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锦囊秘录 - 第 37 页/共 253 页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方脉泄泻合参
受肚泻方
陈黄米(半斤) 莲肉(半斤) 花椒(二两,炒研) 每早空心黑砂糖调姜汤下,不拘多少。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方脉泄泻合参
参苓白术散
治脾胃虚弱,不进饮食,或呕,或泻。
人参 茯苓 白术(土炒) 甘草(炙) 山药(炒) 白扁豆(炒,各四两)
砂仁(炒) 桔梗(炒) 薏苡仁(炒) 莲肉(炒,去心,各二两) 共为细末,姜枣汤调服。
脾胃属土,土为万物之母,东垣曰:脾胃虚则百病生,调理中州,其首务也。脾悦甘,故用人参、甘草、苡仁;不喜燥,故用白术、茯苓;脾喜香,故用砂仁;心生脾故用莲肉,益心,土恶水,故用山药治肾;桔梗入肺,能升能降,所以通天气,于地道而无痞塞之忧也。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方脉泄泻合参
附子理中汤
治脾胃虚寒,饮食不化,或手足厥冷,胸腹切痛,或痰气不利,口舌生疮,或呕吐泄下等症。去附子即名人参理中汤。
人参(去芦,一两) 白术(土炒,二两) 干姜(炮,一两) 甘草(炙,二两) 附子(制熟,一枚) 每服八钱,水煎服。
人有元阳,命曰真火,此火一衰则不能生土,而资生之本大虚,今以附子回少火,干姜暖中州,而参,术、甘草为火补气,气旺则火足而脾土自能健运。《经》曰:气主煦之。又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即补火之谓也。夫心上肾下肝左肺右,而脾独居中,中气空虚,四脏不能相生,得此方以理之,则万物之母安而四脏皆得禀矣,故曰理中汤。去参术即名四逆汤,为四肢厥逆者设也。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方脉泄泻合参
七气汤
治七情郁结,霍乱吐泻。
半夏(汤洗) 浓朴 白芍 茯苓(各二钱) 桂心 紫苏 橘红 人参(各一钱) 姜枣水煎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方脉泄泻合参
通脉四逆汤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 甘草(炙,二两) 冷汗面赤者,格阳于上也。加葱九茎以通阳。
喻嘉言曰:阳虚之人,虽有表症,其汗仍出,其手足必厥。才用表药,立至亡阳。不用表药,外邪不散,故用前汤加葱为治。如腹痛者,真阴不足也,加芍药二两以敛阴;咽痛阴气上结也,加结梗一两以利咽;利止脉不出,加人参二两以助阳补气血;呕吐加生姜二两以散逆气。以上皆通脉四逆汤加减法也。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方脉泄泻合参
白术膏
补胃健脾,和中进食。
白术十斤,取于潜出者,先煮粥汤待冷浸一宿,刮去皮,净,切片,用山黄土蒸之,晒干,再以米粉蒸之,晒干。止用水百碗,桑柴火煎至三十碗,加白蜜二斤,熬成膏,每服一酒杯,淡姜汤点服。
太阴主生化之元,其性喜燥,其味喜甘,其气喜温,白术备此三者,故为中宫要药。配以白蜜和其燥也,且甘味重则归脾速,陶氏颂云:百邪外御,六腑内充,味重金浆,芳逾玉液,岂无故而得此隆誉哉!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方脉泄泻合参
胃苓汤
即五苓散平胃散合。
苍术(制,一钱五分) 浓朴(制) 陈皮 白术(炒) 泽泻 猪苓(各一钱)
茯苓(一钱二分) 甘草(五分) 肉桂(四分) 姜枣水煎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方脉泄泻合参
保和丸
山楂(六两) 神曲(二两) 半夏(制) 茯苓(各三两) 陈皮 连翘 莱菔(各一两) 为末,炊饼丸,白汤下。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方脉泄泻合参
治中汤
人参 甘草(炙) 干姜(炮) 白术(炒) 青皮 陈皮(各等分) 上用水煎服。
呕甚者,加半夏。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方脉泄泻合参
建中加木瓜柴胡汤
桂枝(二两五钱) 芍药 甘草(各一两) 胶饴(半升) 生姜(一两五钱) 大枣(六枚)
木瓜 柴胡(各五钱) 每服一两,水煎去渣,入饧两匙服。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方脉泄泻合参
人参安胃汤
治脾胃虚热呕吐,或泄泻不食。
人参(一钱) 黄 (二钱,炒) 生甘草(五分) 炙甘草(五分) 白茯苓(四分) 白芍(七分)
陈皮(三分) 黄连(二分,炒) 水煎服。
脾胃虚伤,补中益气,或四君子、异功散可也。此独于其温剂中加芍药之酸寒、黄连之苦寒,盖因乍虚而内有燥热,故暂用以伐标也。白术为补胃上药,何不用乎?此名安胃与补胃不同,胃气纯虚,术为要品,今虽虚而有燥热,则胃不安未至纯虚也,故不用术耳。以三钱之参 ,投以二分之炒连,与世之肆用苦寒者不同也。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方脉泄泻合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