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锦囊秘录 - 第 39 页/共 253 页

《经》曰:肾司闭藏,肝司疏泄,肝肾气虚为病泄泻,何也?盖肾者,所处在下,大小二便之门户,而肝者,又为门户约束之具,肝肾气实,则能闭、能束,故不泄泻。肝肾气虚,则闭束失职,故泄泻也。又肝者,脾之贼,肝经正虚邪盛,木能克土,亦作泄泻。此当归浓朴汤所以实肝而止也。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方脉泄泻合参   香茸丸   治日久冷泻。   鹿茸(五钱,酒浸、炙) 乳香(二钱) 肉豆蔻(一两) 每个作两片,入乳香在内,面里煨,为末,陈米为丸,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方脉泄泻合参   天下受拜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呕吐痰蒸,胸膈痞滞,饮食不甜。   浓朴 陈皮(留白) 生姜 炙甘草(各二两) 南京小枣(二百枚,去核) 茅山苍木(米泔水浸一宿,去皮,晒干,五两,锉) 水五升,煮干,捣作饼子,晒干,再研为末,每服二钱,盐汤点服。泄泻,姜五片,乌梅二个,水盏半,煎服。一方加藿香、半夏曲。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方脉泄泻合参   养胃汤   治脾胃虚冷,不思饮食,呕吐翻胃。   人参 丁香 砂仁 肉果 附子(炮) 白豆蔻 甘草 沉香 橘红 麦芽 神曲(各三钱五分) 共为细末,每服二钱,姜盐汤下。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方脉泄泻合参   旋复花汤   治中脘伏痰,吐逆眩晕。   旋复花(去梗) 半夏(汤泡七次) 干姜(炮) 橘红(各一两) 槟榔 人参 甘草(炙) 白术(各五钱) 每服四钱,姜水煎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方脉泄泻合参   济主竹茹汤   治热呕,或因饮酒过度而呕者。   葛根 甘草(炙) 半夏(汤泡) 加竹茹、生姜煎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方脉泄泻合参   小柴胡加竹茹汤   治发热而呕哕,胃热多渴不食。   柴胡(二钱) 半夏(汤洗) 橘皮(各一钱) 竹茹(一块) 黄芩 人参甘草(炙,各七分) 姜水煎服。有方加枇杷叶、赤茯苓、麦冬。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方脉泄泻合参   四柱散   治真阳耗散,脐腹冷痛,泄泻不止。   白茯苓 附子(泡,去皮、脐) 人参木香(湿纸裹,火煨) 各等分, 咀,每服四钱,水一钟,姜五片,盐少许,煎七分,空心温服。一方加两豆蔻、诃子,名六柱散。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吐泻门要药   消食化痰,如枳实、枳壳、陈皮、半夏、草豆蔻、莱菔子、山楂、浓朴、香附、麦芽、神曲之类,随候采用。   清热平胃,如香薷、黄连、木瓜、藿香、木通、石斛、陈皮、浓朴、甘草、泽泻、猪苓、苍术、滑石之类,随候采用。   温补止泻,如肉果、吴茱萸、肉桂、丁香、木香、诃子、赤石脂、龙骨、人参、茯苓、山药、砂仁、益智、米仁、白术、炙甘草、白豆蔻、陈米、莲肉、白扁豆、煨姜、乌梅之类,随候采用。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方脉燥结合参(附肠交)   燥结之症,有虚实二者之分。或因风寒邪从外入,或因七气火自内起,此是湿热怫郁燥结,有时乃为实也。实则宜荡涤肠胃,开结软坚,如大黄、硝石、枳实、浓朴、承气汤之类是也。或因病久,饮食少进,或因吐泻汗后,津液暴亡,或因年高精血干枯,妇人产后亡血,皆能秘结,此是血液枯涸,不能润泽而燥结,乃为虚也。虚则宜滋养阴血,润燥散热,使火不行燥热之令,肠金自化清纯之气,精液入胃,脾土健行,自不秘结矣,如归地桃仁润燥汤之类。如常饮食煮猪血脏汤,加酥食之,血仍润血,脏仍润脏,胃强能食者,间服润肠丸微利之,苟不审虚实而轻用硝黄巴豆,杀人如反掌也。故东垣曰:凡人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故小便数而大便难者,用脾约丸。若由阴血枯槁,宜滋金水,使阴道一长,津液内生,何燥结之有哉。   《经》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肾虚则津液竭而大便燥,然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以苦泄之,或六味料加苁蓉、人乳、白蜜,服之最宜。故大便秘结,专责之少阴一经,证状虽殊,总之津液枯干,盖肾主五液,津液足则大便如常。若饥饱劳役,损伤胃气,矢于输化,及过食辛热浓味,则火邪于血中,耗散真阴,血液少而燥结矣。分而言之,更有胃实、胃虚、热秘、冷秘、风秘、气秘、血秘之分。胃实而秘者,脉浮而数,善饮食,小便赤。胃虚而秘者,脉沉而迟,不能饮食,小便清利,体重便鞭。若面赤身热,六脉数实,时欲得冷,或口舌生疮,大肠热结,此热秘也。若面目或黑,六脉沉迟,小便清白,喜热恶冷,此由冷气横于肠胃,凝阴固结,津液不通,实非燥粪,此冷秘也。若由亡血血虚,津液不足,此血秘也。若气不升降,谷气不行,其人多噫,此气秘也。风搏肺脏,传于大肠,或素有风病者,此风秘也。东垣曰:实秘、热秘即阳结也,宜散之。虚秘、冷秘即阴结也,宜温之。《准绳》曰: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秘物也。胃虚而秘者,不能食,小便清利,秘气也。然脏得血而能液,若肾阴既虚,不以津液骤生,欲求速效,未有不致危困,然登厕用力劳苦,势亦难堪,只有大滋津液,以为不治之治也。下脘即幽门,胃之下口也。人身上下有七门,皆下冲上也。幽门上冲吸门,吸门即会厌气喉,上掩饮食者也。冲其吸人之气,不得下归肝肾,为阴火相拒,故隔噎不通,浊阴不得,降而大便干燥不行,胃之湿与阴火俱在其中,则腹胀作矣。治在幽门,使幽门通利,泄其阴火,润其燥血,生其新血,则幽门通,吸门亦不受邪,膈噎得开,胀满俱去,浊阴得归下地道也。脉浮在气,杏仁、陈皮主之,脉沉在血,桃仁、陈皮主之,俱用陈皮者,以手太阴与手阳明为表里,肺气不降,大肠难传送也。然须兼用滑润,如生首乌、麻仁、归梢、苁蓉之类。如欲坐井中者,两尺脉按之必虚,或沉细而迟,旦煎理中汤极冷而服,不应不可用猛剂,宜蜜煎导之。冷秘,蜜煎中加草乌头末;热者,猪胆汁导之亦可。如因久病。虽多日不便,然因饮食久少,糟粕何从而得,日数虽多不甚后急,只须补理气血,中气一旺,自能健运,调摄饮食,新谷既充,自能推送旧谷,切不可通利,以致变生虚脱危症。阳结脉沉而数或促,阴结脉伏而迟或结。老人虚人脉雀啄者,不治。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肠交   肠交者,其病大小便易位而出,或因大怒,或因醉饱,遂至脏气乖乱,不循常道,法当宣吐,以开提其气。若脉虚者,尤宜升清降浊,补气淡渗为主,便阑门清利,得司泌别之职,则愈忌服破气燥热之剂。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肠交   脾约丸   治肠胃燥热,大便秘结。   麻仁(二两,另研) 杏仁(五两五钱,去皮、尖,炒) 枳实(麸炒) 浓朴(姜汁炒) 芍药(各八两) 大黄(一斤) 为末,蜜丸,如桐子大,白汤送下。   约者,约结之约,又约束也。《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小便数而大便鞭,故曰脾约。麻仁甘平而润,否仁甘温而润,《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本草》曰:润可去枯。是以麻仁为君,杏仁为臣,枳实苦寒,浓朴苦温,凡破结者,必以苦,故以为佐,芍药酸寒,大黄苦寒,酸苦涌泄为阴,故以为使。丹溪曰:既云脾结,血枯火燔,金受邪而津竭必窃脾之母气以自救,金衰则土受木邢,脾失转输,肺失传化,理宜滋阴降火,金行清化,脾土健旺,律液既润,何秘之有?此方惟热甚而禀实者可用,热虽甚而虚者,愈致其燥涸之苦矣。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肠交   润肠丸   治风结血秘,胃中伏火。   羌活 归尾 大黄(煨,各五钱) 麻仁 桃仁(去皮、尖,各一两) 仁另研如泥,外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早白汤下五十丸,或加煨皂角仁亦妙。盖其性得湿则滑,滑则燥结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