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锦囊秘录 - 第 57 页/共 253 页
《素问》曰: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脏腑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是以胸中阳气,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设地气一上,则窒塞有加,故浊气在上,则生 胀。胸痹者,阴气上逆之候也。
仲景微则用薤白白酒以益其阳,甚则用附子干姜以消其阴,世人不知胸痹为何病,习用豆蔻、木香、三棱、神曲等药,坐耗其胸中之阳,益增其困矣。
有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以致痹土虚乏,肝木得以乘其土位,而为胃脘当心而痛,上攻两胁,膈噎不通,其脉沉弦着,宜归脾汤加白芍,以姜枣为引煎服。
戴氏曰:房劳肾虚之人,胸膈多有隐痛,此肾虚不能纳气,气虚不能生血之故。
气与血犹水也,盛则流畅,虚则鲜有不滞者,所以作痛,宜破故纸之类补肾,芎归之类补血。若作寻常胁痛治则殆矣。
膈门一点相引作痛,而吸气皮觉急者,此有污血也。用滑石、桃仁、黄连、枳壳之类为末,以萝卜汁煎熟饮之。(以上论胸痹)痰流气郁而胸胁痛者,(其脉沉涩而细。)风寒者,(脉浮弦而数。)食积者,(脉沉弦而伏。)痰饮者,(或弦滑,或结促。)死血者,(脉沉而涩。)
虚者,(脉弦而细数或大而无力)火者,(脉洪滑而数。)当分条类,析明别,左右施治。《经》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又曰:肝木气实则胁病。夫实者,指邪气而言。《经》曰:邪气盛则实是也。又曰: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心气逆则少阳盛,足太阳脉,循胁里,出气街,心主脉,循胸,出胁故尔)
《经》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大凡左乳之下,其动应衣,此宗气之泄也,故谓之死。)
丹溪曰:两胁走痛是痰实者,可用控涎丹。左胁痛为肝经受邪,宜柴胡疏肝散。右胁痛,为肝经移病于肿,宜推气散。食积痛,凡痛有一条杠起者是也,当于积门参看。气弱人胁痛,脉细紧或弦,多从劳役怒气得者,八物汤加木香、青皮。肥白人气虚,发寒热而胁下痛,用参 补气,加柴胡、木香、青皮调气。瘦人发寒热胁痛多怒者,必有瘀血,宜桃仁、红花、柴胡、青皮、大黄、滑石,去滞气必用青皮,乃肝胆二经之药。若二经血不足者,先当补血,少加青皮。痰饮停伏胁痛,宜导痰汤。胁下痛而大便秘结者,木香槟榔丸。虚寒作痛者,必用辛温补剂,加调气药。
解痛以琥珀膏贴之,或白芥子水研敷之;或吴茱萸醋研敷之;韭菜炒熨亦可。人有房劳内伤,胁下一点痛者,名干胁痛,难愈,当大补气血以养肝火,滋肾水以补母。
左胁痛胃脘痛二症,妇人多有之。以其忧思忿怒之气,素蓄于中,发则上冲,被湿痰死血阴滞其气,血不得条达,故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肝木之邪,得以乘机侵侮而为病也,故治妇人诸痛诸疾,必以行气开郁为主,破血散火兼之。谚云:香附缩砂,妇人之至宝,山药苁蓉,男子之佳珍,此之谓也。以上论胁痛。
杂症大小合参卷七 方脉胸胁病合参
栝蒌薤白白酒汤
治胸痹喘息,咳唾短气。
大栝蒌一个(捣碎)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三味同煎,温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七 方脉胸胁病合参
旋复花汤
治胸中嘈杂汪洋,冷涎泛上,兀兀欲吐。
旋复花 橘红 半夏 茯苓 甘草 浓朴 芍药 细辛 姜水煎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七 方脉胸胁病合参
推气散
右胁痛。
片姜黄 枳壳(麸炒) 桂心(各五钱) 甘草(炙,二钱) 为末,每服二钱,姜汤调下。
杂症大小合参卷七 方脉胸胁病合参
柴胡泻肝汤
郁怒伤肝,左胁痛。
柴胡(一钱二分) 甘草(五分) 青皮 芍药(各一钱) 黄连(炒) 山栀(炒) 龙胆草(各八分) 当归(一钱二分) 水煎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七 方脉胸胁病合参
桃仁化滞汤
去瘀血,治胁痛。
桃仁(九个) 红花 川芎 柴胡 青皮(各八分) 芍药(一钱) 归尾(一钱五分) 水煎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七 方脉胸胁病合参
左金丸
治肝经火实,左胁满痛。夫肝木居于左,肺金处于右,左金者,谓金令行于左,而平肝木也。盖黄连泻心火而不使乘金,则肺得清肃,而肝木有所制矣。
黄连(六两,炒) 吴茱萸(一两,盐汤泡) 为末,水发为丸,如椒目大,白滚汤下。
杂症大小合参卷七 方脉胸胁病合参
当归龙荟丸
肝木实火。两胁痛之要药。
当归 龙胆草(各酒洗) 山栀 黄连 黄芩(各一两五钱) 芦荟 大黄(酒煨,各五钱) 木香(一钱五分) 黄柏(一两) 青皮(一两) 柴胡(五钱) 麝香(少许) 为末,神曲糊丸,桐子大,姜汤下三五十丸。
杂症大小合参卷七 方脉胸胁病合参
沉香降气丸
治一切气不升降,胁肋刺痛,胸膈痞塞。
沉香 槟榔(各二钱五分) 人参 诃子(煨,去核) 大腹皮(炒,各五钱) 白术紫苏叶 香附子(炒) 神曲(炒) 麦 乌药(各一两) 陈皮 甘草(炒) 姜黄(各四两) 京三棱(煨) 蓬莪术(煨) 益智(炒,去壳) 浓朴(去皮,姜炙,各二两) 每服三钱,白汤送下。
杂症大小合参卷七
方脉六郁合参
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郁者,滞而不通之义,故脉亦沉而涩也。然气郁则生湿,湿郁则生热,热郁则成痰,痰郁则血不行,血郁则食不消,而成痞。六者,相因为病,治当顺气为先,气调而郁亦散矣。故诸病多生于郁,然郁皆在中焦,苍术、抚芎总解诸郁,随症加入诸药,开提其气以升之。假如食在气上,提其气则食自降矣。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六郁者,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是也六者,以气为主,气行则郁散矣。六郁不得发越者,风寒郁则为热也。气郁者,胸胁痛,脉沉涩,宜香附、苍术、抚芎、木香、槟榔: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缓,宜白芷、苍术、川芎、茯苓;痰郁者,动则喘急,或背膊一片冰冷,四肢麻痹,寸口脉沉滑,宜海石、香附、星、半、栝蒌、苍术;热郁者,瞀闷,小便赤涩,脉沉数,目干目赤,宜山栀、青黛、香附、苍术、抚芎;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涩,宜桃仁、红花、青黛、香附、抚芎;食郁者,暖酸腹饱,恶心不能食,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紧盛,宜苍术、香附、查曲、麦芽、砂仁、针砂。《经》曰:木郁达之。宜用吐剂令条达也。火郁发之。宜用汗剂令疏散之。土郁夺之。宜用下剂令无壅滞也。金郁泄之。宜渗泄解表,利小便也。水郁折之。折之制其冲逆也。然百病不出乎气血痰三者,而用药亦随之。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郁用越鞠丸。盖气血痰三病,多有兼郁者,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或误药杂乱而成郁,治病当以郁法参之。或气或血或痰,施以四君四物二陈加减为妙。
《经》曰,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盖五志之火,触发无常,不根据传次也。然七情致病,乃发于至情太过,郁结于内而成病也。情则神识有知,无迹可寻,触境乃发。若凭有形无知之药,以攻有情无迹之痛,纵能疏通已前之郁滞,焉能解其后来复结之万绪乎?况以疏气平肝舒郁为事,益令气血日伤,惟宜以识遣识,以理遣情,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耳!病去之外不无心脾气血受伤者,用气血心脾之药以调理之。
杂症大小合参卷七 方脉六郁合参
越鞠丸(又名芎术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