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第 71 页/共 103 页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三盏,乌豆一合,煎二盏,纳药,同煎七分,去滓空腹温服,日三。
黄汗,根据五疽法治之,用黄 酒。
卷之十四
料简
病有水肿相类者,曰肤胀、鼓胀、肠覃、石瘕、脾气横泄五种,治法亦复不同,除鼓胀见胀满门,肠覃、石瘕见妇人门,今具肤胀及脾气横泄如后。
卷之十四 料简
附子绿豆汤
治寒客皮肤,壳壳然而坚,腹大身肿,按之陷而不起,色不变,病名肤胀。一剂未知,再作。
大附子(重七钱者,一只,生,去皮脐,半破) 绿豆(二两)
上以生姜一两切,水二碗,煎至一碗,绞去滓,分三服,空腹温服;次日将前附子破作四片,再用绿豆二两、姜一两,如前煎服;第三日,复将附子作八片,如前煎。
卷之十四 料简
无碍丸
治脾气横泄,四肢浮肿,心腹胀满,喘不得卧。
蓬术(煨) 三棱(煨,各一两) 大腹皮(炙,二两) 木香(炮) 槟榔(一分,生)上为末,炒麦 捣粉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
小三棱煎
治如前。(方见 瘕门)
卷之十四 料简
茯苓分气饮
治脾胃不和,胸膈噎塞,腹胁疼痛,气促喘急,心下胀满,饮食不进,呕吐不止;兼脾气横泄,四肢浮肿。
五味子 桔梗 茯苓 甘草(炙) 陈皮 桑白皮 草果 大腹皮(各二两半) 紫苏叶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盐少许,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卷之十四 料简
麻黄甘草汤
治气急,积久不瘥,遂成水肿,如此者众。诸皮中浮,以水攻面目身体,从腰以上肿,当以此汤发汗。
麻黄(二两,去节汤) 甘草(一两)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空腹温服。
卷之十四 料简
茯苓苏子丸
治面肿,小便涩,心腹胀满。
茯苓 苏子 杏仁(去皮尖,各二两) 橘皮 防己 葶苈(纸炒,各一两一分)上为末,蜜丸,如小豆大。以桑白皮汤下三十丸,食后服。
卷之十四
料简
夫洪肿,门类极多,自正水之余,有风水、皮水、石水、黄汗等,分入水门,如脾气横泄,香港脚支满,肤胀鼓胀,肠覃石瘕,与夫造作干犯土气,皆作浮肿,属血属气,理自不同。奈外证相类,未易甄别,若不预学,临病必迷,错乱汗下,皆医杀之。更有气分血分,亦入肿门类,治法颖别,其可不学?古方类例虽明,多见不学人抄写数方,一道施治,倘非其病,妄投其药,盛者致困,困者必死,况有饮食禁忌,种种不同,学人勉HT 。不可轻玩,以病试药,甚为不仁,戒之戒之。(血分方见妇人门,气分方论附于后)
卷之十四
气分证治
气分与胸痹、中满皆相类,但胸痹属气实,中满为气虚,气分则挟涎饮。气为涎饮所隔,荣卫不利,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则身冷,阴气不通则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乃知气挟涎饮之所为也。其脉寸口迟而涩,迟则为气不足,涩则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寒,斯证也,名曰气分。
卷之十四 气分证治
桂附汤
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名曰气分。
桂心(三两) 甘草(炙) 麻黄(去节汤,焙干秤) 细辛(去苗,各二两) 附子(四个,炮去皮脐)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枣三个,煎七分,去滓温服,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卷之十四 气分证治
枳术汤
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名曰气分。
枳实(一两半) 白术(三两)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卷之十四
阴叙论
夫阴 ,属肝,系宗筋,胃阳明养之。世多不识,谓之外肾,非特名义差错,亦使五内不分,其可不辨。古方虽出四证,但曰肠 、气 、水 、卵胀,殊不别其所因。如肠 ,则因房室过度,元脏虚冷,肠边 系不收,坠入 中,上下无定,谓之肠 ,属不内外因;病者久蓄忧思,恐怒兼并,随脏气下坠阴 ,肿胀急痛,名曰气 ,属内所因;病者久坐冷湿,湿气下袭,致阴肿胀,名曰水 ,属外所因;病者劳役无节,及跨马坐车,致卵核肿胀,或偏有大小,上下无常,名曰卵胀,亦属不内外因。有小儿生来便如此者,乃宿疾也。
卵胀、肠 ,皆难治;气 、水 治之易愈。又寒疝下注,入于 中,名曰狐疝,亦属 病。世人因此并以 病为疝气,不审之甚。妇人阴门挺出,亦称 病,名义不分,有如此者。
卷之十四
阴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