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门 - 第 1 页/共 4 页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二十四 声音门     黄帝素问      脉要精微论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   【注 搏坚而长者,搏击应手有力而长,此为太过之脉。心火太过,故当舌卷。心主言,故不能言也。】      宣明五气篇   五邪所乱,搏阴则为喑。    【注 足少阴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邪搏于阴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喑。】      奇病论   帝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   【注 十月胎出,则胞络通而音声复矣。】      大奇论   脉不至,若喑,不治自已。    【注 脉络阻则音不出,脉络疏通,其音自复。故脉不至而喑者,不须治之,其病自已。此系经脉所阻之病,与邪搏于阴而为喑之不同也。】  胃脉沉鼓濇,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喑,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   【注 阳明气血皆多,其脉当浮大,今脉沉而鼓动带濇,是血气虚于内矣。大则为虚,是血气虚于外矣。盖荣卫血气,皆从内鬲而外达于形身,荣卫不足则鬲气虚,是以胸胁脊背之间而成麻痹不仁矣。鬲,偏枯也。夫荣卫气血虽生于阳明,主于心脏,然始于先天之肾中,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不喑舌转,是先天之根气不伤,故为可治。如男子发左,女子发右,阴阳血气虽顺而喑者,当至三岁之久而后能复也。若年不满二十者,脏腑正盛,血气方殷,而反有此败证,比及三年,五脏六腑之气渐至消灭而死矣。】      腹中论   帝曰: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则喑,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喑;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   【注 诸阳之气上升,而腹气又厥逆于上,是有余于上,反灸之,则阳热之气,乃入于阴而为喑矣。砭之则阳气外泄而虚,虚则狂矣。须厥逆之气与血相并,而后治之。】      脉解篇   太阳所谓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故为喑也。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  【注 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入中之气不足,则阴虚而为喑矣。阳受气于四末,阳盛已衰,故四肢不收而为俳。肾气不足则为喑,以致少阴之气不至,则手足厥冷矣。】      气交变大论   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暴瘖。    【注 水寒乘心,心主言,故暴喑也。】      至真要大论   帝曰:六气之复何如?岐伯曰:少阴之复,暴喑。   【注 金主声,故暴喑也。】     灵枢经      邪气脏腑病形篇   心脉濇,甚为喑。    【注 心主言,心气少,故为喑。】      经脉篇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   【注 手少阴之别络,与经相干于通里之间,去腕一寸半,别经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虚则不能言者,盖心主言而经别络舌本也。】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   【注 阳明之别络,与经相会于丰隆之间,而别走于足太阴之别络。其别行者,并经脉而循于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十五大络之气血,皆本于胃腑水谷之所生,是以足阳明之络与诸经之气相合,其喑气逆则喉痹卒喑,经别之络于喉嗌也。】      忧恚无言篇   黄帝问于少师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出行,使音不彰?愿闻其方。少师答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是故厌小而疾薄,则发气疾,其开阖利,其出气易;其厌大而厚,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  【注 肺主声,心主言,肝主语,然由足少阴肾气之所发。故善治者,审其有音声而语言不清者,当责之心肝;能语言而无音声者,当责之脾肺;不能语言而无音声者,此肾气之逆也。夫忧则伤肺,肺伤则无音矣。恚怒伤肝,肝伤则语言不清矣。此音声之户,谓声气之从此而外出也。口唇开阖,而后语句清明,故为音声之扇。舌动而后能发言,故为音声之机。悬雍为音声之关。颃颡者,腭之上窍,口鼻之气及涕唾从此相通,故为分气之所泄,谓气之从此而分出于口鼻者也。横骨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故为神气之所使,主发舌者也。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因颃颡不开,分气失也。会厌者,为开为阖,主声气之出入。薄小则发声疾,厚大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寒气者,足少阴寒水之气也。盖少阴之脉,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其正气上行,而后音声乃发。如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谓不能开也;发不能下,谓不能阖也。是以至其开阖不致而无音声矣。】      九针论   邪入于阴,转则为喑。   【注 谓邪入于肾脏之阴,转入于心脏之阳,则为喑矣。】     扁鹊难经      不治证   病人阴阳俱绝,失音不能言者,三日半死。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风寒客中   风寒之气客于中,滞而不发,故喑不能言,宜服发表之药,不必治喑。     仁斋直指方 【宋 杨登父】      大惊不语   大惊入心,则败血顽痰,填塞心窍,故喑不能言,宜密陀僧散、远志丸、茯神散之类。      声出于肾   心为声音之主,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风寒暑湿,气血痰热,邪气有干于心肺者,病在上脘,随证解之,邪气散则天籁鸣矣。若夫肾虚为病,不能纳诸气以归元,故气逆而上,咳嗽痰壅,或鸣或胀,胸腹百骸,俱为之不利,其嗽愈重,其气愈乏,其声愈干矣。     指迷论 【宋 钱乙】      肾怯与失音相似   病吐泻及大病后,虽有声而不能言,又不进药,此非失音,乃肾怯不能上接于阳故也,当补肾,地黄丸主之。失音乃感风寒卒病耳。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      不能言   肾虚内夺,则为喑痱。盖内夺而厥,舌喑不能言,二足废不为用,肾脉虚弱其气厥不至,舌不仁。经云:喑痱足不履用,音声不出者,地黄饮子主之。  燥干者,金肺之本,燥金受热化以成燥濇也。兼火热,致金衰耗液而损血,郁而成燥者,由风能胜湿热能耗液,故经云:风热火同阳也,寒湿燥同阴也。又燥湿小异也,金燥虽属秋阴,而其性异于寒湿,而反同于风热火也。又如大便干濇,乃大肠受热,化成燥濇。经云诸濇枯涸,又如瘫痪中风,皆因火热耗损血液,元腑闭塞,不能浸润,金受火郁,不能发声者是也,盖肺主声也。肢痛软戾者,风热湿相搏,遂致偏枯,语音濇,手足不随。然中寒吐泻,亡液而成燥,亦以鲜矣。亦有寒湿相郁,荣卫不能开发贯注,多成偏枯。经曰:诸濇枯涸,干劲皴揭,属于燥也。      暴瘖   暴喑,猝痖也。金肺主声,故五行惟金响。金应于干,干为天,天为阳,为健为动;金本燥,为涸为收为敛,为劲切为刚洁,故诸能鸣者,无越此也。凡诸发语声者,由其形气之鼓击也。鼓击者,乃健动之用也。所谓物寒则能鸣者,水实制火,火不克金也。其或火旺水衰,热乘金肺,而神浊气郁,则暴喑无声。经言: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     儒门事亲 【元 张从政】      妇人重身   夫妇人重身九月,而喑痖不言者,是脬之络脉不相接也,则不能言。经曰:无治也。虽有此论,可煎玉烛散二两,水一碗,同煎至七分,去滓,放冷,入蜜少许,时时呷之,则心火下降而肺金自清,故能作声也。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享】      分经辨因   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手少阴之别脉系舌本,故此三脉虚则痰涎乘虚,闭塞其脉道,而舌不能转运言语也。若此三脉亡血,则舌无血荣养而然,治当补血。又此三脉,风热中之则舌脉弛纵而然,风寒客之则舌脉缩急而然,随证治之。     世医得效方 【元 危亦林】      虚损   虚损憔悴,气血不足,失声音久喑,宜天真丸,服过半月,言语自然有声。     医学纲目 【明 楼英】      病因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