏(盐水炒) 知母 天冬(一钱二分) 当归(一钱五分) 芍药 生地 橘红 紫菀桑白皮(炒,各八分) 大粉草(五分) 阿胶(一钱二分,蛤粉炒) 五味子(十五粒) 水煎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 方脉鼻衄齿衄舌衄肌衄合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