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医案合刻 - 第 10 页/共 11 页

温胆汤   体盛之人气必弱,寒热乍起,即现小便短数,头项 动,舌干齿燥,气促,脉左弦右弱,渴天花粉 卷竹叶 浓橘红 青蒿梗 麦冬 六一散脉数,五六日不更衣,舌黄唇焦,胃热炽矣。况前服之药,皆辛温耗阴之品,今非寒凉不可,然宜小心保护为主,因热邪深入阴中,而阳气独亢故耳。   川黄连 枳实 栝蒌 赤芍 生甘草 陈皮 杏仁 木通病之原,由食柿过多,得寒而起,于兹二十余年矣。要知柿为西方之木,其实禀秋金之气而成,其与肺金为同气相求,可知其邪入肺,发为气哮,久则肾水无本,虚而上泛为痰。胃为贮痰之器,所以降气汤、六君子,由肺及胃,皆得小效,而不除要莒,与即墨不拔,齐地终非燕有,况脉象尚悍,当深入病所为是。拟仲景方法。   甜葶苈 苦葶苈 大枣嗽而失血,已逾三载,缠绵不已,色黯脉弦,嗽益甚,环口色黄,由于肝脾,及于肾,上藏为其所取,给而不能应矣。饮亦从而为患,逐之不得,滋之无功,迁延日损,莫可弥缝,当取其中以冀流布,庶几近之。拟宗建中法,加以涤饮之品,俟阳明升而继以大补太阴,然后渐入纯阴之法,否则非治也。   小建中汤去姜。加茯苓、姜皮。   古人造字,两火着力为劳,故为君相二火而说。温补中州,以静痰之源,补下焦以益水之源。但病势已深,恐非一击可破也。   熟地 枸杞子 元参 牛膝 茯苓 紫石英横则为 坎,竖则为串水,中间一点真阳,水亏则露,为龙火。KT 为震,震下之阳,与之同源当用一元丹,久服愈矣。   澹秋石五六斤,红枣浆为丸,早服五六钱,晚服二三钱,以阳秋石少许点汤送下。   脉弦数,尺独大,咳而喉痛失音,乃数载失红之后,其阴亏火炎,不言可喻矣。唯有至静之品,引阳潜入阴中,庶近内经之旨。然须作静摄工夫,使阴秘阳密,得坎离相交之力为妙。   熟地(海石粉捣烂) 金石斛 北沙参 茯苓 麦门冬 生白芍 龟腹板 山药形忽渐瘦,脉虚极,气怯偶咳,目黑微眩,忽忽不乐,补气补血,人所知也。宜将阴兽,引入阴中,药犹得力。早晚捕獭一头,取肝阴干用鹿角胶,各于木器杵碎,早服鹿角胶末一钱,晚服獭肝末一钱,皆开水送下。此常用百日之法,今拟煎方先服。   人参 茯苓 菟丝饼 南枣 焦冬术炙 枸杞子左关搏指急疾,右关弦大,无胃气不归元,充海无根,右关如是,当剧于春,右关如是,当折于秋。恐左关为应,勉拟古人乙癸同源之治。   大生地 女贞子 枸杞子 茯神 元参 杯山药 紫石英此病起于费心劳碌,风寒不切,遂致咳嗽吐痰,久则内伤。内伤者,内中之藏气伤也,即古人所谓虚劳证总不得愈,必须绝去费心劳碌之事,一毫凡念不起,助之以药,或可延年。   麦冬 阿胶 桔梗 炙草 沙参 米仁 茯苓此痧劳也,由于太阴伤损,日传至足少阴,脾气少溏,则入下藏也,百无一治,速宜返棹。闭关静养,方一首奉赠,日饮可也。   熟地 阿胶 百合 枸杞子花甲之人,两尺独大,二脏已衰之际,岂宜如此!急进乙癸同源之法可矣。   熟地 女贞子 菟丝饼 茯苓 元参 旱莲草 枸杞子蜜丸此真阴亏证,俗名百日劳也。稍有伏暑,所以寒热愈甚,惜乎治之不早尔。   熟地 茜草 青蒿 元参 滑石 丹皮坎中一画,真阳孤飞于上,一交巳午之月,神水金丹,亦奈之何。   老生姜 天冬 怀牛膝 甘草 川石斛 元参 女贞子禀性好食辛,医书云:多食辛,令暴卒。今诊得色脉,形骸俱惫,不须暴卒,亦不长生。自宜持其病,今先服三生饮。   生地黄 赤茯苓 麦冬 粉甘草 生米仁 红枣此一损证也,从上损之下者,一损肺,肺再传心,传肝,传脾,脾损便溏,传至肾,则骨痿不能于床,断不可再投理肺药,以速其提,惟猪肚丸可服。   卷三   猪肚丸   未过五旬,形脉色俱衰,叩之连丧三子,得不如是耶,况复伤其孙乎!此非药饵所能疗川贝母 生地 茯苓 麦冬脉得数而且弦,此阴亏症也,并非外感。今以虚火升而头痛,渐有金水两伤之势,静摄乃得,药饵其次也。   熟地 女贞子 麦冬 龟板 元参 澹秋石枣浆为丸,开水送下。   肺为水主,热淫则融,融则水源竭矣。土为金母,不承则金无生。土金水三藏日澌,苟无玉液,神精安能返?既惫之有形,虽拟禁方,亦据古人之常谈耳。   卷三   苇茎汤   心阴虚则易汗,肺阴虚则多嗽,肝阴虚则火升,肾阴虚则发热,脾阳虚则便溏,非一真阴乎,怯症之渐也。但知头痛医头之为良医,不知履霜坚冰至,君子其为忧危之心也。   炒白芍 小生地 麦冬 枣 桂枝木 炙甘草 青蒿梗 云苓诊得脉细数而微,舌干黄,下利,身焦燥而不润,此为下多伤阴,热邪因之而内陷,大可虑也。治法轻以清其邪,苦以泄其热,未识应否。   川连 小生地 人中黄 淡豆豉 木通 金银花饮食不和者,太阴亏也。葛稚川肘后方,有一味治虚劳之法,少阴厥阴亏者,鹿角散。   太阴亏者,神曲散。今用神曲散。   真陈六神曲研细炒香四两,每食后,用开水调服二钱。   中焦为气血津液朝会之所,今诊得胃气不能脉中流布,其亦元气中馁也。酸以摄泄,辛以流动,惟甘以培养,因增肿患而却之。拟方备阅。   橘白 灼艾 醒头草 麦冬 木瓜 五味子厥有十四,泄为一法,镇为一法。盖因曲直太过,不特下侮土,并其上不畏金,镇法恐其格不相入,宜因其势而利导之,然后润之滋之,鲜有不济者。   羚羊角 金铃肉 生甘草 淡吴萸 黑 豆 生白芍 云茯苓 川郁金汁仲景书云:疟脉自弦一句,开尽人天眼目,今三部九候之中,并无一毫弦象可见。与正气相战者,非比春之风夏之暑,南方之瘴也,于此推之,思过半矣。   草果仁 炒浓朴 陈皮 白茯苓 制苍术 炙草脉愈按愈大,可知阴气不足,疟邪得以深入,漏芦、鳖甲补阴太过,非花甲劳心之体所宜。   人参 蔻仁 淡黄芩 生牡蛎 生地 陈皮 小青皮 生首乌 新谷 姜汁明系肝风上冒,右尺脉碎乱搏指,此乙癸同源,肾肝同病也。但少阴之脉,不至于巅,惟厥阴能至,以肝为重,肾次之。   羚羊角 生地 半夏 白芍 当归身 陈皮 茯苓 菊花 女贞子此由金水不相承挹,故咳久不愈,切勿理肺,肺为娇藏,愈理愈虚,证不可泛然滋阴。   北沙参 整玉竹 云茯神 川石斛 甜杏仁 生扁豆短气失音,喉中时作水鸡声,右脉如革,面浮色痿,肺胃应之,心下痞硬,补泻纷更,动无一效,甚于水冷,剧于春候。拟进苇茎越婢成汤,进饮三剂。   石膏 桂枝木 白芍 杏仁 冬瓜子 生米仁木属湿温。犯在三焦,先斥腠理,误伤手太阴足太阳之气,必致渐入虚损一途,非病之过,治之过也。必移入高明静虚之室,治以百日之遥,庶几得之。拟言开太阳,益太阴。   淡干姜(同五味子捣烂) 茯苓 地骨皮 桑叶 生扁豆 生甘草弦动无情之脉,即名胃少,虽非难经所谓但弦无胃,而久病有此不宜,莫因失血而久进纯阴之药,阳气抑而阴无所恃也。拙见且进甘温。   建中汤加人参、炙绵 、归身。   病在奇经,治他经不应,要知血行清道,便知清气不肃,所以鼻红昏晕二者皆出督脉,好异无用,以古法之法治之自效。   生地 犀角 广圆核 侧柏叶上蜜丸,早服五钱,晚服三钱,开水下。   暑者,热中之阴邪也,心先受之,侵入胞络,怠惰不语,神昏肢冷,为不治。今脉迟软,渐有是机,四末渐冷,竟有内闭外脱之虞。急用通阳救逆之法,仿右大顺散之义,未识何如。   桂枝 半夏 焦白芍 炙甘草右脉芤搏,耳聋,血下溢,寒热不已,阴络所伤,而厥阴不摄,当从至阴中宣出热邪,是存阴第一义也。   青蒿 白知母 生白芍 炒黄柏 鳖甲 鲜荷叶元米一合,泡汤为水。   右脉一息七重弦,左脉一息六至紧,咳而不得息,阴气已弱,金水同受病,且议景岳六君煎投之。   卷三   金水六君煎   素有喘症,形气怯弱,咽痛不肿,时咳,此新感风温在肺,气不下肃,尚宜清降。   桑叶 白沙参 块茯苓 杏仁 川贝母 南枣肉禀质既薄,咳红,极易伤阴,不可理肺,缘水出高源,肺主气母,借以生津补液,周环生地 清阿胶 枸杞子 料豆皮 麦冬 百合昨所同议之方,以两关按之,脉弦,特借仲景旋复代赭法,同四磨饮投之。旋复有转旋,代赭为镇坠之品,咸寒可降,酸可入肝。四磨则渐摩运化,使手太阴得行清肃之令,足厥阴无克侮之暴。今诊得两关弦象已减,面浮少退,是药已应,而暴渴欲饮,则仍然如故。是则阳明之腑,中垢不去,煎熬津液,下流一日不通,上流一日上泛,虽有补虚之策,孰敢泛投?且其虚脉虚象,显然彰着,势不容缓。前既借仲景之法,以退两关之弦,此独不可借仲景急去宿垢以存津液。然未可以子和霸法投之,拟以缓法,推陈致新,仍候昨日两道长印可旋复花 代赭石 人参煎送沉香化气丸二钱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