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注 - 第 276 页/共 283 页
注解:大陆也,也字今补。释地、毛传皆曰:大陆曰阜。李巡曰:高平曰陆。谓土地丰正名为陆。陆土地独高大名曰阜。阜冣大名为陵。引申之为凡厚、凡大、凡多之称。秦风传曰:阜,大也。郑风传曰:阜,盛也。国语注曰:阜,厚也。皆由土山高厚演之。山无石者,象形。山下曰:有石而高,象形。此言无石,以别于有石者也。诗曰:如山如阜。山与□同而异也。释名曰:土山曰阜。象形者,象土山高大而上平,可层絫而上,首象其高,下象其三成也。房九切。三部。凡□之属皆从□。□,古文。上象絫高,下象可拾级而上。〖注〗□,亦古文阜。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陵línɡ
注解:大□也。释地、毛传皆曰:大阜曰陵。释名曰:陵,□也,体□高也。按引申之为乘也,上也,躐也,侵陵也,陵夷也。皆夌字之叚借也。攵部曰:夌,越也。一曰:夌,徲也。夌徲,卽陵夷也。从□夌声。力膺切。六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hùn
注解:大□也。以其昆千绵远为言。从□鲧声。胡本切。十三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阞lè
注解:地理也。考工记曰:凡沟逆地阞,谓之不行。注云:沟谓造沟,阞谓脉理。按力者,筋也。筋有脉络可寻,故凡有理之字皆从力。阞者,地理也。朸者,木理也。泐者,水理也。手部有扐,亦同意。从□力声。卢则切。一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阴yīn
注解:闇也。闇者,闭门也。闭门则为幽暗,故以为高明之反。水之南,山之北也。从□谷梁传曰:水北为阳,山南为阳。注云:日之所照曰阳,然则水之南,山之北为阴可知矣。水经注引伏□曰:水南曰阴。公羊桓十六年传注曰:山北曰阴。按山北为阴,故阴字从□。自汉以后通用此为霒字。霒古文作侌。夫造化侌昜之气本不可象,故霒与阴,昜与阳皆叚云日山□以见其意而已。侌声。于今切。七部。〖注〗霒、侌、□、□、□、瘖,古文。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阳yánɡ
注解:高朙也。闇之反也。从□不言山南曰昜者,阴之解可错见也。山南曰阳,故从□。毛传曰: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昜声。与章切。十部。〖注〗□、□、□,古文。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陆lù
注解:高平地。释地、毛传皆曰:高平曰陆。从□坴声。土部坴下曰:土块坴坴也。然则陆从坴者,谓其有土无石也。大徐作从□从坴,坴亦声。力竹切。三部。□,籒文陆。从古文□省。从籒文□不从土者,从□而土见矣。〖注〗□,古文。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阿ē
注解:大陵曰阿。释地、毛传皆曰:大陵曰阿。从□可声。乌何切。十七部。一曰阿,曲□也。毛诗:菁菁者莪,在彼中阿。传云:大陵曰阿,考盘在阿。传曰:曲陵曰阿,各随其宜解之也。大雅:有卷者阿。传曰:卷,曲也,然则此阿谓曲□也。引申之,凡曲处皆得偁阿。是以绵蛮传曰:丘阿,丘之曲阿。室之当栋处曰阿。考工记四阿,若今四注屋。左传:椁有四阿。毛传:偏高曰阿丘。许书言谷,口上阿也。皆是也。曲则易为美,故隰桑传曰:阿然,美皃。凡以阿言私曲,言昵近者,皆引申叚借也。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陂bēi
注解:阪也。陂与坡音义皆同。凡陂必邪立,故引申之义为倾邪。子虚赋:罢池陂陀。言旁颓也。易:无平不陂。洪范:无偏无陂。从□皮声。彼为切。古音在十七部。一曰池也。池,各本作沱,误,今依韵会正。说详水部。池与沱形义皆别。此云陂者,池也。故水部有池篆,云陂也。正考老转注之例。诗惟召南言沱,余多言池,不可淆溷。许书沼,池也。洼,深池也。潢,积水池也。湖,大陂也。汥,水都也。漥,一曰窊也。洿,一曰窊下也。义皆同物。岂可改为沱乎。陂得训池者,陂言其外之障,池言其中所蓄之水。故曰刘媪尝息大泽之陂,谓大泽之旁也。曰叔度汪汪若千倾陂,卽谓千顷池也。湖训大陂,卽大池也。陈风:彼泽之陂。传曰:陂,泽障也。月令注曰:畜水曰陂。凡经传云陂池者,兼言其内外,或分析言之,或举一以互见。许池与陂互训,浑言之也。陂有叚波为之者,如汉诸侯王表曰波汉之阳,西域传曰傍南山北波河。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阪bǎn
注解:坡者曰阪。释地、毛传皆曰:陂者曰阪。许云坡者曰阪。然则坡陂异部同字也。说卦传:其于稼也为反生。叚借反为阪也。从□反声。府远切。十四部。一曰泽障也。陂为泽障,故阪亦同。一曰山胁也。山胁,山胛也。吕览:阪险原隰。高注:阪险,倾危也。小雅阪田笺曰:崎岖硗埆之处也。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陬zōu
注解:阪隅也。谓阪之角也。正月为陬,亦谓寅方在东北隅也。引申为凡隅之偁。陬与隅叠韵为训。从□取声。子侯切。四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隅yú
注解:陬也。隅与陬为转注。广雅曰:陬,角也。小雅笺曰:丘隅,丘角也。上言阪此不言阪者,不主谓阪之隅也。考工记宫隅、城隅,谓角浮思也。大雅:惟德之隅。传曰:隅,廉也。今人谓边为廉,角为隅。古不别其字。亦作嵎,作湡。从□禺声。噳俱切。古音在四部。偶平声。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险xiǎn
注解:阻难也。从□佥声。虚检切。七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限xiàn
注解:阻也。广韵:度也,齐也,畍也,皆其引申之义。从□□声。乎□切。古音在十三部。一曰门□也。此别一义,而前义可包之。木部曰:□,门限也。是为转注。其字俗作□,作□。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阻zǔ
注解:险也。从□且声。大射仪,且左还毌周。注曰:古文且为阻。尧典古文:黎民俎饥。郑注云:俎读曰阻。是皆古文叚借字也。侧吕切。五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陮duì
注解:陮隗,高也。陮隗,犹崔巍,亦犹□□。叠韵字也。从□隹声。都辠切。十五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隗wěi
注解:陮隗也。从□鬼声。五辠切。十五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阭yǔn
注解:高也。从□允声。余潗切。玉篇余剸切。十三、十四部。一曰石也。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lěi
注解:磊□也。各本夺□字,今补。磊□犹磊□也。叠韵字。从□□声。洛猥切。古音在十六、十七部之闲。垂上声。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陗qiào
注解:陖也。凡斗直者曰陗。李斯列传曰:楼季也而难五丈之限,跛牂也而易百仞之高,陗堑之势异也。堑当为渐,陂陀者曰渐,斗直者曰陗。凡闲出者曰□陗。斗俗作陡,古书皆作斗。从□肖声。七□切。二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陖jùn
注解:陗高也。谓斗直而高也。卑者虽直,不得云陵矣。山部□或作峻,高也。此陖,陗高也。是峻陖之别也。专言高者,或未必陗矣。陖古叚借洒字为之。邶风曰:新台有洒。传曰:洒,高峻也。峻卽陖之同音通用。传意谓经之洒,卽陖之叚借也。西声、夋声古音同在十三部。释丘曰:望厓洒而高岸,夷上洒下漘。洒而高,谓体斗直而顶高出也。夷上洒下,谓顶平不高出而体亦斗直也。李巡注甚明了。而郭朴说误。从□夋声。私闰切。十三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隥dènɡ
注解:仰也。仰者,举也。登陟之道曰隥,亦作墱。西都赋:陵墱道而超西墉。西京赋:墱道逦何以正东。薛曰:墱,阁道也。按阁道谓凌空如栈道者。从□登声。都邓切。六部。此以形声包会意。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lòu
注解:阸陜也。阸者,塞也。陜者,隘也。□部曰:隘者,□也。然则□与隘为转注。阸陜者,如边塞狭隘也,故从□。引申为凡鄙小之偁。贾子曰:反雅为□。淮南注曰:□,鄙小也。从□□声。卢□切。四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陜xiá
注解:隘也。从□夹声。侯夹切。八部。俗作□,峡,狭。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陟zhì
注解:登也。释诂曰:陟,升也。毛传曰:陟,□也。升者,□之俗字。□者,登之叚借。礼丧服注曰:今文礼皆登为□。俗误已行久矣。据郑说则古文礼皆作登也。许此作登不作□者,许书说解不用叚借字也。汉人用同音字代本字,旣乃不知有本字。所谓本有其字,依声托事者然也。从□步。谓缘□而步也。□有层次可寻,是谓会意。竹力切。一部。□,古文陟。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陷xiàn
注解:高下也。高下者,高与下有悬绝之势也。高下之形曰陷,故自高入于下亦曰陷。义之引申也。易曰:坎,陷也。谓阳陷阴中也。凡深□其中曰陷。从□臽声。大徐作从□,从臽,臽亦声。户□切。八部。一曰陊也。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隰xí
注解:阪下湿也。释丘曰:下湿曰隰。又曰:陂者曰阪,下者曰隰。葢上隰指平地言之,下隰指阪言之。阪形固高,而其四旁窊湿处亦谓之隰也。许用后说者,以其字从□也。从□□声。似入切。七部。〖注〗□,古文。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qū
注解:□□也。各本夺□字,今补。危部□篆下曰:□□也。此亦曰□□也。□□以双声成文,谓倾侧不安,不能久立也。不容□一字矣。□□,他书作崎岖,汉碑亦作岖。从□区声。岂俱切。古音在四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隤tuí
注解:下队也。□辞曰:夫干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矣。许冂部曰:隺,高至也。引易夫干隺然。然则正与下队作反对语。按隤与颓音同而义异。如李陵传隤其家声,□不可作颓矣。从□贵声。杜回切。十五部。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队zhuì
注解:从高队也。队坠正俗字,古书多用队,今则坠行而队废矣。大徐以坠附土部,非许意。释诂:队,落也。释文从坠而以队附见,傎矣。左传曰:以成一队。杜注:百人为队。葢古语一队,犹言一堆。物堕于地则聚,因之名队为行列之偁。后人以坠入至韵,以队入队韵,而莫测其原委矣。从□□声。徒对切。十五部。按当云直类切。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降jiànɡ
注解:下也。此下为自上而下,故厕于队陨之闲。释诂曰:降,落也。古多叚降为夅。攵部曰:夅,服也。此今人读下江切之正字。诗召南:我心则降。毛传曰:降,下也。春秋经:郕降于齐师。何注曰:降者,自伏之文。又齐人降鄣。谷梁传曰:降犹下也。皆夅之叚借字也。分为平去韵,而昧其原委矣。以地言曰降,故从□。以人言曰夅,故从攵□相承。从□夅声。此亦形声包会意。古巷切。九部。〖注〗夅,古文。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陨yǔn
注解:从高下也。释诂曰:陨,下,落也。毛传曰:陨,隋也。隋卽陊字。从□员声。于敏切。十三部。《易》曰:“有陨自天。”姤九五爻辞。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隍huánɡ
注解:城池也。池之在城外者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矣,矣字依水经注补。周易泰上六:城复于隍。虞注曰:隍,城下沟。无水称隍,有水称池。从□皇声。乎光切。十部。《易》曰:“城复于隍。”
路径:段注说文□第十四卷□□部
标题:阤zhì
注解:小□也。大曰□,小曰阤。吴都赋曰:崩峦阤岑。此其义也。子虚赋曰:登降阤靡。上林赋曰:巗阤甗锜。皆谓欹倾也。后人多用陊为之,古书或用褫为之。从□也声。丈尔切。又弋尔切。古音在十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