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导引法 - 第 10 页/共 15 页
、端坐位,将两手做出好象拉满弓射箭的姿势,可治四肢烦闷不舒,背部拘急,每天或时常练此法效果更好。
、正坐伸腰,举右手仰掌向上,用左手托左胁,以鼻吸气,尽力吸七次。可治疗胃寒,饮食不消化。
、正坐伸腰,举左手仰掌向上,用右手托右胁,用鼻吸气、尽力吸七次。可消除瘀血与结气。
、两手向后按地,仰头抬眼,用口吸气,咽数十次,可除热,治疗身中伤并消除死肌。
、正身仰卧,端正伸展两脚两臂,用鼻尽力吸气七次,摇脚三十次而止。可消除胸寒足冷,周身痹痛,厥逆。
、仰卧,屈膝让膝头向内靠拢相对,手与膝对,两足翻转,伸直腰,用口吸气,以气充实腹部,尽力吸气七次。能祛除痹痛,高热,两脚运动不便。
、如感觉身体沉重头昏,气血不通畅,亦可行导引法,用两手抱头上下展转,名叫开胁。
、踞坐,伸右脚,两手抱左膝头,伸直腰,用鼻吸气,尽力吸七次。可治疗下肢难以屈伸、跪拜、起立,脑中疼痛,瘀阻不通,麻木。
、踞坐,伸左脚,两手抱右膝头,伸腰,用鼻吸气,尽力吸七次,伸左足外展。
可消除下肢难以屈伸拜起,脑中疼。另一书上说:可以消除头风,目昏,耳聋。
、正仰卧,伸直两脚,用两手按捏膀胱所在的部位,捏到皮肤发赤,好象油袋裹赤丹一样。可消除阴部潮湿,小便难,小腹重,大便不下,腹中热。只要口吸气,鼻出气,行数十遍。不需要小咽气,即使腹中不热者,七息即可。口中温气咽下十次。
、踞坐,用两手抱膝头,以鼻吸气,尽力吸七次,可消除腰痹、背痛。
、俯卧,两眼傍看两脚后跟,伸腰,用鼻吸气,尽力吸七次。可消除脚中弦痛,转筋,脚酸痛。
、仰卧,伸展两手,外展足根,足趾相对,也用鼻吸气,尽力吸七次。可消除两膝寒冷,小腿骨疼痛。
、仰卧,伸直两脚两手,两足跟相对,也用鼻吸气,尽力吸七次。可治疗肌肉瘫痪,麻木不仁,小腿寒冷。
、仰卧,伸展两手和两脚,向左停放两脚跟。用鼻吸气,尽力吸七次。可消除胃中不适,食后苦于呕吐。
、踞坐,伸腰,用两手牵引两脚后跟,用鼻吸气,尽力吸七次,再用两手放两膝头上。能除痹止呕。
、仰卧,伸展两手两脚,仰起足趾,用鼻吸气,尽力作七息。可消除腹中拘急剧痛。
、仰卧,用左脚跟勾住右脚拇趾,用鼻吸气,尽力吸七次。可治疗厥逆。因疾病不能施此功者,可将脚跟交错,不勾拇趾,并按照前面所说的方法吸气。
、仰卧,用右脚跟勾住左脚拇趾,用鼻吸气,尽力吸七次。可消除周身麻木。
、病在左面,端正坐伸腰,向左看,并用口缓缓吸气而咽下约数十遍,咽气时要闭目,目要向上内视。
、患心下积聚之病,应端正坐伸腰,仰头向日,慢慢以口吸气,咽下约三十次而止,宜开目行功。
、病在右侧,正坐伸腰,向右看,并用口慢慢吸气,缓缓咽下数十次,开目行功。
小结:
王子乔,古代气功家。《云笈七签》中记载:“王子乔者河东人也。汉明帝时为尚书郎,出为叶县令,汉法畿内长吏节朔还,朝每见子乔先生至,不见有车马迹而怪之。明帝密使星官占候,辄见双凫从东南飞来,乃罗得一只履,时人异之”。
王子乔导引法虽有三十四节,但其精华是“八神导引法”。所谓“八神”,这里指的是:心、肝、脾、肺、肾、胆、胃、小肠。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肾藏精,为人身神之所居,故名神舍,神脏,脏者藏象之所也。胆与肝相表里,为魂出入之路,小肠与心相表里,为神出入之路,胃与脾相表里为意出入之路,故王子乔将其归结在一起,称为八神脏。并对八神的大体形态、颜色、位置、长短、大小作了概括的描述,目标是供练功时“内观”其象,引气出入其所。
、内观法又称内视、观相、存想法。虽然这些方法有一些不同之处,但其宗旨都是以意念想象,以目内观躯体的某一部位和脏腑。引内气至其所,以攻疾病或疏通其结。内观法通常观视的有脏腑,丹田、经脉、病气等。王子乔八神导引法则主张观视心、肝、脾、肺、肾、胃、胆、小肠八脏腑。内视的方法是:先行吐纳之功,使内气生,然后从上至下,根据喉、气管──肺──心──肝──胆──脾──胃──肾,引气各至其脏腑,由一脏引向另一脏,根据次而行,到达八脏腑后,再重复根据次进行,尽量引气到达这些脏腑,而后方止。引气不要急于求成,勉强延长呼吸,坚持日久,功到则自然深长,绵绵不断,行走于各脏腑之间。这样就能使脏腑调和,精气旺盛,使病邪无所居处。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引气至腿脚,使足能温,足能感觉到发热而气至,则为大功告成,何疾而不已。行气和运意的要领是至细至微,若存若亡,达到忘我之境界。
《阴符经》中说:“机在目”,认为双目属阳,用双目内视脏腑,可使脏腑气机生发,气血活跃。王子乔认为闭目而视为补,开目而视为泻,故曰:“虚者闭目,实者开目。”、吸呼补泻出气为呼,入气为吸。清·薛阳桂《梅华问答》说:“人之一呼一吸关系非细,一吸则天地之气归我,一呼则我之气还天地。”故《圣济总录》说:“入气为阴,出气为阳。”王子乔以“以口纳气,鼻出气者,名曰补;闭口温气咽之者,名曰泻。”主张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原则辨证而施功。《景岳全书》指出:“阳微者不能呼,阴微者不能吸。”这些见解反映古人认为呼吸补泻的核心是通调阴阳。阳虚气不足宜吸多呼少,以阴济阳,故名曰补,其道理是入气为阴;阴虚精不足者,宜吸少呼多,以阳育阴,其原因是呼气为阳。对于阳盛之人,吸多可泻阳,平阳,故名曰泻。当然,这些也是一家之说,各家见解不同,谨供参考。
十四、补益门
(十一)五禽戏法
〔原文〕《道藏经》云:“老君曰: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能鸟伸,挽引肤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名曰:五禽之戏。挽引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故令汗出因(而)止,以身体轻便。普施行之,年九百余岁,耳目聪明,牙齿完坚,夫为导者甚易,行者甚稀,悲哉!、虎戏,四肢踞地,前三踯(踏步不前),后三踯。长引肤,乍前,乍却,仰天即返;伏踞地,行前、却各七。
、熊戏,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擗地七,右亦七;踯地,手左右托地各七。
、鹿戏,四肢踞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三,左伸右脚,右伸左脚,左右伸缩亦三。
、猿戏,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七,以脚拘物倒悬,左七右七;坐,左右手拘脚五按(头)各七。
、鸟戏,立起,翘一足,伸两臂,扬扇用力,各二七;坐,伸脚,起挽足指,各七;伸缩两臂各七。
夫五禽戏法,任力为之,以汗出为限。轻身消谷气,益气力,除百病。佗行之年过万岁,教传弟子,广陵吴普,亦得延年长寿。
〔解说〕本节《五禽戏法》和各节《服气吐纳诀》选自明代《正统道藏·洞神部·太上老君养生诀》。
五禽戏,是古人模仿禽兽的运动而编制的导引术。《庄子》即有“熊经鸟伸”的动作,《淮南子》又记载了“熊经鸟伸,浴 ,鸱视虎顾”的六禽动作。后汉名医华佗继承了前人的一些经验,编制了“五禽戏”。《后汉书·华佗传》说:“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着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 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华佗因“晓养性之术,则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五禽戏收入《道藏》后被冠以《太上老君养生诀》,有“佗行之年过万岁,普施行之,年九百余岁”等不实之词。但所述五禽动作,模仿动物的姿态逼真,运动量大,反映了古代五禽戏朴实求真的面目。
、虎戏,模仿猛虎出行。四肢手脚盘踞于地,成四肢蹲地式,先用前肢(手)原地踏步三次,后用后肢(脚)原地踏步三次,然后将肌肤放松伸展,四肢踞地突而前进,突而后退地跳跃,前后各跳跃七次。最后抬头仰天,形如虎视长鸣,收功。
、熊戏,模仿卧熊抬头张望姿态。仰卧,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头向左侧地面及胸前转动环视七次,再向右侧七次。然后翻身四肢踞地,手左右托地各七次。
、鹿戏,模仿鹿的舒展昂扬姿态。四肢踞地,伸颈抬头左右回顾各三次,回顾时向左侧引颈将右脚伸直,向右引颈将左脚伸直,左右伸缩,也是各三次。
、猿戏,模仿猿的攀树登枝,敏捷灵活。用两手攀物(如树枝等)使身体悬空,引体向上,伸缩肢体,上下七次;然后用脚勾着树枝等物,倒悬肢体,左右摇动各七次;然后,坐位,伸直两腿,用左右手勾脚低头向下以头着脚,各七次。
、鸟戏,模仿鹤立,轻翔自如的姿态。站立,一足踏地,一足屈起,成白鹤独立式,伸展两臂,上下用力扇动,如鸟飞翔,左右换足独立七次。然后坐位,伸脚,用手拘足指,左右各做七次。再伸直收缩活动两手臂,左右各做七次。
注意事项:练习时可以只练一戏,也可以五戏同时练。应根据身体情况,尽力而为,以微有汗出为度。
十四、补益门
(十二)服气吐纳诀
〔原文〕字: 主肺,肺连五脏。受风即鼻塞,有疾作 ,吐纳治之。
呵字:呵主心,心连舌五脏。心热舌干,有疾作呵,吐纳治之。
呼字:呼主脾,脾连唇。论云:脾湿即唇焦,有疾作呼,吐纳治之。
嘘字:嘘主肝,肝连目。论云:肝盛即目赤,有疾作嘘,吐纳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