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注 - 第 277 页/共 283 页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隓huī   注解:败城□曰隓。从□□声。许书无□字。葢或古有此文,或絫左为声,皆未可知。□为篆文,则隓为古籒可知也。山部□曰隓声,肉部隋曰隓省声。皆用此为声也。小篆隓作□,隶变作堕,俗作隳。用堕为□落之义,用隳为倾坏之义。习非成是,积习难反也。虞书曰:万事堕哉。堕本败城阜之偁,故其字从□。引申为凡阤坏之偁。许规切。古音在十七部。□,篆文。小篆则从土,隋声也。先古籒后小篆者,是亦先□后上之例也,曷为不入□于土部而隓为重文也。其字本从□,以坏□为义,而坏城次之,故入□部而□为重文也。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qīnɡ   注解:仄也。仄下曰:侧倾也。顷者,头不正也,故从页。倾者,人之仄也,故从人。□者,山阜之仄也,故从□。禹贡西顷,葢可作此字。从□顷声。大徐作从□,从顷,顷亦声。形声兼会意也。去营切。十一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陊duò   注解:落也。艹部曰:艹曰苓,木曰落。引申之,凡自上而下皆曰落。石部硩下曰:上摘山岩空靑珊瑚陊之。吴都赋曰:硩陊山谷。按今字叚堕为陊,而叚陊为阤。义虽略相近,而实本不同。召南毛传:盛极则隋落者梅也。又叚隋为陊。从□多声。徒果切。十七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坑kēnɡ   注解:阆也。阆者,门高大之皃也。引申之,凡孔穴深大皆曰阆坑。释诂云:虚也。地之孔穴虚处与门同,故曰阆也。以叠韵为训。诗曰:皋门有伉。然则门亦得偁坑也。〇今按阆训迂远。疑本作□,俗作〈门□〉,又讹阆耳。坑堑,亦□阻也。土部曰:堑者,坑也。然则坑者堑也为转注。从□亢声。客庚切。古音在十部。读如康,俗字作坑。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dú   注解:通沟。西都赋曰:通沟大漕,溃溷洞河。□防水者也。小徐及广韵本如此。□与渎不同。渎从水,主谓水,故解曰沟也。□从□,主谓地,故曰通沟以防水,防水犹御水也。通洞之沟,水去迅速,无滞不为灾。通之言洞也。洞者,疾流也,故其字读若洞。四渎字当作此,亦作四窦。从□卖声,徒谷切。三部。读若洞。大徐洞作渎,非也。此许所闻旧音。急就篇:乘风县钟华洞乐。皇象碑本洞作□。衣部襱或从卖声作襩。豄,古文□,从谷。释山曰:山豄无所通,溪。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防fánɡ   注解:堤也。周礼稻人曰:以防止水。注云:偃猪者,畜流水之陂也。防者,猪旁堤也,引申为凡备御之偁。礼记郑目录云:名曰坊记者,以其记六艺之义,所以坊人之失者也。防之俗作坟。从□方声。符方切。十部。埅,防或从土,俗字所由作坊也。俗又以坊为邑里之名。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堤dī   注解:唐也。唐塘正俗字。唐者,大言也。叚借为陂唐,乃又益之土旁作塘矣。堤与唐得互为训者,犹陂与池得互为训也。其实窊者为池,为唐。障其外者为陂,为堤。从□是声。者兮切。十六部。按或作□。此犹麟之定,卽麟之题也。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址zhǐ   注解:基也。止下曰:下基也。址与止音义皆同。止者,艹木之基也。址者,城阜之基也。从□止声。诸市切。一部。址,址或从土。左传曰:略基址。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陉xínɡ   注解:山绝坎也。释山曰:山绝,陉。按今尔雅夺坎字。郭注云:连山中□绝。非是。陉者,领也。孟子作径,云山径之蹊。赵注:山径,山领也。杨子法言作山□之蹊,皆卽陉字。凡巠声之字皆训直而长者,河北八陉:一曰轵关陉,二曰太行陉,三曰白陉,四曰□口陉,五曰井陉,六曰飞狐陉,七曰蒲阴陉,八曰军都陉。戴先生水地记曰:此皆□山中隔以成隘道也。轵关之山与太行中隔沁水,其山脉来自大岳。白陉之山与大行中隔丹水,其山脉自发鸠别而东。井陉□口之山与白陉中隔漳水,其山脉自清漳之源沾领别而东。飞狐蒲阴之山与井陉中隔滹沱,其山脉来自北岳。军都之山与蒲阴中隔桑干水,其山脉自大同府之外阴山别而东。大行之名尤显著,故偁大行八陉。元和郡县图志引述征记曰:大行山首始于河内,北至幽州。凡有八陉,后代史志地记多本其说。于轵关已北、军都已南诸山槩目以大行,其亦不逹于理矣。先生所论八陉冣为明析,而山绝坎之训亦明。凡天下之地势,□山之闲必有川焉,则□川之闲必有山焉,是为坎象。坎者,陷也。陷者,高下也,高在下闲为陷。陉者,一山在□川之闲,故曰山绝坎。绝犹如绝流而渡之绝,其茎理亘于陷中也。从□巠声。户经切。十一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附bù   注解:附□,叠韵字。小土山也。左传襄二十四年:子大叔曰:部娄无松柏。杜注:部娄,小阜。服虔曰:喻小国。风俗通义引左传释之曰:言其卑小。部者,阜之类。今齐鲁之闲,田中少高卬名之为部矣。按或作培塿,依许则传文本作附娄,字从□,基本义也。上蒲口反,下路口反。玉篇曰:说文以坿为坿益字,从土。此附作步口切。小土山也。玉裁谓土部坿,益也。增益之义宜用之,相近之义亦宜用之。今则尽用附,而附之本义废矣。从□付声。符又切。按此音非也。当云蒲口切。四部。《春秋传》曰:“附□无松柏。”左氏传多古文,许所见未误。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阺dǐ   注解:秦谓陵阪曰阺,大□曰陵,坡曰阪。秦人方言皆曰阺也。汉书杨雄解嘲曰:响若坁隤。应劭云:天水有大坂,名曰陇坁。其山堆旁箸□落作声,闻数百里,故曰坁隤。按仲远误也。依说文则巴蜀名山岸胁之旁箸欲落□者曰氏,氏□闻数百里。秦谓陵阪曰阺。其字则氏与阺不同,其语言则秦与巴蜀不同。且氏主谓石,故□声闻远。阺主谓土,陵阪皆土阜也。氏或讹作坁,韦昭音若是理之是,不误。阺字或作坻。音丁兮、丁礼二反。高唐赋:临大阺之稸水。是其正字也。自仲远合而一之,古音十六、十五部之别亦淆矣。凡氏声在十六部,凡氐声在十五部。从□氐声。丁礼切。十五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阢wù   注解:石山戴土也。戴小徐作载。释山曰:石戴土谓崔嵬。然则崔嵬一名阢也。从□兀声。五忽切。十五部。玉篇午回切。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隒yǎn   注解:崖也。崖者,高边也。按今俗语谓边曰隒,当作此字。王风传曰:涘者,厓也。漘者,水隒也。葢平者曰厓,高起者曰隒。释山云:重甗,隒。从□兼声,读若俨。鱼检切。七部八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阸è   注解:塞也。塞先代切,与窒□字别。塞者,隔也。阸之言扼也。从□戹声。于革切。古音在十六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隔ɡé   注解:塞也。塞先代切。各本作障,今依西京赋注所引作塞也。与土部塞隔也为转注。广韵亦曰:塞也。西京赋曰:陇坻之隘,隔阂华戎。从□鬲声。古核切。十六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障zhànɡ   注解:隔也。从□章声。之亮切。十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隐yǐn   注解:蔽也。艹部曰:蔽笰,小皃也。小则不可见,故隠之训曰蔽。若孟子隠几字则当为□。□部曰:□,有所据也。从□□声。于谨切。十三部。〖注〗□、□,古文。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隩ào   注解:水隈厓也。厓,山边也,引申之为水边。隈厓,谓曲边也。释丘曰:厓内为隩,外为鞫。毛诗:瞻彼淇奥。传曰:奥,隈也。奥者,隩之叚借字也。又芮鞫之卽。毛曰:芮,水厓也。鞫,究也。郑曰:芮之言内也。水之内曰隩,水之外曰鞫。汉书作□,字林作□。从□奥声。乌到切。按当于六切。三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隈wēi   注解:水曲也。各本用水曲隩也。今依西都、海赋二注订。从□畏声。乌恢切。十五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qiǎn   注解:□商,此葢古语,小块也。块俗凷字,从□,从臾。臾,古文蒉字。见艹部。艹器也。谓一蒉之土而已。去衍切。十四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xiè   注解:水衡官谷也。未详。水衡官,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又天文志解谷,晋灼曰:谷名。葢非此。从□解声。胡买切。十六部。一曰小溪。此别一义。□□闲小溪曰□,如小山别大山曰嶰也。溪者,山□之无所通者也。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陇lǒnɡ   注解:天水大阪也。地理志:天水郡有陇县。郡国志:汉阳郡,永平十七年天水郡更名也。陇县有大阪名陇坻。按坻卽上文阺字也。从□龙声。力歱切。九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yī   注解:酒泉天依阪也。地理志:酒泉郡天□县。师古曰:此地有天□阪,故以名。从□衣声。于希切。十五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陕shǎn   注解:弘农陕也。地理志:弘农郡陜县。后志同。今河南直□陜州有废陜县,古虢国,王季之子所封也。左传曰: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国语称文王敬友二虢,杜预以为皆文王母弟。马融云:虢叔,同母弟。虢仲,异母弟。今按同母异母不可知,据许只云王委之子可也。地理志曰:陜故虢国,东虢在荧阳。贾逵曰:虢仲封东虢,制是也。虢叔封西虢,虢公是也。郑语:西有虞虢。韦曰:虢,虢叔之后,西虢也。又济雒河颍之闲,虢郐为大。韦曰:虢,东虢也。虢仲之后。地理志及说文皆但云陜,故虢国。不目为西虢者,葢东周时东虢已灭于郑,不烦分别也。春秋晋灭虢,谓在陜之西虢,王季之子虢叔之后。从□夹声。十篇亦部下曰:弘农□字从此。失冄切。八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wú   注解:弘农陕东陬也。陬者,隅也。从□□声。武扶切。五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juǎn   注解:河东安邑陬也。从□卷声。居远切。十四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陭yì   注解:上党陭氏阪也。地理志:上党郡有陭氏县。葢因有陭氏阪以名也。今本郡国志作猗氏,因河东猗氏而误。从□奇声。于离切。按当依汉书于义切。古音在十七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隃shù   注解:北陵西隃鴈门是也。此八字用尔雅释地。郭注曰:鴈门山是也。史记赵世家作先俞,古西先同音也。地理志:鴈门郡,秦置,句注山在阴馆。按句注山一名西陉山,一名鴈门山。今在山西代州西北二十五里,有鴈门关。从□。俞声。伤遇切。古音在四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阮yuán   注解:代郡五阮关也。地理志:代郡有五原关,阮者正字,原者叚借字也。成帝纪作五阮关。如淳曰:近卷反。从□元声。虞远切。十四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kū   注解:大□也。前云大□曰陵矣,此云大□曰哠。未闻。一曰右扶风郿有□□。□又为□名。从□吿声。苦沃切。三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陚fù   注解:丘名。从□武声。方遇切。五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zhēnɡ   注解:丘名。从□贞声。陟盈切。十一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dīnɡ   注解:丘名。从□丁声,读若丁。当经切。十一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