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注 - 第 278 页/共 283 页
标题:□huī
注解:郑地阪。从□为声。许为切。释文于诡切。古音在十七部。《春秋传》曰:“将会郑伯于□。”于当作于,□今经传皆作鄬。襄七年十有二月:公会晋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莒子、邾子于鄬。三经同。左氏传曰:及将会于鄬,子驷相,又不礼焉。句本无郑伯字,许以此叙郑事,故增此二字。凡引古书不无异同者例此。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陼zhǔ
注解:如渚者陼丘,水中高者也。释水曰:水中可居者曰州,小州曰渚。释丘曰:如渚者陼丘。谓在水中高而平,如水中小州然也。许本之为说。今尔雅作小洲曰陼,如陼者陼丘。溷淆通用。从□者声。当古切。五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陈chén
注解:宛丘也,韵会有也。舜后妫满之所封。毛传諩曰:陈者,大皞虙戏氏之墟,帝舜之胄。有虞阏父者,为周武王陶正,武王赖其利器用,与其神明之后,封其子妫满于陈,都于宛丘之侧,是曰陈胡公。按今河南陈州府治是其地。许必言宛丘者,为其字从□也。毛传曰: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卽释丘之宛中曰宛丘也,陈本大皞之虚正字,俗叚为敶列之敶,陈行而敶废矣。从□,从木,大皞以木德王,故字从木。□声。直珍切。十二部。□,古文陈。按古文从□不从木。〖注〗□、敶,亦古文陈。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陶táo
注解:再成丘也。在济阴。释丘曰:一成为敦丘,再成为陶丘。禹贡曰:道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泆为荧,东出于陶丘北。地理志曰:济阴郡定陶县。禹贡陶丘在西南。按定陶故城在今山东曹州府定陶县西南,古陶丘在焉。从□匋声。徒刀切。古音在三部。《夏书》曰:“东至于陶丘。”禹贡文。陶丘有尧城,尧尝所凥,故尧号陶唐氏。谓尧始居于陶丘。后为唐侯,故曰陶唐氏也。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zhào
注解:耕□臿浚出下垆土也。耕谓耕者也。臿当依十二篇甾部作疀,古田器。斗部引尔雅□谓之疀是也。郭朴曰:□疀古锹锸字。浚者,抒也。抒者,挹也。垆者,黑刚土也。耕者用锹抒取地下黑刚土谓之□。释名曰:锸,插地起土也。或曰销,或曰铧。其板曰叶。铧卽木部之□。□者,□刃臿也。一曰耕休田也。谓爰田易耕者。从□,从土,召声。之少切。二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阽yán
注解:壁危也。引申为凡物之危。汉文帝诏曰:或阽于元亡。如淳曰:阽,近边欲堕之意。从□壁高故从□。占声。余廉切。古音在七部。服虔音反坫之坫,孟康音屋檐之檐。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除chú
注解:殿陛也。殿谓宫殿,殿陛谓之除。因之凡去旧更新皆曰除,取拾级更易之义也。天保:何福不除。传曰:除,开也。从□取以渐而高之意。余声。直鱼切。五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阶jiē
注解:陛也。因之凡以渐而□皆曰阶。木部曰:梯,木阶也。从□皆声。古谐切。十五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阼zuò
注解:主阶也。阶之在东者。古者天子践阼临祭祀,故国军曰阼。从□乍声。昨误切五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陛bì
注解:□高陛也。□登古今字,古叚□为登也。自卑而可以登高者,谓之陛。贾□曰: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陛无级廉近地,则当卑。独□曰:羣臣与至尊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吿之。从□坒声。旁礼切。十五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陔ɡāi
注解:阶次也。近阶之处也。小雅有南陔序曰:南陔,孝子相戒以养也。束晢诗曰:循彼南陔,言采其兰。是用阶次之说矣。而礼经宾出奏陔夏注曰:以为行节。序以戒释陔。皆取引申叚借之义。从□亥声。古哀切。一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际jì
注解:壁会也。□墙相合之缝也。引申之,凡□合皆曰际。际取壁之□合,犹闲取门之□合也。诗菀桺郑笺:瘵,接也。此谓叚瘵为际。从□祭声。子例切。十五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隙xì
注解:壁际也。今本际下有孔字,依文选沈约咏月诗注正。左传曰:墙之隙坏,谁之咎也。际自分而合言之,隙自合而分言之。引申之,凡坼裂皆曰隙。又引申之,凡闲空皆曰隙。叚借以却为之。从□□,会意也。□者,际见之白。□亦声。绮戟切。古音在五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陪péi
注解:重土也。左传曰:分之土田陪敦。注曰:陪,增也。敦,厚也。诸侯之臣于天子曰陪臣,取重土之义之引申也。一曰满也。从□咅声。薄回切。古音在一部、四部之闲。一曰陪臣。陪,备也。小徐本有此七字。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zhuàn
注解:道边庳垣也。未闻。从□彖声。徒玩切。十四部。按篇、韵皆丈转切。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陾rénɡ
注解:筑墙声也。从□耎声。如乘切。六部。《诗》云:“捄之陾陾。”大雅绵文。毛传曰:捄,虆也。陾陾,众也。度,居也。言百姓之劝勉也。登登,用力也。笺云:捄,捊也。度犹投也。筑墙者捊聚壤土,盛之以虆,而投诸版中。按笺与传不异。笺之投卽传之居。诗之捄谓捊土。度谓投版中,然后乃筑之登登然。则毛传谓陾陾众也为长。许谓筑墙声,似非是,又其篆从耎声,则与如乘切相去甚远。依玉篇手部作捄之陑陑,则之韵而声可转入蒸韵,如耳孙之卽仍孙也。葢其字从□,故许必云筑墙以傅合之,而声则或讹为耎声。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陴pí
注解:城上女墙。俾倪也。土部曰:□,城上女垣也。凡小者谓之女。女墙卽女垣也。俾倪叠韵字,或作睥睨,或作埤堄。皆俗字。城上为小墙,作孔穴可以窥外,谓之俾倪。左传宣十二年:守陴者皆哭。杜注:陴,城上俾倪。释名云:城上垣曰俾倪。言于其孔中俾倪非常。亦曰陴。陴,裨也,言裨助城之高也。亦曰女墙。从□卑声。符支切。十六部。□,籒文陴,从□。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隍huánɡ
注解:城池也。池之在城外者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矣,矣字依水经注补。周易泰上六:城复于隍。虞注曰:隍,城下沟。无水称隍,有水称池。从□皇声。乎光切。十部。《易》曰:“城复于隍。”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阹qū
注解:依山谷为牛马圈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杨雄传、左思吴都赋皆有此字。郭朴、李奇、刘渊林注皆略同许。从□去声。去鱼切。五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陲chuí
注解:危也。许义□训远边,□训危。以□从土,□从□之故。今义训垂为悬,则训□为边,边陲行而边垂废矣。从□,□声。是为切。古音在十七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坞wǔ
注解:小障也。障,隔也。埤苍云:小障曰隝。通俗文:营居为隝。一曰庳城也。庳,犹卑也。从□乌声。安古切。五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院yuàn
注解:坚也。从□,完声。王眷切。十四部。按宀部为寏之或体。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陯lún
注解:山□陷也。今则沦行而陯废矣。从□仑声。卢昆切。十三部。广韵力迍切。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陙chún
注解:水□也。水集韵作小。从□辰声。食伦切。十三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jiàn
注解:水□也。从□戋声。慈衍切。十四部。文九十二 重九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fù
注解:□□之闲也。从二□。似醉切。按此字不得其音,大徐依□读也。广韵、玉篇扶救切。又依□音读也。凡□之属皆从□。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jué
注解:□□也。□者,穿也。谓□□闲空阙处也。从□夬声。于决切。十五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ài
注解:□也。□部曰:□者,阸陜也。阸者,塞也。陜者,隘也。然则四字相为转注。从□□声。鸟懈切。十六部。按此举形声包会意。如人之咽喉也。□,籒文嗌字。此见口部隘下。各本讹作隘,今正。隘,籒文□,从□益。篆,各本作籒,今正。□,籒文也。隘,小篆也。先籒而后篆者,为其字之从□□也。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suì
注解:塞上亭,守□火者也。注见火部□下。彼云□□,□表也。緫释此二篆。此云塞上亭守□火者,谓边塞之上守望□火之亭。故其字从□,在阸隘之闲也。从□,从火,遂声。徐醉切。十五部。□,篆文□省。此为小篆,则知上为籒文矣。文四 重二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厽lěi
注解:絫坺土为墙壁。絫者,今之累字。土部曰:一臿土谓之坺。臿者,今之锹。以锹取田闲土块,令方整不散,今里俗云坺头是也。亦谓之版光。累之为墙壁。野外军壁多如是,民家亦如是矣。军壁则谓之垒。象形。像坺土积叠之形。其音力诡切。在古十六部。大徐力轨切,非也。凡古厽声之字在十六部,畾声之字在十五部,此必当辨者也。玉篇云:厽,尚书以为参字。按此谓西伯□黎乃罪多参在上,或作厽也。凡厽之属皆从厽。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厽部
标题:絫lěi
注解:增也。增者,益也。凡增益谓之积絫。絫之隶变作累。累行而絫废。古书时见絫字,乃不识为今之累字。良伪切,亦如是。从厽纟,会意。纟,细丝也。积细丝成缯。积坺土成墙。其理一也。不入纟部入厽部,重厽也。玉篇乃以入纟部矣。厽亦声。力轨切。按当云力诡切。在十六部。一曰二字今增。玉篇作又。絫,十黍之重也。十黍为絫。而五权从此起。十絫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古二斤为钧。匹钧为石。石许作□。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厽部
标题:垒lěi
注解:絫墼也。墼者,令适未烧者也。已烧者为令适,今俗谓之□,古作专。未烧者谓之墼,今俗谓之土墼。坺土则又未成墼者,积坺土为墙曰厽,积墼为墙曰垒。此音同义异之字也。土部曰:军壁曰垒。此又音义皆异之字也。玉篇之注甚误,故辨之。礼丧服,翦屛柱楣。注曰:于中门之外,垒墼为之。今本垒皆讹垒。急就篇墼垒,亦当作垒。葢俗字厽畾之不分者多矣。从厽土,会意。不入土部者,重厽也。厽亦声。各本无此三字,今依上篆补。力轨切。古在十六部。劣委反。文三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厽部
标题:四sì
注解:侌□也。自一篇列一部、三部,十三篇列二部,二篇列八部,三篇例十部。数未备也。故于此类列之。象四分之形。谓囗象四方,八像分也。息利切。十五部。凡四之属皆从四。□,古文四如此。小篆略改之。亖,籒文四。此筭法之二二如四也。二字□画均长,则亖字亦四画均长。今人作篆多误。觐礼四享。郑注曰:四当为三。书作三四字或皆积画,字相似,由此误。聘礼注云:朝贡礼纯四只。郑志:荅赵商问四当为三。周礼内宰职注:天子巡守礼制币丈八尺纯四□。郑志:荅赵商问亦云四当为三。左传:是四国者,专足畏也。刘炫谓四当三。皆由古字积画之故。按说文之例,先籒文,次古文。此恐转写误倒。文一 重二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四部
标题:宁z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