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门 - 第 4 页/共 4 页

中风不语,舌强:三年陈酱、人乳汁各五合相和研,以生布绞汁,随时少少与服,良久当语。【《圣惠》】   久欬失音:人尿服之,良。 【《本草》,下同】   诸风口噤不语:天南星、苏叶,生姜煎服。   诸风口噤不语:荆芥为末,童便酒煎服。   风痖不语:黄芪、防风,煎汤熏之。   男女中风,口噤不语:红花、乳香同服。   口卒噤痖:附子吹之。   卒然失音:黑大豆同青竹篦子煮服。   卒不得语:豉汁合美酒服。   咽伤声破:酒调干姜末服。   卒风不语:生姜安舌下,咽津。   偏风失音不语:杏仁生吞,良。   尸咽痛痒,语音不出,有虫食咽:榧子、芜荑、杏仁、桂,蜜为丸噙。   风僻失音:桂安舌下,咽津。   又方:桂同菖蒲煎服。   卒风不语:楮枝叶,煮酒服。   失音不语:东家鸡栖木,烧灰水服,尽一升效。   惊气入心,喑不能言:密陀僧茶服一匙。   尸咽语声不出:履鼻绳烧灰,水服。   中风失音:白僵蚕酒服。   中风舌喑不语:龟尿点舌下,良。   卒忤不语:真珠为末,鸡冠血和丸,纳口中。   中风痰迷失音:鸡屎白,水煮服。   中风失音,百药不效:乱发灰同桂末酒服。   石菖蒲出音声,煎服或末服并佳。   通草出音声,可煎服之佳。   杏仁可和酪作汤,益润肺气。又欲好声,杏仁一升,去皮尖熬,酥一两,蜜少许,和丸梧子大,米饮下十五丸或二十丸。   感寒失音:取桂心为细末,含之咽汁。   咽喉痒痛,失音不语:桂心、杏仁各一两为末,蜜丸樱桃大,绵裹,含化咽汁。   卒失声,声噎不出:用苦竹叶浓煎饮之。   卒失声,音不出:橘皮浓煮,取汁频服。   中风失音不语:用梨生捣取汁,每服一合,日再。   干柿润声喉,可水渍,常服之。   胡麻油主喑痖,能润肺故也,可和竹沥、姜汁、童便等服之。   童子尿,主久嗽失音,由其能降火故也。又云:人尿益为,可温服之。   鸡子多食,令人有声,以水煮两沸,合水服之。     针灸   《灵枢经》曰:厥胸满面肿,唇漯漯然,暴难言,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  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  暴喑气梗,取扶突与舌本出血。   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堪,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  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视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五分,别而上行入于心中,系舌本,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取之所别。  黄帝问于少师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出行,使音不彰?愿闻其方。少师答曰: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两泻其血脉,浊气乃辟。会厌之脉,上络任脉,取之天突,其厌乃发也。  喉痹卒喑,取丰隆。   暴喑气喘,取扶突、廉泉。   厥气走喉,不能言,取照海。   卒然无音,取天突。   《甲乙经》曰:咳上气喘,暴喑不能言,及舌下挟缝青脉,颈有大气,喉痹,咽中干,急不得息,喉中鸣,翕翕寒热,项肿肩痛,胸满腹皮热,衄气短哽,心痛隐疹,头痛,面皮赤热,身肉尽不仁,天突主之。  喑不能言,刺脑户。   暴喑不能言,喉嗌痛,刺风府。   舌缓,喑不能言,刺喑门。   喉痹,瘖不能言,天突主之。   暴喑气哽,喉痹咽痛,不得息,食饮不下,天鼎主之。  食饮善呕,不能言,通谷主之。   喑不能言,期门主之。   暴喑不能言,支沟主之。   喑不能言,合谷及涌泉、阳交主之。  癫疾狂瘈瘲,眩仆,癫疾喑不能言,羊鸣沫出,听宫主之。  《卫生宝鉴》曰:不语,饮食不收,水浆漏落,取足阳明颊车、地仓,左治右,右治左。  喑不能言,取手少阴阴郄,或手少阳三阳络。  暴喑不语,取灵道或支沟。   暴喑不能言,取手太阳天窻,或足少阴通谷,或手厥阴间使。  《资生方》曰:舌缓不能言,取痖门。舌下肿难言,取廉泉。     导引   《保生秘要》曰:失声导引法,心头推开至脐,想肾水升至肺润之,呼吸归丹田,以调其息。  口不能言,导引法,先推开肺经,运肾水,洗其心肺,又推其舌肋,肺如华盖,复于心头。不能言者,是火旺肺燥,非肾水不能润之。     医案   《丹溪心法》曰:一人患干咳嗽,声痖,用白朮二钱,人参、橘红各一钱半,半夏曲一钱,白茯苓、桑白皮、天门冬各七分,甘草、青皮各三分,五味子二十粒,知母、地骨皮、(艹舌)蒌仁、桔梗各五分,作一贴,入姜三片煎服;仍与四物汤入童便、竹沥、姜汁并炒黄蘗,二药昼夜相间服,两月声出而愈。   俞继道遗精,误服参芪及升浮剂,遂气壅于上焦而喑,声不出,用香附童便浸透为末调服,而疏通上焦以治喑;又用蛤粉、青黛为君,黄蘗、知母、香附佐之为丸,而填补下焦以治遗,十余日良愈。   《孙兆口诀》云:内侍曹都使新造一宅,落成迁入,经半月,饮酒大醉,卧起失音,不能语,孙用补心气薯蓣丸,以细辛、川芎治湿,十日其病渐减,二十日全愈。曹既安见上,问谁医?曰:孙兆郎中。上乃召问曰:曹何疾也?对曰:凡新宅壁土皆湿,地亦多阴,人乍来,阴气未散,曹心气素虚,饮酒至醉,毛窍皆开,阴湿之气,从而入乘心经,心经既虚,而湿气又乘之,所以不能语。臣先用薯蓣丸,使心气壮,然后以川芎、细辛去湿气,所以能语也。   《医学纲目》云:人舌短,言语不辩,乃痰涎闭塞舌本之脉而然。尝治一中年男子,伤寒身热,师与伤寒药五贴,日后变神昏而喑,遂作体虚有痰治之。人参五钱,黄芪、白朮、当归、陈皮各一钱,煎汤,入竹沥姜汁饮之,十二日,其舌始能语得一字;又服之半月,舌渐能转运言语,热除而瘥。盖肾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脾足太阴之脉连舌本,心手少阴之别系舌本,故此三脉虚,则痰涎乘虚,闭塞其脉道,而舌不能转运言语也。若此三脉亡血,则舌无血营养而喑。经云: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又云: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治当以前方加补血药也。   一男子年五十余岁,嗜酒吐血桶许,后不食,舌不能语,但渴饮水,脉略数,与归、芎、芍、地各一两,朮、参各二两,陈皮一两半,甘草二钱,入竹沥、童便、姜汁,至二十余贴能言。若此三脉风热中之,则其脉弛纵,故舌亦弛纵,不能转运而喑,风寒客之则其脉缩急,故舌强舌卷而喑。   一男子久病痰嗽,忽感风寒,食酒肉,遂厥气走喉,病暴喑,灸丰隆二穴各三壮,照海二穴各一壮,其声立出。仍用黄芩降火为君,杏仁、陈皮、桔梗泻厥气为臣,诃子泄逆气,甘草和元气为佐,服之良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