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门 - 第 2 页/共 4 页
喑者,邪入阴部也。经云:邪搏于阴则为喑。又云:邪入于阴,搏则为喑。然有二证:一曰舌喑,乃中风舌不转运之类,但舌本不能转运言语,而喉咽音声则如故也。二曰喉喑,乃劳嗽失音之类,但喉中声嘶,而舌本则能转运言语也。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证治
有气血虚损者,有肾虚及老人忽言不出者,宜于十全大补汤去桂,加菖蒲、远志。 痰塞不语,宜导痰汤加菖蒲、竹茹、人参,或芩连。亡血不语,宜四物汤,加人参、白朮、陈皮、甘草、菖蒲、远志。
古今医统 【明 徐春甫】
总论证治
声音者,内关五脏,其为病也,因于六气。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音角,其声呼。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音征,其声笑。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音宫,其声歌。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音商,其声哭。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音羽,其声呻。此所以声音通于五脏者也。《直指》云:心为声音之主,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此特言其所重者。舌为心之苗,心病舌不能转,则不能语言,暴病者尚可医治,久病者不可治也,故心为声音之主者此也。肺者属金,主清肃,外司皮腠,风寒外感者,热郁于内,则肺金不清,咳嗽而声哑,故肺为声音之门者此也。肾者人身之根本,元气发生之主也,肾气一亏,则元气寖弱而语音喑者有之。经曰: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钱氏方:小儿吐泻利,小便过多,以致脾虚不饮食,用益黄散作效。数日后,忽尔不语,钱氏知其脾气已复,肾气尚虚,投以地黄丸益肾,相继数剂,遂能言,于是益信声音之根出于肾也不诬。
病分三因
有内热痰郁窒塞肺金,而声哑及不出者,及有咳嗽久远,伤气而散者,此内因也。有外受风寒,腠理闭塞,寒束于外,郁嗽而声哑,三拗汤之类,此外因也;又有忽暴吸风,卒然声不出者,亦外因也。有因争竞,大声号叫,以致失声,或因歌唱伤气而声不出,此不内外因也,养息自愈。
证本六淫
风寒燥热,致声不清者,人共知之,暑湿相干者,鲜有知也。经曰:因于湿,首如裹。声如从室中言,此中气之湿也。《直指》云:风寒暑湿燥火痰气有干于心肺者,病在上脘,随证解之,邪气散则天籁鸣矣。惟夫肾虚为病,不能纳诸气以归元,故气奔而上,咳嗽痰壅,或喘或胀,足冷骨痿,胸腹百骸俱为之牵掣,其嗽愈重,其气愈乏,其声愈干,君子当于受病之处图之可也。 风寒咳嗽失音者,三拗汤主之。热痰壅盛声不出者,盐汤探吐之。大腑秘结,上下不通,声气不出者,大柴胡汤下之。此皆切于病证,其效如向应也。 凡病人久嗽声哑,乃是元气不足,肺气不滋,宜补气养金润燥,其声自亮。若虚劳之人,则宜滋肾水润肺金为本,诃子百药煎收敛以治其标。标本兼治,此十全也。久病人不语,为心气绝者死。
古今医鉴 【明 龚信】
中风失音
中风,饮食坐卧如常,但失音不语,俗呼为哑风,小续命去附子加石菖蒲一钱,或诃子清音汤亦可。然不语岂止一端,有舌强不语,有神昏不语,有口噤不语,有舌纵语濇,有舌麻语濇,其间治痰治风,安神养气血,各从活法,又难拘续命、诃子而已也。
本草纲目 【明 李时珍】
杂证
音喑有肺热肺痿,及风毒入肺,虫食肺;或寒包热,狐惑;或失音不语,舌强不语;或痰迷;或肾虚喑俳。
景岳全书 【明 张介宾】
论证
声音出于脏气。凡脏实则声宏,脏虚则声怯。故凡五脏之病,皆能为喑。如以忧思积虑久而至喑者,心之病也;惊恐愤郁猝然致喑者,肝之病也;或以风寒袭于皮毛,火燥刑于金脏,为咳为嗽而致喑者,肺之病也;或以饥饱,或以疲劳,致败中气而喘促为喑者,脾之病也;至于酒色过伤,欲火燔烁,以致阴亏而盗气于阳,精竭而移槁于肺,肺燥而嗽,嗽久而喑者,此肾水枯涸之病也。是五脏皆能为喑者,其概如此。然舌为心之苗,心病则舌不能转,此心为声音之主也。声由气而发,肺病则气夺,此气为声音之户也。肾藏精,精化气,阴虚则无气,此肾为声音之根也。经曰: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气之夺也,而况于无声者乎?是知声音之病,虽由五脏,而实惟心之神、肺之气、肾之精,三者为之主耳。然人以肾为根蒂,元气之所由生也,故由精化气,由气化神。使肾气一亏,则元阳寖弱,所以声音之标在心肺,而声音之本则在肾。观之经云:阳盛已衰,故为喑也。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然则肾为声音之根,信非谬矣。 喑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病在标,因窍闭而喑也。虚者其病在本,因内夺而喑也。窍闭者,有风寒之闭,外感证也。有火邪之闭,热乘肺也。有气逆之闭,肝滞强也。风闭者,可散而愈;火闭者,可清而愈;气闭者,可顺而愈。此皆实邪之易治者也。至若痰涎之闭,虽曰有虚有实,然非治节不行,何致痰邪若此?此其虚者多而实者少,当察邪正分缓急而治之可也。内夺者,有色欲之夺,伤其肾也;忧思之夺,伤其心也;大惊大恐之夺,伤其胆也;饥馁疲劳之夺,伤其脾也。此非各求其属,而大补元气,安望其嘶败者复完,而残损者复振乎?此皆虚邪之难治者也。然难易之辨固若此,而犹有难易之辨者,则辨其久暂,辨其病因,乃可悉焉。盖暂而近者易,渐而久者难;脉缓而滑者易,脉细而数者难;素无损伤者易,积有劳怯者难;数剂即开者易,久药罔效者难。此外复有号叫歌唱悲哭,及因热极暴饮冷水,或暴吸风寒而致喑者,乃又其易者也。若此者但知养息,则弗药可愈。是皆所当辨者。
论治
风寒袭于皮毛,则热郁于内,肺金不清,而闭塞喉窍,咳嗽甚而声喑者,宜参苏饮、二陈汤、小青龙汤、金水六君煎、三拗汤之类以散之。 火邪侵肺,上焦热甚而声喑者,宜四阴煎、麦门冬汤主之。心火盛者,二阴煎。胃火上炎者,竹叶石膏汤。肝胆火盛者,柴胡清肝汤之类主之。劳瘵痰嗽挟火者,竹叶麦门冬汤主之。 肝邪暴逆气闭为喑者,宜小降气汤、润下丸、七气汤之类主之。 痰气滞逆为喑者,如二陈汤、六安煎、贝母丸、润下丸之类,皆治标之可用者。或用盐汤探吐之亦可。其有虚痰或痰火之甚者,当于痰饮门参酌治之。 虚损为喑者,凡声音之病,惟此最多,当辨而治之。凡色欲伤阴,病在肾者,宜六味丸、八味丸、左归丸、右归丸、人参平肺汤、大补元煎之类主之。或兼肺火者,宜一阴煎、四阴煎、人参固本丸之类择而用之。 凡大惊大恐,猝然致喑者,肝胆受伤也,宜七福饮、五福饮、十味温胆汤、平补镇心丹、定志丸之类主之。 凡饥馁疲劳,以致中气大损而为喑者,其病在脾,宜归脾汤、理阴煎、补中益气汤、补阴益气煎、温胃饮之类主之。 凡忧思过度,致损心脾而为喑者,宜七福饮、归脾汤之类主之。 凡病人久嗽声哑者,必由元气大伤,肺肾俱败,但宜补肺气,滋肾水,养金润燥,其声自出。或略加诃子百药煎之类,兼收敛以治其标,务宜先本后末,庶可保全。若见其假热而过用寒凉,或见其痰盛而妄行消耗,则未有一免者矣。 凡患风毒或病喉痈病既愈,而声则喑者,此其悬壅已损,虽喑无害也,不必治之。
方
二物汤 治风寒邪气留滞失音。
薄桂二钱 石菖蒲一钱
右咀,新水煎,细呷。
荆芥汤 失音通用。
荆芥穗 紫苏叶 陈皮 木通 当归 薄桂 石菖蒲各等分 每服四钱,水煎服。
木通汤 治诸风失音。
石菖蒲 防风 羌活 直僵蚕炒 全蝎焙 桑螵蛸 木通 炙甘草各一分 南星炒,五钱 右咀,每服三钱,姜五片,苏叶五片,煎服。
姜橘饮 治风痰风毒缠喉不语。
南星略炒,半两 生姜四两 橘皮三钱 右咀,每服三钱,紫苏五叶煎服。
玉粉丸《宝鉴》 治冬月寒痰结于咽喉,不利,语言不出。《针经》云:寒气客于会厌,卒如哑,宜服此药 桂心 草乌各一字 半夏泡,五钱
右为细末,姜汁浸蒸饼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至夜含化,多年不愈者亦效。
芎辛散 【《得效》】 治热痰雍盛,失音声不出,是燥热所致,用此即效。 川芎 细辛 防风 桔梗 白芷 桑白皮 羌活各一钱 甘草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二片,薄荷三叶,水煎服。
人参清肺散 治痰嗽咽干,声不出。 人参 陈皮 贝母炒,各一钱半 (艹款)冬花七分 半夏 桔梗 茯苓 知母 桑白皮 川黄连 枳壳 杏仁研,各一钱 麦门冬 地骨皮 甘草各五分 五味子二十粒 右銼,分作二贴,每服姜三片,水煎服。
杏仁煎 【《直指》】 治咳嗽失音,声不出。 杏仁泥 砂糖屑 白蜜 生姜汁各一盏 桑白皮 木通 贝母炒,各一两五钱 紫菀 五味子各一两 石菖蒲五钱 右六味銼,以水五升,煎至半升,去滓,入杏蜜糖姜,再煎成稀膏,每取一匙,含化咽下。或加知母、(艹款)冬花尤效。
向声破笛丸 【《回春》】 治讴歌动火,失音不语者,服之神效。 连翘 桔梗 甘草各二两五钱 薄荷叶四两 砂仁 诃子煨 大黄酒蒸,各一两 川芎五钱 百药煎二两 右为细末,鸡子清和丸弹子大,临卧噙化一丸。
犀角地黄汤 治热入血室,心忪不语,眩冒迷忘,失音。 生地黄四两 犀角 牡丹皮 芍药各五钱 右咀,每服四钱,入桃仁去皮尖七粒,煎服。
金花散 治失声,亦治喉痹。
槐花新瓦上炒令香熟
右,三更后,仰卧随意食之。热证通用,声即开。
治 (上匿下虫)桃仁汤 治狐惑虫食其脏,上唇疮,其声哑。 桃仁去皮炒 槐子 艾叶各一两 大枣十五枚 右,水三盏,煎一盏半,分三次服。
通声膏 治咳嗽气促,胸中满闷,语音不出。 杏仁一升,去皮尖炒另研 人参 桂心 木通 五味子 (艹款)冬花 石菖蒲 竹茹 生姜汁 白蜜各二升 枣肉 细辛 酥各二两 右咀,水五升,煎五七沸,内酥蜜姜枣再煎,令稀稠得所,每服一匙,温酒一小盏化下,或不用酒噙化。
诃子汤 【河间,下同】 治失音,不能言语。 诃子四个,半生半炮 桔梗一两,半生半炙 甘草二寸,半生半炙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童便一盏,水一盏,煎五七沸,温服。甚者不过三服愈。《医鉴》名诃子清音汤,盖桔梗通利肺气,诃子泄肺导气,童便降火甚速。 又方 治前证
桔梗三两 大诃子四个 甘草二两,制同上 每服一钱匕,入沙糖一小块,不用童便,独用水五盏,煎至三盏,时时细呷,一日服尽,其效甚速。
发声散 海藏 治咽喉语声不出。 (艹舌)蒌皮銼 白僵蚕去头 甘草各等分,并炒黄 右为细末,每服三钱,温酒或生姜自然汁调下,用五分绵裹噙化,咽津亦得,日两三服。一方有桔梗。
蛤蚧丸 【丹溪】 治肺间邪气,胸中积血,作痛失音并作;久欬失音。 蛤蚧一对,去嘴足,水浸,去膜刮了血脉,用米酢炙 诃子煨 阿胶炒 生地黄 制甘草 麦门冬 北细辛各半两 右为末,炼蜜丸如枣大,每服一丸,食后含化。 又方 【《千金》】 治暴嗽失音,语不出。 杏仁研如泥 生姜汁 沙糖 白蜜各一升 五味子 紫菀各三两 通草 贝母各四两 桑白皮五两 右,以水九升,煮五味子、紫菀、通草、贝母、桑白皮,取三升,去滓入杏仁泥、姜汁,白蜜和匀,微火煎取四升,初服四合,日再夜一,后稍加。
密陀僧散虞世 治惊气入心,喑不能言。 密陀僧研极细末
每用一钱,茶清调下,或热酒调下。有热者,麝香汤调下。昔有人为虎蛇所惊,久喑,服此即愈。
远志丸 【《本事》】 治因惊言语颠错。 远志姜制 南星牛胆制 白附子 白茯神 人参 酸枣仁炒,各五钱 朱砂三钱,水飞 麝香一钱 金箔五片 右为末,蜜丸梧子大,朱砂为衣,薄荷汤下三十丸,日再服。
茯神散 【《本事》】 治同上。 茯神 生干地黄 白芍药 川芎 当归 桔梗 白茯苓 远志姜制 右为末,每二钱,水二盏,灯心一钱,大枣二枚,同煎至七分服之。有一妇年七十四岁,因戎乱为惊疾,服二方得效。
加味固本丸 【《入门》】 治男女声音不清,或失音。 生地 熟地 当归 黄蘗蜜炙 茯苓各一两 乌梅肉十五个 诃子 天冬盐炒 麦冬盐炒 知母 阿胶珠各五钱 人参三钱 人乳 牛乳 梨汁各一碗 右为末和匀,蜜丸黄豆大,以诃子汤或萝卜汤下八十丸或百丸。《医鉴》名铁笛丸。
加味上清丸 【《回春》】 清声润肺,止咳嗽,爽气宁神。 白沙糖八两 薄荷叶四两 柿霜四两 硼砂 元明粉 寒水石 乌梅肉各五钱 片脑五分 右为末,甘草水熬成膏,和丸芡实大,每一丸噙化,茶汤下。
嘹亮丸 【《回春》】 治久失音声哑。 香椿芽汁四两,如无用淡香椿芽为末四两代之 人乳 白蜜 梨汁各四两 右和匀,重汤煮熟,不拘时服,白汤送下。
诃子散 【丹溪】 治咳嗽声音不出。 诃子皮三钱,半生半炒 桔梗五钱,半生半炒 甘草二钱,半生半炒 木通三钱 右銼,分二剂,每一剂水煎,去滓,入生地黄汁一小盏,临卧咽下。
柴胡升麻汤 【《医鉴》】 治伤寒咳嗽声嘶,或咽痛。 柴胡 黄芩 半夏 升麻 葛根 桑白皮 枳实 桔梗 知母 贝母 元参 甘草各七分 右銼,作一贴,姜三片,水煎服。
润肺丸 【《入门》,下同】 治久嗽声嘶,语音不出。 诃子皮 五倍子 五味子 片芩 甘草各等分 右为末,蜜丸樱桃大,每一丸,噙化咽下。
蜜脂煎 治暴失音,声嘶,常服润肺。 猪脂二斤,熬去渣 白蜜一斤,再炼少顷滤净 右入磁器内,俟成膏,不拘时挑服一匙。
人参平补汤 治肾虚,声不出。
人参 川芎 当归 熟地黄 白芍药 杜仲 白茯苓 菟丝子 北五味子 川巴戟 橘红 半夏制,各六分 牛膝 白朮 破故纸 益智 胡卢巴 甘草炙,各三分 石菖蒲二分 右銼,作一贴,姜三片,枣二枚,水煎。五更初,肾气开时,不许咳唾言语,默默服之。《回春》名滋肾汤。
补中益气汤 【东垣】
人参 黄芪炒 白朮炒 甘草制,各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 陈皮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右加姜枣,水煎,空心午前服。
归脾汤
人参 黄芪 白朮 茯苓 枣仁各二钱 远志 当归各一钱 木香 制甘草各五分 水二锺,加龙眼肉七枚,煎七分,食远服。
人参固本丸
人参二两 天冬炒 麦冬炒 生地黄各四两 熟地黄四两 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温酒或淡盐汤下。中寒之人不可服。
平补镇心丹
人参 龙齿各二两五钱 白茯苓 白茯神 麦冬 五味各一两二钱五分 山药姜汁炒 天冬 车前子 远志制 熟地酒蒸,各一两半 枣仁炒,三钱 朱砂一两五钱为衣 炼蜜丸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早晚米饮或温酒下。
定志丸
人参 茯苓各二两 菖蒲 远志制,各一两 炼蜜丸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七十丸,米饮下。
六味地黄丸
熟地八两,蒸捣 山茱萸 山药炒,各四两 牡丹皮 泽泻 白茯苓各三两 右为细末,和地黄膏,加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滚白汤或淡盐汤任下。
八味丸
即前方六味地黄丸,加肉桂、制附子各一两。
二陈汤
陈皮 半夏制,各三钱 茯苓二钱 制甘草一钱 水二锺,姜三五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小降气汤
家紫苏 台乌药 白芍药 陈皮各二钱 制甘草五分 水一锺半,生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食远服。
七气汤
半夏制五两 人参 肉桂 甘草制,各一两 右,每服三五钱,水一锺半,姜三片,煎八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