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锦囊秘录 - 第 86 页/共 253 页
治感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
当归 桂枝 白芍 细辛(各三钱) 大枣(三枚) 甘草(炙) 通草(各二钱) 上,水煎服。按:此厥阴经药也。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 遵古汇集伤寒诸方
桂枝麻黄各半汤
治伤寒见风脉,发热,自汗,或无汗。
桂枝(二钱) 白芍 生姜 甘草(炙) 麻黄(各一钱五分) 杏仁(十一个,去皮尖)
大枣(二枚) 上,水煎服。按:此足太阳、手足太阴、手少阳经药。出太阳例,治风寒之剂也。夫仲景论已上六经药,然其中有发表解肌温经不同,盖风寒有浅深,荣卫有虚实故也。学人审此,则用药汤液之源,可得而悉。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 遵古汇集伤寒诸方
逍遥汤
治有汗伤寒,瘥后血气未平,劳动助热复还于经络,有因与人交接而复发。如不易而有病者,谓之劳复。若因交接,而无病之人反得病者,谓之阴阳易,曾见舌出数寸而死者,多矣。此证最难治,必宜此汤。
人参 知母 竹青 黄连(卵缩腹痛倍加) 甘草 滑石 生地 韭根 柴胡 犀角姜枣水煎,临服人烧 裆末一钱半,调服,有粘汗出为效。不粘汗出再服,以小水利,阴头肿,则愈。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 遵古汇集伤寒诸方
再造饮
治有患头疼发热,项脊强,恶寒无汗,用发汗药二三剂,汗不出者。如不识此,遂以麻黄重药及火劫取汗,误人多矣。此因阳虚不能作汗,名曰无阳证。
黄 人参 桂枝 甘草 细辛 附子(制) 羌活 防风 川芎 生姜(煨)
水二钟,枣二枚,煎一钟加炒芍药一撮,煎三沸温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 遵古汇集伤寒诸方
益元汤
治有患身热头疼全无,但作躁闷面赤,饮水不得入口,是元气虚弱,无根虚火泛上,名曰戴阳症。
附子(制) 甘草 干姜 人参 五味 麦冬 黄连 知母 葱 艾 姜枣水煎,临服入童便三匙,顿冷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 遵古汇集伤寒诸方
不换金正气散
治脾虚受邪,痰停胸膈,寒热为疟。
浓朴(姜制) 藿香 半夏 苍术(泔浸,糠炒) 陈皮(各一钱) 炙甘草(五分)
姜枣水煎热服。
正气者,中气也。中气不和水湿不行,则痰生为患,苍、朴、陈、甘,所以锄胃土之墩阜,而使之平也。佐以藿香一身之滞气皆宣,助以半夏,满腹之痰涎尽化,俾正气得以转输,邪气无由乘袭可贵孰甚焉。故名不换金也。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 遵古汇集伤寒诸方
人参养胃汤
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增寒壮热,头目昏疼,不问风寒夹食停痰,俱能治之。
半夏 浓朴(姜制) 苍术(各一两) 人参(五钱) 橘红(七钱五分) 藿香叶 草果(去壳) 茯苓(各五钱) 甘草(炙,二钱五分) 每用五钱,姜三片,乌梅一个,煎六分,热服,兼治饮食伤脾并疟症。若寒多者,加附子名十味不换金散。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 遵古汇集伤寒诸方
八解散
治四时伤寒头疼,体热恶风多汗,呕吐恶心,咳嗽喘满痞闷。
人参 茯苓 甘草 陈皮 藿香 白术 浓朴(姜制) 半夏(各一两) 每服五钱,生姜、葱、枣,水煎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 遵古汇集伤寒诸方
十味和解散
治外感内伤寒邪,头痛发热。
白术 桔梗 人参 甘草 当归 陈皮 枳壳 赤芍药 防风 浓朴 生姜葱白,水煎热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 遵古汇集伤寒诸方
五苓散
治伤寒中暑,大汗后,胃中干,烦燥不眠,脉浮,小便不利、微热烦渴,及表里俱热,饮水反吐,名曰水逆。或攻表不解,当汗而反下之,利不止,脉浮,表不解,自利,或一切留饮水停心下,两感中湿,昏躁霍乱,吐泻惊风。
猪苓 茯苓 白术(各五钱) 泽泻(一两) 桂枝(去皮,一钱五分) 为末,每服三钱,热汤下,夏月大暑,新水调服立愈,加滑石二两尤佳。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 遵古汇集伤寒诸方
化斑汤
治斑毒。
人参(六分) 石膏 玄参 知母 甘草(各一钱) 糯米(一撮) 水煎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 遵古汇集伤寒诸方
竹叶石膏汤
伤寒时气,表里俱虚,遍身发热,心胸烦闷,得汗已解,但内无津液,虚嬴少气,欲吐及诸虚烦热与寒相似,但不恶寒,胸不疼头不痛,不可汗下者,并效。
石膏(一两六钱,研) 半夏(二钱五分,汤洗七次) 人参(二钱) 麦门冬(去心,五钱五分) 甘草(炙,二钱) 每服五钱,入青竹叶十片,生姜三片,粳米百余粒,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