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锦囊秘录 - 第 59 页/共 253 页
杂症大小合参卷七 方脉跌扑损伤诸痛合参
金丝膏药
治打扑伤损,闪肭疼痛,风湿气痛。
当归 川芎 苍术 香白芷 赤芍药 木鳖子 大黄 草乌头(各五钱) 香油(四两) 沥青(半斤)
松香(半斤) 乳香(另研) 没药(另研,各二钱五分) 前八味同香油四两熬去渣,沥青、松香,看熬软硬,冬软些,夏硬些,乳香、没药,摊时用之。伤损愈后,肌肤青肿,用茄子种,通黄极大者,切片一指浓,瓦上焙干,为末,酒调二钱,临睡服,一夜消尽无痕。
杂症大小合参卷七
方脉肩背臂疼合参
肩背痛不可回顾,及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者,此太阳气郁不行,经脉不运也,宜通气防风汤。
因湿热肩背沉重而痛者,当归拈痛汤。因汗出小便数而欠者,此风热乘脾,脾气郁而肩背痛也,宜升麻柴胡汤。有痰饮流注,肩背作痛,宜导痰汤。有肾气不循故道,气逆挟背而上,致肩背作痛,宜和气饮,加盐炒小茴香少许。有劳力或看棋书久坐,而致脊背疼者,补中益气汤或八物汤加黄 。有醉饱后多痛欲捶者,是脾不能运,而湿热作楚也,宜助脾胜湿,更须节饮。然背者,胸之府,故肺主气而居胸中,肺气滞则血脉泣,肺气虚,则不能营运阳道,肺中有痰,流注肩背,皆能作胀疼。
一少年新婚且劳,胸间与肩背作痛,脉则右寸关虚大无力,投以补中益气汤,一服减,二服全愈。
凡臂为风寒湿所搏,或痰流气滞,或提挈重物,皆致臂痛。盖饮伏于内,停滞中脘,脾主四肢,脾滞而气不下,故上行攻臂而痛,其脉沉细者是也。若因持重劳伤,血虚不能荣筋,而致臂痛者,其脉必洪大。然有肿者,有不肿者,因于风寒者,五积散加羌活。因于湿者,蠲痹汤加苍术。因于痰者,导痰汤。因于气者,乌药顺气散。因提重伤筋者,劫劳散,或和气饮,加姜黄,盖姜黄能入臂故也。若坐卧为风湿所袭,但遇外寒即痛者,羌活散。若饮酒太过,湿痰流注者。二陈加南星、苍术、桂枝、酒芩。有血不荣筋者,四物加姜黄、秦艽。有气血凝滞,经络不行所致者,舒筋汤。
东垣曰:臂痛有六道,各加引经药乃验,以两手伸直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后而定之。前廉痛者,属阳明,以升麻、干葛、白芷行之。后廉痛者,属太阳,以本、羌活行之。外廉痛者属少阳,以柴胡行之。内廉痛者,属厥阴,以柴胡、青皮行之。内前廉痛者属太阴,升麻、白芷、葱白行之。内后廉痛者属少阳,细辛、独活行之。
杂症大小合参卷七 方脉肩背臂疼合参
当归拈痛汤
治湿热为病,肢节肩背遍身疼痛,流注手足,痛不可忍。
白术(一钱五分) 羌活 黄芩(酒炒) 茵陈(酒炒) 甘草(炙,各五钱) 人参当归 苦参(酒洗) 升麻 葛根 苍术(各二钱) 猪芩 茯苓 泽泻 知母 防风(各三钱) 每用一两,水煎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七 方脉肩背臂疼合参
治背痛方
姜黄(四两) 甘草(炙) 羌活 白术(各一两) 每服一两,水煎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七 方脉肩背臂疼合参
治臂痛方
威灵仙(八分) 南星 半夏 白术 香附 酒芩(各一钱) 苍术(二钱) 陈皮 茯苓(各五分) 甘草(少许) 酒水煎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七 方脉肩背臂疼合参
舒筋汤(又名通气饮)
治臂痛不以举,及肩背诸病。
片子姜黄(四两) 甘草(炙) 羌活(各一两) 赤芍药 海桐皮(去外皮) 白术当归(各二两) 每服五钱,姜水煎,临服磨入沉香少许,腰以下食前服,腰以上食后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七
方脉腰痛合参(附肾着)
腰痛者,有肾虚,有湿热,有痰,有气滞,有跌扑瘀血。脉大无力为虚,弦为阴虚,涩为死血,沉滑为痰,沉细为气,濡弱为湿,紧数为风。感寒而痛,其脉必紧,腰间如水,得热则减,得寒则增。伤湿而痛,如坐水中,身重脉缓,天阴必发。风则脉浮,痛无常处,牵引两足。热则脉洪数,发渴便闭,行动若锥针作痛,脉涩而大便黑。
小便或黄或黑,日轻夜重,此有瘀血也。气滞而痛,胀闷难当,脉必沉弦或伏结。若兼痰积者,脉必兼滑也。妇人腰痛或经不调而有热,或浊气下坠而多带,腰痛一阵,下白一番是也。童子腰痛,先天不足也。看书久坐,对奕而腰背痛者,皆属于虚,然肥人或兼湿痰,瘦人血少阴虚,诸痛甚而面上忽见红点者,多死。诸腰痛甚者,不可用补气及寒凉药,初必加温散,和血快气,后必加补肾药。如续断、菟丝、肉桂、枸杞、杜仲、牛膝之类,各加制附子少许,为引下响导最妙。风者散之,麻黄、防风、羌独活。寒者温之,姜附、桂茸。挫闪者行之,当归、桃仁、红花、骨碎补。瘀血者逐之,牵牛、桃仁、大黄、延胡、橘核、血竭。湿痰流注者导之,苍术、香附、白芷、橘皮、半夏、茯苓,然必以快气药佐之,使痰随气运。
《灵枢》曰:肾小则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又有肾高、肾下、肾坚、肾脆、肾端正、肾偏倾之不同,观此则多得之先天也明矣。乃失调受邪而为病,《经》曰:太阳所至为腰痛。盖足太阳膀胱之脉所过,经虚则邪客之。东垣曰:大抵寒湿多而风热少,寒热腰痛皆本肾虚,然既挟邪气,则须除其邪。如无外邪,则惟为补肾而已,故有房室劳伤,肾虚腰痛者,是阳气虚弱,不能运动故也。《经》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宜肾气丸,鹿茸、羊肾、茴香丸之类,以补阳之不足也。膏粱之人,久服汤药,醉以入房,损其真气,则肾气热而腰脊痛不能举,久则髓减骨枯,发为骨痿,宜六味地黄丸,风髓丹之类,以补阴之不足也。亦有郁怒伤肝,忧思伤脾,皆足以致腰痛,随所属以调之。然言太阳腰痛者,外感六气也,肾经腰痛者,内伤房欲也。夫腰为肾之外候,诸脉贯于肾而络于腰,肾气一虚,腰必痛矣。跌扑之伤,不涉于虚,其于风寒湿热,虽有外邪,亦必乘虚而犯,究之犯者为标,肾虚乃其本也。夫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肾脏虚伤,膀胱安能独足耶?但当分阴阳二证,身体疲倦,小便清利,脉细无力为阳虚;小便黄赤,虚火时炎,脉洪无力,为阴虚。丹溪曰:久腰痛必用官桂开之。
肾着为病,是因经虚受湿得之。其体重腰冷,如坐水中,饮食如故,自利不渴,腰重如带五千钱,治宜流湿,兼用温缓之药,则阳气充足,自能运动而愈矣。
腰痛者,有属湿者,六脉沉濡或伏,两膝隐隐作痛或麻木作肿,遍身沉重,天阴益甚,初宜微表,后兼分利,有属湿热者,脉濡细而数,痛自腰胯以至足肿,或上或下,或肿或红,小便赤涩。宜渗湿清热,当归拈痛汤。有属痰流注者,脉沉滑或弦,腰脐一块,互换作痛,及恶心头眩者痰也。昔肥今瘦者痰也,宜豁痰行气,羌独二术二陈加减豁痰汤。有属阴虚者,脉细而数,或两尺洪盛,肌体嬴瘦,足心及胫俱痛,不能任地宜滋阴降火,四物加知柏、牛膝、杜仲。有属阳虚者,脉沉弱或虚大,两足浮肿,大便不实,小水短少,痛不能动,属命门火衰,真阳虚极,补中益气加桂附,或金匮肾气丸,下部道远而乌附不能达也。湿热浊痰郁久,非乌附不能开也。然在前廉为阳明,白芷升麻为引,后廉太阳、羌话、防风为引,外廉少阳,柴胡为引,内廉厥阴,青皮、吴茱萸为引,内前廉太阴,苍术、白芍为引治无遗法矣。
杂症大小合参卷七 方脉腰痛合参(附肾着)
煨肾丸
肝肾脾损,腰疼腰冷,神效。
川萆 杜仲(姜汁炒) 牛膝 破故纸 葫芦巴 菟丝子 肉苁蓉 沙苑蒺藜(各一两) 肉桂(去皮,五钱) 酒煮猪腰子为丸,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盐酒送下。
杂症大小合参卷七 方脉腰痛合参(附肾着)
金刚丸
肾损骨痿,不能起床。
川萆 杜仲(炒) 照前法丸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七 方脉腰痛合参(附肾着)
麋茸丸
肾虚腰痛,不能转侧。
糜茸(一两,鹿茸亦可用) 菟丝子(一两) 舶上硫黄(五钱) 为末,以羊肾二对,酒煮烂去膜,研如泥,和丸,桐子大,阴干。如羊肾不敷,入酒糊佐之。温酒或盐汤服五十丸。
杂症大小合参卷七 方脉腰痛合参(附肾着)
鹿角散
新角刮去黑皮,取白者,炒黄为末,酒服一钱,日进三服。陈者不用,角中心黄亦不用。
此方治腰痛神效,东垣曰:鹿角能去恶血者是也。
治阴虚脉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