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锦囊秘录 - 第 45 页/共 253 页
山茱萸 枸杞子 山药(蒸,各三两) 丹皮(一两) 熟地(四两) 泽泻(五钱)
五味子(七钱) 当归身(二两) 为末,蜜丸,圆眼汤下。
一方
治倒睫拳毛,用三棱针出血立愈。又法,用木鳖子一个,去壳为末,绵裹塞鼻,左眼塞右,右眼塞左。
杂症大小合参卷六 儿科目病
猪肝散(锦囊秘方)
治疳积,眼合不开,翳障遮睛。
谷精草(晒燥,研细,四分) 石燕( 醋淬研,六分) 紫口蛤蜊( ,研,一钱)
用不见水雄猪肝,竹刀剖开,将药入内,线扎煮之,去药食肝。
杂症大小合参卷六 儿科目病
鸡肝散(锦囊秘方)
治疳积,初起红障。
雄黄(一钱) 石膏 (一两) 共为细末,雄鸡软肝一个,酒酿顿熟,醮药钱余,食之。
杂症大小合参卷六
儿科耳病
耳者,宗脉之所聚,肾气之所通也。有小儿肾经气实,其热上冲于耳,遂使津液壅而为脓,或为清汁,然则厥阳之与足阳明,手少阴之与足太阳,为症尤甚。推其所致之由,其原有七,有实热有阴虚;有因痰;有因火;有气闭;有肝风,有胎元及发而为病也。症有五焉,鸣、痛、聋、肿、 、是也。实热者何?即肾气有余,积热上冲,津液壅结,故成 耳。 耳之名,更有五般。常出黄脓者,谓之 耳;常出红脓者,谓之脓耳;耳内疳臭者,谓之冱耳;白脓出者,谓之缠耳;耳内虚鸣,时出青脓者,谓之囊耳。其名虽异,总由积热上壅,或风水入耳所致。若不速治,久则成聋,法宜清火养血,或去湿化毒,阴虚者何?其候手足心热,体瘦色黑,口渴肠燥,两尺脉大,时或作痒,耳聋及鸣,所主在滋阴疏肝。因痰者何?其候气壅口燥,不痛而痒,体重脉弦,耳鸣 耳者是也。所主在二陈竹沥之类。因火者何?或暴怒之乍乘,或情欲之自肆,或因有余之火,或因不足之火,故耳聋及痛者,所主在芩连归芍之类。气闭者何?有因怒伤及肝,痰生于火,或一时卒中,或久病气虚,故耳聋及鸣者,所主在舒郁调血,外用导引宣通之法。肝风者何?有因火壅上焦,忽作大痛,或流或胀者,有因纵怒纵酒,湿热相乘,耳肿及痛者,所主在平肝,除热疏风。胎元者何?是因父母不谨,故先天之毒攻冲,脓臭流处成疮,四傍肿赤,时发时愈,所生在化毒滋肾,更有风入于脑,停滞于手太阳之脉,则令气塞耳聋。若风湿相搏,则生耳疮。更有以手指月,遂使两耳之后生疮者,名曰月蚀疮,及冻耳虫伤拨损之类。外因者,并从外治。更有耳根及牙床肿痛者,属上焦风热,阳明、少阳二经受病也,当用清胃辛凉而散之。实热盛者,酒蒸大黄,微利之。至若大病后,而耳聋者,是血枯而气弱也,当服地黄丸以疗之。若耳中忽作大痛,如有虫在内奔走殊痛,或出血或水或干,痛不可忍者,用蛇蜕火烧存性为末,鹅管吹入立止。取蛇之善脱,以解散郁火也。
杂症大小合参卷六 儿科耳病
龙骨散
治脓耳。
枯矾 龙骨( ,各一钱) 黄丹(二钱) 胭脂(一钱) 麝香(少许) 海螵蛸(五分) 为细末,以绵杖子榐去脓水,用一字掺在耳内,日一用之,勿令风入。
杂症大小合参卷六 儿科耳病
犀角饮
治风热上壅,耳门肿痛,脓水流出。
菖蒲 犀角 赤小豆 赤芍药 木通 玄参 甘菊花(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水煎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六 儿科耳病
滋阴肾气丸
熟地 五味子 当归尾 丹皮 干山药 柴胡 茯苓 泽泻 生地 蜜丸,辰砂为衣,白汤下。
杂症大小合参卷六 儿科耳病
益肾散
治肾虚耳聋。
磁石(炙) 巴戟(去心) 川椒(炒,各一两) 沉香 石菖蒲(各五钱) 为末,每服二钱,用猪肾一枚,细切和以葱白少盐,并药湿纸十重裹煨,令熟,空心嚼,酒送下。
杂症大小合参卷六 儿科耳病
耳方
治风热搏之,津液结 ,成核塞耳。
猪脂(生) 地龙(各等分) 研末,以葱汁和捏如枣核,绵裹入耳,令润挑出。
一方
治脓耳,用萆麻子去皮十粒,枣肉七枚,打成膏,绵裹入耳中,一日一易。又方,用寒水石, 为末,加麝香吹。又方,用橄榄核烧灰,加麝,吹耳中,如治冻耳,清油调敷。
一方
治耳烂,用贝母末,加轻粉干掺。
一方
治小儿耳后生疮者,名曰月蚀疮。
黄连 枯白矾 胡粉 蛇床子(各等分)
为末,敷之。
杂症大小合参卷六 儿科耳病
诸虫入耳方
用椒末一钱,醋半杯,浸良久,少少滴入,自出。有用桃叶打烂,塞亦出,有用麻油灌入,有用生葱、生姜、生韭汁俱可。臭虫入耳,猫尿滴入自出。
杂症大小合参卷六
儿科鼻病
夫鼻为肺窍。《经》曰:天气通于肺。若肺胃无痰火积热,则平常上升,皆清气也。肺家有病,则鼻不利,如伤热之不散,或伤寒之久郁成热,皆能使塞而不利。若平人而多涕,或黄或自或带血,如脓状者,皆肾虚所致,不可过用凉药。更夫嚏者,鼻出声也。欲名喷嚏,《经》曰:是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向日而嚏者,金畏火也。伤风多嚏者,火郁于肺也。拨孔即嚏者,金扣乃鸣也。更有风邪客于皮毛,是以津液不收,致流清涕,头楚若锯者,名曰鼻鼽。更有金不生水,则元阳虚火上升,而成鼻干者。更有鼻渊者,谓其涕下不止,如彼水泉,故名之也。《经》曰:是胆移热于脑。盖胆脉起于目锐 ,上抵面门,入络于脑,然阳明之脉,亦挟鼻络目,傍约太阳之脉者也。今因脑热,则足太阳逆,与阳明之脉俱盛,泊于额中,是以鼻额酸痛,涕下不止矣。更有寒邪未尽,虚热渐炽,是以脓涕结聚,香臭不闻,此名鼻 。更有热血入面,为寒所拂,是以污浊凝滞,则成鼻 。或得之酒刺生面,上焦火盛者。更有鼻生紫赤刺瘾疹,欲名肺风。更有风湿之气,壅成内热,或因气疳,故鼻下两傍,疮湿痒烂,是名鼻疳,俗呼鼻 疮。不甚痛,汗所流处,即成烂疮。更有肺中积热,六阳上蒸,或成赤鼻者。更有或心或肺或胃,蕴热过极,迫血妄行,上干情道,而为鼻衄者。更有温热之气,外郁皮毛,内应太阴,故三焦之火,得以上炎,为鼻生赘,如灶火上炎,而成煤也。又有胃中食积,热痰流注,是以上疗而鼻生 肉,犹湿地得热而生茵也,治宜利膈去热,切勿因碍伤动,否则便成鼻痔矣。更脑病者,其候有二,若清水流出而不痛者为寒;若流黄臭水而痛者为热,久而不愈,即名脑漏,治法当内服清利胆热,外于囟会通天二穴灸之。
杂症大小合参卷六 儿科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