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 第 57 页/共 976 页
稢 【午集下】【禾字部】 稢 【玉篇】於鞠切【集韻】乙六切,□音郁。黍稷盛貌。
瞔 【午集中】【目字部】 瞔 【集韻】側革切,音責。張目也。
睎 【午集中】【目字部】 睎 【唐韻】香衣切【集韻】【韻會】香依切,□音希。【說文】望也。【玉篇】眄也。【揚子方言】東齊靑徐閒謂眄曰睎。【班固西都賦】睎秦嶺。【郭璞江賦】飛廉無以睎其蹤。 又慕也。【揚子法言】睎驥之馬,亦驥之乘也。睎顏之人,亦顏之徒也。【韓愈南山詩】蒼黃望遐睎,所矚纔左右。 又【韻會】通作希。【孝經序】希升堂者,必自開戸牖。【疏】希,望也。又【前漢董仲舒傳】公孫弘希世用事。【註】希,觀相也。 【字彙補】或作□。亦作①,非。 ①字从目,右刻作厂内巾。
睐 【午集中】【目字部】 睞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洛代切,音賚。【說文】目童子不正也。【六書故】遊眺也。【廣韻】傍視也。【□思王洛神賦】明眸善睞。【南史梁□文帝紀】眄睞則目光燭人。 又【正字通】盼睞眷顧貌。 又【集韻】郞才切,賚平聲。目偏也。 又【梵書】譌作睞,非。
睑 【午集中】【目字部】 瞼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居奄切,音檢。【說文】目上下瞼也。【北史姚僧垣傳】瞼垂覆目不得視。【王叔和脈經】□之□在瞼,瞼動則知□能消化。□病則瞼澀,嗜臥。【註】瞼,眼弦也。又【埤雅】鸚鵡兩瞼俱動,如人目。 又蠻語謂州爲瞼。【唐書南蠻傳】有十瞼。 【六書正譌】別作臉,非。【佩□集】臉,七占翻,臛也。瞼,已冉翻,目也。
□ 【未集中】【羽字部】 □ 【字彙補】丁盍切,音答。飛貌。
【丑集下】【女字部】 【字彙補】思積切,音昔。女字。
睘 【午集中】【目字部】 睘 同瞏。俗省。
睙 【午集中】【目字部】 睙 【集韻】力結切,蓮入聲。轉視也。
睚 【午集中】【目字部】 睚 【唐韻】五佳切【集韻】【韻會】宜佳切【正韻】宜皆切,□音崖。【說文】目際也。【類篇】舉目也。【前漢杜欽傳】報睚眦怨。【註】睚,舉眼也。眦,目匡也。言舉目相忤者,必報之也。【正字通】睚眦,謂忤眂也。忤眂者,正眂則目上指,側眂則目指眥。 又【六書故】通作厓。【前漢孔光傳】厓眥莫不誅傷。 又【廣韻】五隘切【集韻】牛解切【正韻】牛懈切,□崖去聲。又【集韻】魚駕切,音訝。義□同。 【集韻】或作□□□。
【丑集下】【女字部】 【廣韻】【集韻】□五果切,訛上聲。婐,美貌。【韓愈元和聖德詩】日君月妃,煥赫婐。【註】煥赫謂日,婐謂月,言日月光媚也。 又弱也。【揚子太□經】瞢瞢之離,不宜熒且。【註】瞢瞢猶薆薆,離爲日,熒爲月,君薆然若日之將出,不宜熒然若月之將毀。 又【集韻】努果切,音□。亦好貌。 从厂从卩。凡从卩者,皆作巴。或作已。俗作□非。
睛 【午集中】【目字部】 睛 【廣韻】【正韻】子盈切【集韻】【韻會】咨盈切,□音精。【玉篇】目珠子也。【靈樞經】陽氣上走,于目而爲睛。【管輅曰】人眼有方睛者多壽。【吳志孫皓傳】歸命侯橫睛逆視。【韓愈月蝕詩】念此日月者,爲天之眼睛。【師曠禽經】鵁鶄,睛交而孕。 又雙睛,鳥名。【拾遺記】堯時秪支國獻重明鳥,一名雙睛。能逐猛獸,使羣惡不爲害。今人元旦或刻木鑄金或晝雞牖上,卽其遺像。 又【廣韻】【正韻】七靜切【集韻】【韻會】此靜切,□音請。【字林】眳睛,不悅目貌。 又【集韻】疾郢切,音穽。與睜同。
睜 【午集中】【目字部】 睜 【廣韻】【集韻】□疾郢切,音穽。【字林】眳睜,不悅視也。或作睛。俗作睜。
□ 【未集上】【竹字部】 □ 【集韻】是爲切,音垂。盛穀□。【類篇】囷也。同篅。
□ 【未集上】【竹字部】 □ 【字彙補】色甲切,音爍。破竹偏也。
瞱 【午集中】【目字部】 瞱 【廣韻】筠輒切【集韻】域輒切,□音饁。目動貌。一曰怒視也。
睞 【午集中】【目字部】 睞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洛代切,音賚。【說文】目童子不正也。【六書故】遊眺也。【廣韻】傍視也。【□思王洛神賦】明眸善睞。【南史梁□文帝紀】眄睞則目光燭人。 又【正字通】盼睞眷顧貌。 又【集韻】郞才切,賚平聲。目偏也。 又【梵書】譌作睞,非。
睟 【午集中】【目字部】 睟 【廣韻】【集韻】【韻會】□雖遂切,音粹。【類篇】視正貌。【正字通】目淸明也。 又【廣韻】潤澤貌。【孟子】睟然見於面。【南齊書高帝贊】端已雄睟。 又純也。【揚子太□經】睟君道也。【註】陽氣純也。 又天名。【揚子太□經】九天,五爲睟天。 又【集韻】祖對切,音晬。目際也。
睠 【午集中】【目字部】 睠 【玉篇】同眷。 又叶逵員切,音權。【劉向九歎】思念郢路兮,還顧睠睠。流涕交集兮,泣下漣漣。
睡 【午集中】【目字部】 睡 【唐韻】是僞切【集韻】【韻會】樹僞切【正韻】殊僞切,□音瑞。【說文】坐寐也。【史記商君傳】衞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前漢賈誼治安策】將吏被介冑而睡。 又花名。【淸異錄】盧山一比丘晝寢石上,夢中聞花香,旣覺,尋香求之,因名睡香。四方奇之,謂乃花中祥瑞,遂以瑞易睡。 又草名。【洞冥記】末多國有五味草,食之使人不眠,名曰却睡草。【述異記】桂林有睡草,見之則令人睡。亦呼爲懶婦箴。 【說文】本作□,从目□聲。【六書故】睡卽古寐字。
睢 【午集中】【目字部】 睢 【唐韻】許惟切【集韻】呼維切,□音倠。【說文】仰目也。【聲類】大視也。【前漢五行志】萬眾睢睢,驚怪連日。【註】仰目視貌。又睢盱,詳盱字註。 又恣睢,恣意怒視也。【史記伯夷傳】暴戾恣睢。【註】睢,仰目怒貌。又【禮書】暴慢恣睢。【註】恣睢,猶毀訾也。【後漢崔駰傳】羿浞狂以恣睢。【註】自用之貌。又【韻會小補】睢音雖。 又【廣韻】許規切【集韻】【韻會】翾規切【正韻】翾圭切,□音□。又【廣韻】香季切【集韻】【韻會】【正韻】香萃切,□倠去聲。義□同。 又【集韻】翾畦切,音近醯。睢睢,元氣貌。 又【廣韻】息遺切【集韻】【韻會】【正韻】宣佳切,□音綏。水名。在梁郡,受汴入泗。或作濉。【左傳成十五年】出舍于睢上。 又睢陽、睢陵,□縣名。又睢州,今屬歸德府。 又姓。趙大夫食采于睢邑,因以爲氏。明有睢稼,洪武初請立臥□。 又【字彙補】曰唯切,音偉。星名。【史記天官書】歲星與翼軫,晨出曰天睢。 【集韻】或作眭。 【說文】从目隹聲。與隹部从且不同。
督 【午集中】【目字部】 督 【唐韻】冬毒切【集韻】【韻會】【正韻】都毒切,□音篤。【說文】察也。【廣韻】率也,勸也。【增韻】催趨也。【正韻】董也。又敕戒也。【前漢車千秋傳】宜有以敎督。【唐晝裴度傳】請身督戰。 又【說文】目痛也。 又【爾雅釋詁】正也。【左傳僖十二年】謂督不忘。【疏】謂管仲功德正而不忘也。 又【增韻】責也。【史記項羽紀】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註】督,責也。 又考也。【韓非子揚權篇】督參鞠之。【註】考驗盡之也。 又中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註】督旁之脩。【疏】中央爲督,所以督率兩旁。【莊子養生主】緣督以爲經。【註】督,中也。謂中兩閒而立,俗所謂騎縫也。【六書故】人身督脈當身之中,貫徹上下,故衣縫當背之中,達上下者,亦謂之督。別作裻。 又【奇經攷】督者,都也,督脈爲陽脈之都綱。 又家督,長子也。【史記越世家】朱公長男曰:家有長子曰家督。 又大將曰督。【後漢郭躬傳】軍征校尉,一統於督。 又督郵,督護,都督,皆官名。 又地名。【左傳成十六年】我師次于督揚。【註】卽祝柯縣,今屬濟南郡。又【史記燕世家】荊軻獻督亢地圖於秦。【註】督亢,燕地。徐廣曰:涿有督亢亭。 又姓。望出巴郡,晉有督戎。 又通作篤毒竺。【書微子之命】曰篤不忘。【孔傳】篤,厚也。本又作竺。左傳謂:督不忘。林註謂:督厚不可忘也。【前漢張騫傳】身毒在大夏東南。【李奇曰】一名天篤。【師古曰】今之天竺,蓋身毒,聲轉爲天篤,篤省文作竺,又轉爲竹音。【後漢杜篤論都賦】摧天督。【註】卽天竺國。按此是督與篤竺毒古□通。考證:〔【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註】督旁之脩。〕 謹照原文改脩。〔左傳謂篤不忘。〕 謹照僖十二年原文篤改督。
睤 【午集中】【目字部】 睤 【廣韻】匹詣切【集韻】【韻會】匹計切,□音媲。【玉篇】左睤右睨。【集韻】睤睨,邪視也。 又通作。【史記信陵君傳】睨,故久立。 又通作辟。【前漢息夫躬傳】辟倪兩宮閒。 又通作。【晉書列傳】睨漢廷。 又【宋史儀衞志】睤睨,如華蓋而小。【唐書儀衞志】作俾倪。 又【釋名】城上垣曰睤睨。言於其孔中睤睨非常也。一作□堄。與陴,壀□通。 又【集韻】普米切,媲上聲。義同。 下从丌。俗作睤,非。考證:〔【釋名】城上垣曰睤睨。言其於孔中睤睨非常也。〕 謹照原文其於改於其。
睥 【午集中】【目字部】 睥 【字彙】同睤。
睦 【午集中】【目字部】 睦 〔古文〕□【集韻】【韻會】□莫六切,音牧。【說文】目順也。一曰敬和也。【博雅】信也。【廣韻】親也。【書堯典】九族旣睦。【禮禮運】講信修睦。 又州名。唐置睦州。 又姓。【正字通】北齊散騎常侍睦豫。 又與穆通。【史記司馬相如傳】旼旼睦睦。【前漢書】作穆穆。 又叶莫筆切,音密。【易林】種一得十,曰益有息。仁政獲民,四國親睦。 【六書故】睦,目諧也。凡人喜慍,必形于面目,故和爲睦,乖爲睽。別作□。
□ 【未集上】【竹字部】 □ 【集韻】甾尤切,音鄒。取魚器。 又側救切,音皺。義同。
□ 【未集上】【米字部】 □ 【字彙補】方問切,音奮。【廣雅】盡也。
睧 【午集中】【目字部】 睧 【集韻】呼昆切,音昏。目暗也。【淮南子原道訓】漠睧於勢利。【註】漠睧,猶鈍睧不知足也。【集韻】亦省作昏。
睨 【午集中】【目字部】 睨 【唐韻】【集韻】【韻會】□研計切。音詣。【說文】袤視也。【左傳哀十三年】余與褐之父睨之。【史記藺相如傳】持璧睨柱。【屈原離騷】忽臨睨夫舊鄉。 又禽鳥斜視亦曰睨。【埤雅】禽經曰:雞以嗔睨。【王楙補禽經】鴨以怒睨。 又日斜亦曰睨。【莊子天下篇】日方中方睨。【衍義】日斜如人睨目。 又人名,睨夫。見【宋史宗室表】。 又與倪堄通。睤睨,詳睤字註。 又【集韻】吾禮切,詣上聲。義同。
睩 【午集中】【目字部】 睩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盧谷切,音鹿。【說文】目睞謹也。【廣韻】視貌。【宋玉招魂】蛾眉曼睩,目騰光些。【王逸九思】哀世兮睩睩。 又【集韻】龍玉切,音錄。謹視貌。
癰 【午集中】【疒字部】 癰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容切,音邕。【說文】腫也。【廣韻】癰癤。【釋名】癰,壅也。氣壅否結,裹而潰也。【正字通】惡瘡也。有疵癰,赤施,兔齧,走緩四淫。厲癰,脫癰諸名。皆氣血稽留,榮衞不通之所致也。【後漢律曆志】驚蟄晷長八尺二寸,未當至而至,多病癰疽脛腫。 又地名。與雍州之雍通。【後漢獻帝紀】分涼州河西四郡爲癰州。【註】謂金城,酒泉,墩煌,張掖。 又邕上聲。【戰國策】夫癘雖癰腫胞疾。【釋文】癰,委勇反。 【集韻】亦作臃。又書作□。【韻會】或作□。
癱 【午集中】【疒字部】 癱 【字彙】他丹切,音灘。風癱。【正字通】筋脈拘急,痳痺不仁也。
癲 【午集中】【疒字部】 癲 【廣韻】都年切【集韻】【韻會】多年切,□音顚。與瘨同。 又【集韻】狂也。【正字通】喜笑不常,顚倒錯亂也。【黃帝素問註】多喜爲顚,多怒爲狂。喜爲心志,故心熱則喜而爲顚。怒爲肝志,火制金,不能平木,故肝實則怒而爲狂也。
癴 【午集中】【疒字部】 癴 【字彙】呂員切,音攣。癴病。俗□字。
癵 【午集中】【疒字部】 癵 【集韻】同□。
癶 【午集中】【癶字部】 癶 【唐韻】【集韻】□北末切,音鉢。【說文】足刺癶也。【六書本義】兩足張,有所撥除也。【元包經】□北癶癶。傳曰:兩人相背也。【註】北,背也。【又】漸辵之癶。傳曰:足有所行也。【註】辵,足也。癶,行也。 【字彙】从二止相背。有分癶之象。別作撥蹳,非。
癸 【午集中】【癶字部】 癸 〔古文〕□【唐韻】居誄切【集韻】【韻會】頸誄切【正韻】古委切,□規上聲。十幹之末。【說文】冬時水土平,可揆度也。【正韻】癸者,歸也。於時爲冬,方在北,五行屬水,五運屬火。【史記律書】癸之爲言,揆也。言萬物可揆度也。【前漢律歷志】□揆于癸。 又歲月日名。【爾雅釋天】太歲在癸曰昭陽。月在癸曰極。【禮月令】孟冬之月,其日壬癸。【註】日之行,東北從黑道,閉藏萬物,月爲之佐,時萬物懷任于下,揆然萌芽,又因以爲日名焉。 又呼庚癸,軍中隱語也。【左傳哀十三年】吳申叔儀乞糧于公孫有山氏,對曰: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則諾。【註】庚,西方主穀。癸,北方主水。【疏】軍中不得出糧與人,故作隱語爲私期也。 又天癸,天乙所生之癸水。【黃帝素問】女子二七,而天癸至。【方書】男之精,女之血,先天得之以成形,後天得之以有生,故曰天癸。 又姓。【姓苑】出齊癸公,後宋癸仲知嚴州軍。 【說文】本作癸,象水从四方流入地中之形。癸承壬,象人足。【六書正譌】交錯二木,度地以取平也。義同準。篆从二木,象形。因聲借爲壬癸字。隸別作癸揆楑,□通。
癹 【午集中】【癶字部】 癹 【唐韻】【集韻】□普活切,音潑。【說文】以足蹋夷艸也。【左傳隱六年】癹夷蘊崇之。今本作芟。【韻會】芟,亦作癹。【集韻】或作蹳撥。 又【廣韻】【集韻】□蒲撥切,音跋。除艸也。【史記司馬相如上林賦】崔錯癹骫。【師古註】崔錯,交雜也。癹骫,蟠戾也。【集韻】或作□。
□ 【未集中】【羽字部】 □ 【集韻】,或作□。【廣雅】□□,飛也。詳字註。
□ 【未集上】【竹字部】 □ 【集韻】張六切,音竹。與築同。 【字彙補】同□。
□ 【未集上】【竹字部】 □ 【玉篇】補各切。□奕,局戲也,謂行碁也。亦作博。 又【集韻】伯各切,音博。蠶具。 又白各切,音薄。義同。
【丑集下】【女字部】 【集韻】渠尤切,音求。匹也。字也。
登 【午集中】【癶字部】 登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都騰切,等平聲。【爾雅釋詁】陞也。【玉篇】上也。進也。【易明夷】初登于天。【書堯典】疇咨若時登庸。【左傳僖九年】王使宰孔賜齊侯胙,下拜登受。【禮月令】農乃登麥。【周禮秋官】司民,掌登萬民之數。【前漢食貨志】進業曰登。【註】進上百工之業也。 又【爾雅釋詁】成也。【增韻】熟也。【書泰誓】以登乃辟。【詩大雅】誕先登于岸。【周禮地官小司徒】頒比法于六鄉之大夫,使各登其鄉之眾寡六畜車輦。【註】登,成也。成猶定也。【孟子】五穀不登。【註】登,成熟也。 又尊之曰登。【禮月令】登龜。【註】龜言登者,尊之也。 又【博雅】登登,眾也。又築牆用力相應聲。【詩大雅】築之登登。 又登聞鼓院。【宋史職官志】隷司諫正言,掌受文武官及士民章奏表疏。 又榻登。【釋名】施于大牀之前,小榻之上,所以登牀也。【說文】作毾。 又星名。【晉書天文志】歲星之精流,爲及登。 又鳳皇朝鳴曰登晨。見【軒轅黃帝記】。 又州名。古萊子國,隋牟州,唐改登州,取文登山而名。 又姓。出南陽,蜀有關中流人,始平登定。 又【集韻】丁鄧切,等去聲。履也。或作蹬。 又【字彙補】東職切,等入聲。【公羊傳隱五年】公曷爲遠而觀魚,登來之也。【註】登讀言得。齊人名求得爲得來。作登來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 又叶都籠切,音東。【前漢宣元敘傳】元之二王,孫後大宗。昭而不穆,大命更登。 又叶都郎切,音當。【易林】南山高岡,回隤難登。道里遼遠,行者無糧。 【說文】上車也。从癶豆,象登車形。【集韻】或作僜。【字彙】登與豆豋之豋,从月从又者別。
皊 【午集中】【白字部】 皊 【集韻】同□。
發 【午集中】【癶字部】 發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方伐切,音髮。【說文】發也。【詩召南】壹發五豝。【傳】發,矢也。【前漢匈奴傳】矢四發。【註】射禮三而止,每射四矢,故以十二矢爲一發。師古曰:發,猶今言箭一放兩放也。 又【廣韻】起也。【孟子】舜發於□畝之中。 又舒也,揚也。【易乾卦】六爻發揮。【疏】發,越也。又【坤卦】發於事業。【疏】宣發也。【左傳桓二年】聲名以發之。【註】發揚此德也。 又【博雅】開也。【書武成】發鉅橋之粟。【疏】謂開出也。【詩小雅】明發不寐。【註】謂將旦而光明開發也。 又【玉篇】進也,行也。【博雅】去也。【詩齊風】履我發兮。【疏】行必發足而去,故以發爲行也。【禮玉藻】疾趨則欲發,而手足無移。【註】謂起屨也。 又【釋名】撥也。撥使開也。【禮王制】有發,則命大司徒,教士以車甲。【疏】謂有軍旅以發士卒也。 又【廣韻】明也。【論語】亦足以發。【註】謂發明大體也。 又【廣韻】舉也。【增韻】興也。【前漢王吉傳】愼毋有所發。【註】謂興舉眾事也。 又亂也。【詩邶風】毋發我笱。 又伐也。【詩周頌】駿發爾私。【疏】以耜擊伐其私田,使之發起也。 又遣也。【禮檀弓】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註】發禮往賀也。 又見也。【禮禮器】君子樂其發也。【註】樂多其外見也。 又動也。【老子道德經】地無以寧,將恐發。 又洩也。【楚辭大招】春氣奮發。又【曆法】春夏曰發,秋冬曰斂。 又發發,疾貌。【詩小雅】飄風發發。【箋】寒且疾也。 又【詩傳】長發,大禘也。【疏】大禘之樂歌也。【唐書禮樂志】懿祖曰:長發之舞。 又昏禮曰發齊。【荀子禮論】大昏之未發齊也。【註】謂未有威儀節文。象太古時也。【史記禮書】作廢齊。 又【玉篇】發,駕車也。【揚子方言】發,稅,舍車也。東齊海岱之閒謂之發,宋趙□魏之閒謂之稅。【註】舍宜音寫,今通發,寫也。稅猶脫也。 又【後漢五行志】東方神鳥曰發明。【博雅】鳳皇晨鳴曰發明。 又【汲冢周書】發人鹿鹿者,若鹿迅走。【註】發,東夷也。 又淸發,水名。見【左傳】。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餘發縣,屬九眞郡。發干縣,屬東郡。 又姓。【史記封禪書】游水發根。【註】游水,縣名。發根,人姓名。 又【集韻】【正韻】□北末切,音撥。【詩衞風】鱣鮪發發。【傳】盛貌。馬融曰:魚尾著網發發然。【韓詩】作鱍。【說文】作鮁。 又叶方吠切,音廢。【詩豳風】一之日觱發。【傳】風寒也,叶下烈烈。音例。 又叶非律切,廢入聲。【揚雄長楊賦】紛紜沸渭,雲合電發。猋騰波流,機駭蠭軼。軼音亦。一說本賦發軼,與上文爰整其旅,乃命驃衞,衞字爲韻。發,音費。軼,音替。古霽寘二韻通,非發讀廢入聲,與軼音亦叶也。考證:〔【左傳桓元年】聲名以發之。〕 謹照原文元年改二年。〔【禮王制】有發,則命大司徒,教士以軍甲。〕 謹照原文軍甲改車甲。
白 【午集中】【白字部】 白 〔古文〕□□【唐韻】旁陌切【集韻】【韻會】【正韻】薄陌切,□音帛。【說文】西方色也。隂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隂數也。【釋名】啓也。如水啓時色也。【爾雅釋天】秋爲白藏。【疏】秋之氣和,則色白而收藏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書繪之事,西方謂之白。【書禹貢】冀州,厥土惟白壤。靑州,厥土白墳。又【禮檀弓】殷人尚白。 又【增韻】素也。潔也。【易賁卦】白賁无咎。【註】其質素,不勞文飾也。又【說卦】巽爲白。【疏】風吹去塵,故潔白也。 又明也。【禮曾子問】當室之白。【註】謂西北隅得戸明者也。【荀子正名篇】說不行,則白道而冥窮。【註】白道,謂明道也。【前漢谷永傳】反除白罪。【註】罪之明白者,皆反而除之。 又白屋,以茅覆屋也。【前漢蕭望之傳】恐非周公相成王致白屋之意。 又白衣,給官府趨走者。【前漢兩龔傳】聞之白衣,戒君勿言也。 又白徒,猶白身。【管子乘馬篇】白徒三十人奉車兩。 又白丁。【北史李敏傳】周宣帝謂樂平公主曰:敏何官。對曰:一白丁耳。 又白民。【魏書食貨志】莊帝班入粟之制,白民輸五百石,聽依第出身。 又白著。【唐書劉晏傳】稅外橫取謂之白著。【春明退朝錄】世人謂酒酣爲白著。言刻薄之後人必顚沛,酩酊如飲者之著也。 又【禮玉藻】君衣狐白裘。【□註】以狐之白毛皮爲裘也。 又【爾雅釋器】白金謂之銀。 又【唐書食貨志】隋末行五銖白錢。 又【前漢□法志】罪人爲白粲。【註】坐擇米使正白,三歲□也。 又【古今注】白筆,古珥筆,示君子有文武之備焉。 又【字學淵源】飛白書,蔡邕見施堊帚而作。 又星名。【博雅】太白謂之長庚。 又旗名。【禮明堂位】殷之大白。 又罰爵名。【說苑】魏文侯與大夫飲,使公乘不仁爲觴政,曰:飲不釂者,浮以大白。 又酒名。【禮內則】酒淸白。【註】白事酒,昔酒也。色皆白,故以白名之。 又稻曰白,黍曰黑。【周禮天官籩人】其實蕡白黑。 又馬名。【詩秦風】有馬白顚。【疏】額有白毛,今之戴星馬也。 又猛獸名。【汲冢周書】義渠以茲白。【註】茲白,一名駁,能食虎豹。 又蟲名。【爾雅釋蟲】蟫白魚。【註】衣書中蟲也。又【大戴禮】白鳥者,謂蚊蚋也。 又草名。【前漢西域傳】鄴善國多白草。 又三白,正月雪也。【西北農諺】要宜麥,見三白。 又五白,簙簺五木也。【宋玉招魂】成梟而牟,呼五白些。 又梵言一年爲一白。【傳燈錄】我止林閒,已經九白。 又山名。【後漢耿恭傳】竇固前擊白山,功冠三軍。【註】冬夏有雪,故名白山。【金史禮志】有司言,長白山在興王之地,禮合尊崇。 又水名。【桑欽水經】白水出朝陽縣西。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武德四年置白州,因博白溪而名。 又海外有白民國。見【山海經】。 又白狄,狄別名。見【春秋成九年】。 又戎類有六,一曰老白。見【風俗通】。 又姓。黃帝後。【左傳】秦大夫白乙丙。又複姓。【史記秦本紀】白冥氏,秦族。【潛夫論】吉白氏,莘姓後。又白楊提,代北三字姓。 又【諡法】外內貞復曰白。 又【玉篇】告語也。【正字通】下告上曰稟白。同輩述事□義亦曰白。【前漢高帝紀】上令周昌選趙壯士可令將者,白見四人。【後漢鍾皓傳】鍾瑾常以李膺言白皓。 又【唐書宦者傳】宣宗時,諸道歲進閹兒,號私白。○按《說文》入聲有白部,去聲自部內亦載白字。在自部內者讀疾二切,曰此亦自字也。省自者,詞言之氣从鼻出,與口相助也。是告語之白讀自,西方之白讀帛,音義各別。許氏分爲二部。《玉篇》合而爲一,今从之。 又【集韻】步化切,音杷。亦西方色也。 又博陌切。與伯同。長也。一曰爵名。亦姓。【印藪】有白鸞氏。【註】卽伯字。 又叶旁各切,音薄。【詩小雅】裳裳者華,或黃或白。我覯之子,乘其四駱。 又叶房密切,音弼。【蘇軾寒食雨詩】暗中偸負去,夜半眞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古文自。疾二切。考證:〔【禮明堂位】殷之太白。〕 謹照原文太白改大白。
百 【午集中】【白字部】 百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博陌切,音伯。【說文】十十也。从一白。數十十爲一百。百,白也。十百爲一貫。貫,章也。【徐曰】章,以詩言之一章也。百亦成數。會意字。【前漢律歷志】紀于一,協于十,長于百,大于千,衍于萬。 又眾多也。【易繫辭】百官以治。【書堯典】平章百姓。【後漢明帝紀】百蠻貢職。 又百里,劒名。百錬,刀名。見【古今注】。 又百鷯。鳥名。見【大戴禮】。 又百足,蟲名。【博物志】百足,一名馬蚿。 又百合,草名。【譚子化書】山蚯化爲百合。 又地名。隋百泉縣,唐百文縣。 又國名。【北史百濟傳】百濟國,馬韓之屬,在遼東之東。 又姓。百豐,列子弟子。又複姓。【風俗通】秦百里奚之後,其先虞人,家于百里,因氏焉。 又【韻會】【正韻】□莫白切,音陌。勵也。【左傳僖二十八年】距躍三百,曲踴三百。【註】言每跳皆勉力爲之。 又唐謂行杖人曰五百。【後漢曹節傳註】五百字,本爲伍佰。伍,當也。佰,道也。使之導引,當道陌中,以驅除也。【續志】五百赤幘絳褠,卽今行鞭杖者,亦作伍佰。 又叶伯各切,音博。【前漢季布傳】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諾。【易林】營城洛邑,周公所作。世建三十,歷年八百。 又叶畢吉切,音必。【歐陽修潭園詩】一華聊一醉,盡醉猶須百。而我病不,對花空嘆息。
皀 【午集中】【白字部】 皀 【唐韻】皮及切,音近弼。【說文】穀之馨香也。象嘉穀在裹中之形。匕所以扱之。或說,皀,一粒也。 又【集韻】北及切,音鵖。又【廣韻】居立切【集韻】訖立切,□音急。又【廣韻】彼側切【集韻】筆力切,□音逼。義□同。 又【廣韻】許良切。【集韻】虛良切,□音香。穀香也。 【正字通】本作。卽古香字。【字彙補】別作□,非。
皃 【午集中】【白字部】 皃 【唐韻】莫敎切【集韻】睂敎切,□茅去聲。【說文】頌儀也。从人,白,象人面形。【徐曰】頌,古容字。 又【唐韻】莫角切【集韻】墨角切,□尨入聲。容也。【廣韻】人類狀。 【集韻】籀作貌。或作。(貌)〔古文〕□【廣韻】莫敎切【集韻】【韻會】【正韻】眉敎切,□音□。【說文】皃,頌儀也。从人,白面,象人面形。籀文从豹,省作貌。【書洪範】五事,一曰貌。【疏】貌是容儀,舉身之大名也。 又【禮郊特牲】委貌,周道也。【註】或謂委貌爲□冠。【後漢輿服志】委貌以皁絹爲之。又【史記游俠傳贊】諺曰:人貌榮名,豈有旣乎。【註】榮名飾表稱譽無極也。 又姓。【正字通】《戰國策》:齊有貌辨。 又【五音集韻】莫角切,音瞀。【正韻】描畫人物類其狀曰貌。【唐書后妃傳】命工貌妃於別殿。 又與邈同。遠也。【韓愈月蝕詩】完完上天東。【考異】完完,諸本作貌貌。 【集韻】或作。
的 【午集中】【白字部】 的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丁歷切,丁入聲。【說文】明也。【徐曰】光的然也。【博雅】白也。【玉篇】遠也,明見也。【中庸】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註】表見也。【史記司馬相如上林賦】皓齒粲爛,宜笑的皪。【註】鮮明貌。【□書徐陵傳】的的宵烽。 又【增韻】實也。【魏志崔林傳】各國遺子來朝,林恐或非眞的。【南齊書禮志】泛之爲言,無的之辭。【宋史歐陽修傳】的的有表證。 又【正韻】端的也。又指的要處也。 又【玉篇】射質也。【正韻】射侯之中。【前漢鼂錯傳】矢道同的。【註】射之準臬也。【荀子勸學篇】質的張而弓矢至焉。【註】質,射侯也。的,正鵠也。 又平的,縣名。【前漢地理志】屬靑州。 又婦人面飾曰的。【王粲神女賦】施華的兮結羽儀。【仙經】鮑姑以艾灼龍女額,後人效之,謂之龍的。【集韻】作。 又蓮子曰的。【爾雅釋草】其實蓮,其根藕,其中的。【註】的,蓮中子也。【集韻】通作菂。 又馬名。【易說卦】其於馬也爲的顙。【註】額有白毛,今之戴星馬。【爾雅釋畜】作馰。 又【集韻】胡了切,音皛。亦蓮子也。 又叶丁藥切,當入聲。【詩小雅】發彼有的,以祈爾爵。【傳】發,發矢。的,質也。 又叶之若切,音灼。【潘岳芙蓉賦】丹輝拂紅,飛鬚□的。斐披赩赫,散煥熠爚。 又楊愼曰:的,音灼。婦人以點飾額也。【史記五宗世家程姬註】的,以丹註面,婦人有月事,妨于進御,難于自言,故點的以見。○按《釋名》以丹注面曰勺。勺,灼也。謂有月事者注面,灼然爲識,是的、勺同爲一字。 【說文】本作的。【類篇】或作□。 【音學五書】的字在入聲,則當入藥,音都略切。轉去聲,則當入嘯,音都料切。後人誤音爲滴,轉上聲爲底。宋人書中凡語助皆作底,□無的字。又今人小的字,亦當作小底。如宋史內班小底,遼史承應小底之類是也。